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衢大邑

 

中国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结构总体而言主要分为“城”和“郭”两部分,所谓“城”是指国君起居和政府办公的地方,而“郭”则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域。...





《通衢大邑》/ 原题

《北京》杂志 / 原载    文/张健



中国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结构总体而言主要分为“城”和“郭”两部分,所谓“城”是指国君起居和政府办公的地方,而“郭”则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域。

在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发展史上,北魏时的洛阳城具有重要地位。北魏时的洛阳城是在西晋时洛阳城的废墟上重建的。据记载,北魏时的洛阳城外郭城东西共20里,南北15里,置有220个里坊。北魏时洛阳城的总体布局是,宫城位于京城中间偏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和永宁寺九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和太学。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外国商人则集中在南郭门外四通市。宫城、京城(或皇城)、外郭城功能区分明确,围绕中轴线进行布局,避免各功能区域相互纠缠。

北魏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城,如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南宋临安城、元明清北京城和明代南京城等,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尽管位于北方的都城平面布局严整一些,而位于南方的都城则因具体地形的制约,其外围轮廓不是很规则,平面布局也不是很整齐,但宫城、皇城、外郭城区分明确,主要建筑围绕中轴线布局则是一脉相承的。

中轴线是历代王朝都城的精髓。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中,中轴线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中国古代帝王“唯我独尊”和“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思想,皇宫及皇城都被安排在城市的中心或中轴线上,这不仅反映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皇权至尊”“皇权至上”的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在都城规划布局上也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和应用。被称为“世界城市中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的北京中轴线,最早产生于元大都的建造。



(马文晓作品)

大都新城建成后,原来金的中都旧城因为位置在南,便被称为南城,而大都新城位置在北,因而也被称为北城。在新城建成后,忽必烈因为顾虑南城城墙可能会被反叛者据为屏障,威胁大都新城的安全,所以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下令拆毁南城城墙,并填平城外的壕沟。但拆毁后的南城城墙残基直到明朝初年尚存,仍称为南城。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北京外城城墙时,南城才被彻底破坏。现在人们能看见的,只是南城的一些残留遗迹。

大都城的布局是相当整齐优美的,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其他都城。但从交通上来说,大都城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由于城市要为封建帝王服务,必须体现皇权至上的原则,因而皇城设在城市南部中央,皇城之内不准居民通行,而皇城西北部的积水潭(今什刹海)又占了很大一块地方,这样就使东西南北城区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居民要从东城到西城,或从南城到北城,都必须绕道而行。

元大都的中轴线起自外城的丽正门,经纵贯宫城的南北大路,至于大都城中心的大天寿万宁寺中心阁,共计3.9公里。以后尽管明、清两朝对北京城进行了翻修与扩建,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仍与元代相同,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轴线的长度也在逐渐增长,“成长”在中轴线上的优质建筑也在逐渐增多。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元朝灭亡后,元大都中轴线上的原有建筑虽然都被拆除了,但元大都的中轴线却丝毫没有变动,北京城的宫殿及主要建筑还是分布在这条中轴线上及其两侧。元大都的街巷胡同分布格局,也基本上被明、清两朝继承了下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北京的中轴线也再次延伸。现在中轴线已向北延长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而体现着天圆地方思想的“鸟巢”和“水立方”分布在中轴线北端的两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邮局发行代码:82-939 联系电话:+86 10 6715 2380 转 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到此并未结束……
~~每天奉上不一样的文化北京盛宴~~
据统计
阅读到此的人
100%都会做的事儿
就是
关注、学习、分享


    关注 北京杂志官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