奥运圣火 点亮银幕之光

 

桑巴舞动,万种风情,奥运之光,闪耀世界。当诞生百余年的奥林匹克运动邂逅同样诞生百余年、有着“造梦天堂”之称的光影艺术,激情碰撞出的是勇气与力量的火花,拼搏与奋斗的感动。...





《奥运圣火 点亮银幕之光》/ 原题

《北京》杂志 / 原载    文/高媛

桑巴舞动,万种风情,奥运之光,闪耀世界。当诞生百余年的奥林匹克运动邂逅同样诞生百余年、有着“造梦天堂”之称的光影艺术,激情碰撞出的是勇气与力量的火花,拼搏与奋斗的感动。

竞技体育充满动感与激情,而以奥运会为主题的电影,更是将竞技场上的紧张与激烈、勇气与力量、鼓励与拼搏、泪水与汗水逼真地呈现在大银幕上,带给观众来自奥林匹克运动的震撼。这个夏季,风光无限的巴西跃动着奥林匹克的光芒,而在欣赏激烈的体育比赛之余,不妨跟随奥运的脚步,来一场精彩的银幕之旅,感受体育与光影艺术的非凡之美。
展示力量与运动之美
《奥林匹亚》(1936年)
从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首次拍摄奥运官方电影后,这种展现人类友爱和体育拼搏精神的影片一直香火不息,并被写入了《奥林匹克宪章》,成为每届奥运会最令人关注的事件之一。而且,这类影片的总导演一般均由国际知名的大导演担任,比如市川昆的《东京奥林匹克》、筱田正浩的《札幌冬季奥运会》、卡洛斯·绍拉的《巴塞罗那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等。



▲   电影《奥林匹亚》海报

《奥林匹亚》是德国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拍摄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官方电影,也是奥运历史上一部备受关注的电影。影片长达4个小时,分为上下篇,有如英雄史诗般气势恢宏。里芬斯塔尔在拍摄本片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影片通过激烈的画面语言向观众展示了运动之美、竞争的刺激以及理想主义的激情。

至今,在世界范围内,这部电影对此后的体育题材影片有着深远影响。在展现运动场面时活力四射的英雄感方面,里芬斯塔尔将视角锁定在展现人对运动极限的超越和人类通过运动对自身的挑战,可谓史无前例。片中里芬斯塔尔的许多创新手法的运用可谓是体育转播和体育纪录片的鼻祖,比如从地面仰拍的镜头,和从飞艇向下俯拍的全景等等。也正是因为有了这部影片,人们才有幸看到传奇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勇夺4枚金牌的珍贵画面,该片堪称奥运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信念与拼搏的伟大力量
《火的战车》(1981年)
《火的战车》是英国导演休·赫德森于1981年拍摄的体育影片,荣获了第54届奥斯卡奖7项提名,并最终斩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4项大奖。奥斯卡这一全球影坛的最高荣誉给予了《火的战车》这部影片,是对导演最大的鼓励,也是体育电影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事件。



▲  电影《火的战车》海报

影片由一段传为佳话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讲述19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中两名英国短跑运动员的故事。犹太商人之子哈罗德·亚伯拉罕虽然家境很好,本人也是个“学霸”,就读于剑桥大学,但是种族偏见仍使他受到歧视,因此,他选择以“赛跑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出类拔萃。苏格兰传教士埃里克·利迪尔也热爱赛跑,并以在比赛中获胜作为赞美上帝的一种方式。两人都全身心投入赛跑之中。在各自经历一番曲折之后,终于站在代表世界田径运动最高水平的奥林匹克赛场。最终,哈罗德夺得百米冠军,而不愿在周日参赛的利迪尔在改变了赛程后,也获得了400米金牌。片中两位运动员表现出的那种以信念为重、刻苦训练和奋力拼搏的精神,以及希腊电子音乐大师范吉利斯创作的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的配乐有一种使人热血澎湃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片名取自英国家喻户晓的一首歌曲中的一句歌词:“把火的战车带给我”,这首歌的歌词根据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长诗《弥尔顿》改编,歌颂了人类凭借火热的信念与拼搏精神战胜一切的伟大力量,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在。
小人物的成功逆袭
《苏格兰飞人》(2006年)
这是一部根据苏格兰自行车运动员格拉尔米·欧伯利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电影,同时也记载了自行车运动史上一段有趣的历史。

1993年,格拉尔米以一名业余自行车爱好者的身份,夺得了世界场地自行车1小时耐力赛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最神奇的是,他的“座驾”还代表着一次非常有革命意义的创新—由一台破旧的洗衣机零件组装而成。虽然不久之后,国际自行车联盟以他的车不符合规范为由取消了他的成绩,但格拉尔米并没放弃,又拿出了一辆自己改造的新车,而这一次,他终于通过了资格审核并打败了奥运会金牌得主。



▲  电影《苏格兰飞人》海报

为了扮演好这位有点一根筋的运动员,英国演员约翰尼·李·米勒发明了一套他自己的训练模式:除了在健身房做大运动量训练之外,他还专门聘请了教练学习模仿职业车手的动作和比赛策略,试图真实还原他的同胞格拉尔米不服输的性格和乐观的心态。

