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凤栖梧 戏曲艺术“火”起来

 

“十三五”期间,北京将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提升戏曲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引领戏曲艺术创新发展~...





《引凤栖梧    戏曲艺术“火”起来》/ 原题

《北京》杂志 / 原载    文/刘超

摄影/塔缇雅那·马赛多(葡萄牙)   佚名



北京戏曲发展历史悠久,剧种纷呈,具有丰富、优质的戏曲艺术资源。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在弘扬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为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戏曲创新发展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戏曲创作的规划引导,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将通过多种方式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
北京戏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隋唐五代时期,作为戏剧源头的“百戏”在北京地区已然十分发达,有着“燕歌赵舞,观者忘疲”的美誉。进行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对于了解北京市地方戏发展现状,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实施意见》,北京将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戏曲剧种普查工作,2017年6月底前,建成准确、完整、规范的戏曲艺术档案体系。

根据工作安排,北京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由北京市文化局演出艺术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市艺术研究所)负责统筹普查工作的数据统计、汇总、上报等工作,剧种涉及京剧、昆曲、北京曲剧及门头沟的山梆子、苇子水秧歌戏等15个剧种。此次普查工作将对剧种的形成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区域、演出剧目、生产现状等进行系统整理。普查结束后,北京还将建立完善戏曲剧种数据库平台,对演出剧目、声腔、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代表人物等戏曲文化资源实行数字化、动态化、科学化管理。



定期举办优秀剧目展演,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交流活动是《实施意见》提出的保护和传承北京主要戏曲剧种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北京市致力于提供多种多样的平台,以便将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多个剧种的优秀剧目搬上舞台,让更多人体验和了解传统戏曲。2016年4月30日至5月8日,由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与丰台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16北京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举行。戏曲文化周期间,市民们不但欣赏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场经典戏曲剧目,参观了百种戏曲动漫影像展,还参与了戏曲手游、戏装体验、脸谱彩绘等戏曲互动体验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向人们展现了曲艺文化的多样性,吸引了大量热爱戏曲文化的市民来到园博园,更用融说唱艺术与表演艺术于一体的演出,展现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对展示和传承戏曲传统文化、唱响戏曲文化品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非遗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而传承的主体则落在非遗传承人身上。《实施意见》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戏曲申报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实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计划,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收徒传艺、著书立说,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戏曲文献资料和散落在民间的戏曲珍贵史料进行整理和保护。

北京还创新实践了传承人的培养方式,将传承人请入校园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当代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今,北京已有部分非遗项目与相关院校合作培养技术型人才,如北方昆曲剧院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便是将技艺培训和学位教育相结合,将传统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结合的代表。
扶持戏曲剧本创作
戏曲剧本是戏曲生存发展的基础,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正是抓住了推动戏曲艺术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施意见》提出,北京将通过建立戏曲创作采风基地、实施戏曲剧本扶持计划和建设北京市戏曲剧本资源库的方式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同时建立优秀传统剧目保护名录,力争2020年前整理完成200部传统剧目戏曲剧本,不断吸收新创、改编剧本,丰富完善资源库内容,推进戏曲剧本资源库建设。



▲ 根据新创剧本排演的京剧《天下归心》剧照

在这其中,实施戏曲剧本扶持计划是一大亮点。为此,北京将通过加强剧本创作规划引导,建立重大题材创作项目奖励扶持机制,鼓励戏曲院团围绕中国梦、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北京故事等开展主题创作。同时,北京还实施“三个一批”优秀戏曲剧本创作扶持计划,通过“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调动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无偿提供给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使用。“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计划是2015年文化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工作的通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征集新创剧本”“整理改编剧本”“买断移植剧本”3个项目。这一计划的开展能够调动全社会戏曲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扶持、培养戏曲编剧人才,积累优秀戏曲剧本,为推出舞台艺术精品打下基础。
多方式支持戏曲演出
为支持戏曲演出,《实施意见》提出,未来北京将通过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加大戏曲剧目演出扶持力度和搭建戏曲艺术交流平台等方式,进一步培育戏曲消费群体,扩大传统戏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将戏曲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式。《实施意见》提出,北京将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戏曲剧目供给目录与标准,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同时,北京还组织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进社区为群众演出,把下基层演出场次列为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考核指标,通过戏曲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依托公益演出下基层服务配送体系,遴选优秀戏曲剧目参与“周末场演出计划”“百姓周末大舞台”“文艺演出星火工程”等公益演出,每年为每个乡镇(街道)免费演出戏曲类节目不少于2场。