作为2006年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苏格兰飞人》与今年上映的另一部英国体育片《飞鹰艾迪》有着很相似的剧情—主人公都是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不被主流社会看好,受到各种排挤、非难,却凭借坚韧的信念和不怕挫折的勇气成功逆袭,赢得尊重。而在现实中,这类凭借“打不死的小强”精神成功逆袭的故事也不乏实例,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样的电影总能让我们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的原因吧。
中国人的奥运之旅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2008年)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表现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为参加1932年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远涉重洋,在独自奔赴美国洛杉矶的征途中经历的一次艰难磨练和心路成长历程。1932年,刘长春历经千难万险站在了美国洛杉矶万人体育场100米起跑线上。为了这一刻,刘长春逃出深陷战争阴霾的中国东北,躲避一路追杀,经过20多天海上漂泊,克服重重险阻,代表当时4亿中国人站在了奥运会跑道上。为中国人敲开了奥运会大门的刘长春,向世人表达了一个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赶世界的坚强意志。



▲   励志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海报

奥运会造就英雄,英雄创造精神。刘长春孤胆创造了“单刀赴会”的故事,同时也创造了刘长春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像暗夜里的火炬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奥运征程。刘长春与世界强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代表中国人踏上追赶世界奥运征程的同时,也把“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这个广为流传的奥林匹克精神带回到古老文明的中国大地。这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推出的励志电影,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意义非凡。

片中扮演刘长春的演员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新人李兆林,找到他剧组也是颇费周折。在找演员的时候,导演侯咏确定的原则是必须在短跑方面具备超出普通人的本领,“不会跑步的演员是演不好刘长春的”。于是选角也定了两个方向:一是从专业的体育院校里找,二是在艺术院校里找那些具有专业体育背景的。最后经过层层筛选,田径运动员出身的李兆林脱颖而出,挑起了大梁,他的表演也得到了刘长春的儿子刘洪亮的肯定,他认为李兆林的气质很像当年他父亲。
北京奥运会的7年之梦
《筑梦2008》(2008年)
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从申办成功到奥运会最终举行这7年的时间里,一部记录中国人民期盼奥运会、准备奥运会过程的纪录片《筑梦2008》应运而生。作为奥运历史上唯一一部历时7年、完整拍摄北京奥运会筹备过程的纪录片,《筑梦2008》已成为世界各地观众了解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途径和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珍贵影像资料。



▲   电影《筑梦2008》海报

影片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设计竞赛、评选及建造将近7年的事件过程为结构线索,穿插叙述了一个北京普通的家庭、一名跨栏运动员、三名体操运动员、一组特警战士对奥运会的期待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这部90分钟的电影没有使用一个资料镜头,1000多个镜头是从50多个小时的素材,长达2万尺的电影胶片中精剪而成的,用丰富鲜活的人物、细节编织出一幅中国人民构筑奥运梦想的动人图景,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

2008年6月,《筑梦2008》在中国上映之后,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并作为第4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的揭幕电影,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同年11月,该片还获得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第26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周纪录片单元的最佳影片—“荣誉花环”奖和特别奖项中的影评奖。如今,影片的胶片拷贝已被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这也是该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部中国奥运题材的电影作品。
为了十秒钟的自由与辉煌
《黑色闪电》(2016年)
若论谁是田径史上最著名的运动员,恐怕非杰西·欧文斯莫属。这位美国短跑名将凭借一天之内创造4项世界纪录的卓越成绩而被载入史册。他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仿佛一道黑色闪电划过天空,9次打破奥运会纪录,4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了包括百米赛跑在内的4枚金牌,不仅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而且以惊人的成绩有力宣扬了“相互理解、友谊长久”的奥林匹克精神。



▲   加拿大影片《黑色闪电》海报

加拿大影片《黑色闪电》展示了杰西·欧文斯从一名大学田径明星跻身为奥运会偶像的心路历程,他的那句名言“赛场上没有黑白,只有快慢,只有在跑道上的10秒中里你才是完全自由的”成为片中非常感人的亮点。这句话不仅是杰西·欧文斯强大内心的真实表露,而且显示出他不畏阻力、顽强拼搏的勇气和信念。电影中,为了10秒钟的自由与辉煌,名不见经传的23岁加拿大演员史蒂芬·詹姆斯饰演的杰西·欧文斯,付出了百倍于常人的努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该片导演史蒂芬·霍普金斯的眼中,杰西·欧文斯是一个拥有钢铁般意志同时又很注重隐私的天才运动员。他认为欧文斯经历的从奥运赛场上的辉煌到回国后仍然深受歧视的心路历程,在今天仍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也是吸引他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欧文斯取得的成就让种族歧视这个话题首次被摆在了美国社会面前。”而拍完这部电影之后,史蒂芬·霍普金斯也被称为“破除体育界种族壁垒的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邮局发行代码:82-939 联系电话:+86 10 6715 2380 转 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到此并未结束……
~~每天奉上不一样的文化北京盛宴~~
据统计
阅读到此的人
100%都会做的事儿
就是
关注、学习、分享


    关注 北京杂志官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