▲  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送戏下乡

如今,随着一系列公益惠民演出活动的开展,北京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惠及全市人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来京务工人员的公益惠民演出体系。在12个郊区室内剧场开展的“周末场演出计划”中,京剧、评剧等传统戏曲剧目占到40%以上,观众只需花10~30元就能观看一场戏剧;在露天剧场开展的“百姓周末大舞台”,周末和节假日可为市民提供免费的文艺演出,与商业演出市场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在全市近4000个行政村开展的“文艺演出星火工程”,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2~3场演出,村民们不出村、不花钱就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有效改善戏曲生产条件
演出场所对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演出剧团提供更多戏曲演出排练场所,成为《实施意见》中的另一项重点。根据《实施意见》,北京将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戏曲演出空间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等,在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保护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改造利用,形成特色鲜明的戏曲演出场所和戏曲演出聚集区,并支持有条件的区规划建设具有戏曲演出功能的剧院。同时,注重保护利用古戏台,对其进行重建、改造、修缮,使其恢复功能、发挥作用。



▲  中和戏院是京城戏院中的“老字号”

《实施意见》提出的“古戏台”,指的是中和戏院、广和剧场、吉祥戏院等老字号戏曲演出场所。中和戏院又称“中和园”,位于大栅栏文化街内,是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戏楼,当年四大徽班进京时,最早就是在这里进行演出的;位于前门外的广和剧场建于明朝末年,是京城最有名的戏楼之一,曾与华乐楼、广德楼和第一舞台并称为“京城四大戏园”,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就在这里起步;吉祥戏院的历史稍短,也已经历了100多年之久,这座戏园位于东城区金鱼胡同,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谭富英、梅兰芳、马连良、姜妙香等名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这些老字号在北京戏曲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北京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广和剧场计划将于年内在原址上进行重建,中和戏院的恢复工作将与西城区大栅栏整体改造同步进行,而由于吉祥戏院无法在原址上重建,北京市文化局正采用以股权置换产权的方式,恢复吉祥戏院老字号,力争年内完成。

在排练空间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将通过购买、租赁、改扩建方式建立一批剧目排练中心,为全市各类戏曲院团演出排练提供服务。根据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和群众需求,各区文化馆及乡镇(街道)文体设施可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式,为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免费或低价提供排练演出场所,简易戏台也被纳入村(社区)综合文化室的设施功能范围。此外,北京还鼓励有条件的综合文化中心增设小剧场、演出厅,强化戏曲传习与演出功能。
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院团建设,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是《实施意见》提出的工作目标之一。为此,北京将加大对各类戏曲社团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

在加大对各类戏曲社团的扶持力度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北京将进一步深化戏曲院团分类改革,形成对戏曲院团“一团一策”的长效扶持机制。“一团一策”是当下戏曲院团改革的一个普遍策略,各院团可以结合各自发展的现状、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制定适合各自团队的发展道路,在创作、演出、人才和管理方面开展工作,打破在改革探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在重点戏曲院团实施“一团一所一厅”建设也是《实施意见》中的一大亮点。“一团一所一厅”意为一个院团要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一个设备齐全的排练厅,这一方案不仅可以强化戏曲院团的生存能力,还能让戏曲院团拥有更好的设施条件,更有利于剧团提供更多的优秀剧目。此外,《实施意见》提出,未来北京还将加快建设北方昆曲艺术中心;推动已转企戏曲院团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保留事业体制的戏曲院团探索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支持建立名家工作室,实施项目制管理、名家名角领衔艺术项目等相关工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发挥戏曲院团活力的经费使用管理方式;支持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将其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等。

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方面,北京将致力于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建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扶持戏曲的传承发展,发挥好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综合效益。
完善戏曲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振兴戏曲艺术的根本。为此,北京将进一步加强院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加大中青年戏曲人才培养力度,畅通引进优秀戏曲专业人员的渠道,切实保障戏曲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等相关权益,以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



▲  “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戏曲人才

在加强院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将加大对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戏曲艺术院校的支持力度,提高戏曲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依托中国戏曲学院,实施京剧流派传承创新推进工程;完善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免学费制度;建立戏曲艺术中专、高职、大专院校师资“多向授课”机制,加强院校间交流与合作;完善“双向进入”机制,鼓励戏曲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戏曲学校的教育教学,鼓励有关院校建立名师工作室;支持戏曲艺术院校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合作,加强学生学习(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与中国戏曲学院之间设立“专升本”渠道等。



▲ 学生们扮上妆,亲身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在这其中,“京剧流派传承创新推进工程”备受人们关注。这一工程由北京市文化局和中国戏曲学院联手实施,双方为此共同发起成立了“京剧流派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共同遴选京剧表演领军人物,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京剧院设立工作室或研究中心,支持其进行创作、演出、传承、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推动领军人才进行流派传承创新。中国戏曲学院依托“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梅兰芳研究艺术中心”“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等研究机构的优势,组织开展京剧流派创新方面的研究立项、学术研讨、内外交流等活动;北京市文化局依托戏曲支持系列政策,加大对中国戏曲学院流派传承创新有关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共建流派班。

此外,《实施意见》提出,北京还将通过实施戏曲艺术人才百人培训计划、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建立戏曲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青年骨干“双向交流”机制等方式,加大中青年戏曲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实施戏曲专项人才引进计划,畅通引进优秀戏曲专业人员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戏曲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等相关权益。
加强戏曲普及宣传力度 
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其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力。《实施意见》提出,北京将通过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着力培育戏曲观众,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等方式,加强戏曲普及宣传力度。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之一。《实施意见》提出,北京将开展大中小学戏曲教育普及活动,将戏曲普及性教学纳入中小学校特色教育内容范畴,确立一批戏曲教学示范基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戏曲演出比例占“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总演出场次的30%以上;支持大中小学采取多种形式,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通过编写戏曲剧目教材、录制名家名段赏析、名家教唱名段等方式,向中小学生推介优秀戏曲剧(节)目;鼓励学校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充分发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及戏曲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加强对学校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的指导和支持,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演出水准的校园戏曲团体。



▲  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讲授京剧知识

在2016年北京戏曲文化周开幕式上,来自丰台区17所学校的2000名中小学生齐唱京剧,字正腔圆的表演让观众和专家惊叹不已。自2008年北京开展中小学京剧进课堂以来,丰台区已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京剧小听众和一大批会唱戏的小朋友,目前全区共有50多所中小学开展戏曲教育,共有学生戏曲社团70余个,接受戏曲教育的学生达15000多人。如今,丰台区的多所学校都已开设了京剧唱腔、戏曲形体、戏曲美术等校本课程,专业团队采用“一看、二听、三唱、四做、五讲”(观看造型表演,聆听多种唱腔,学唱经典乐段,模仿简单动作、鼓励表现展示,讲解剧情内容)的方式,挖掘教育内涵的教学方法,提升学校戏曲教育水平。

通过编写戏曲剧目教材、录制名家名段赏析、名家教唱名段等方式,向中小学生推介优秀戏曲剧(节)目是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的一大亮点。在戏曲教材的编写和试点使用方面,北京已经在行动:2015年,在已故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的倡导下,北京市地方初级中学京剧选修教科书《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和《学得会的京剧》正式出版,如今已经在丰台区初中阶段试点。这是中国第一套正式通过审定的京剧教科书。京剧教材编写组主编余桂元表示,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推广使用,让广大学生了解京剧,以及京剧艺术在整个传统文化当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提高学生在美育、德育等方面的素养。

此外,北京还将着力培育戏曲观众,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资助、公益演出等方式降低戏曲演出成本,广泛开展戏曲大赛等群众性戏曲活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戏曲演出市场培育,扩大演出市场。为进一步扩大戏曲的社会影响力,《实施意见》提出还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大对戏曲剧种特色、精品剧目、创作演出等的宣传力度,丰富戏曲艺术传播渠道,创新戏曲艺术传播方式,鼓励戏曲艺术与网络文艺融合发展,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媒体开展合作,开设戏曲专栏或节目,记录保存、普及传播戏曲艺术成果,增强戏曲艺术的欣赏性和生命力。

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艺术,戏曲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统美德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向人们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推动戏曲艺术创作生产不断发展,充分发挥戏曲艺术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邮局发行代码:82-939 联系电话:+86 10 6715 2380 转 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到此并未结束……
~~每天奉上不一样的文化北京盛宴~~
据统计
阅读到此的人
100%都会做的事儿
就是
关注、学习、分享


    关注 北京杂志官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