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谱 吃家在民国

 

给大家推荐一本二毛的《民国吃家》。...



多少人想回去民国看一看,这种恋“自己身上没发生过的”旧的情节,会发生在这样的一些人身上:推崇任人唯贤,愿意深思社会问题表面之下的成因,有固定喜欢的物件和店铺,对生活习惯的细节有一些小小的痴迷而又带有一些世界主义的收集癖,尽管没有经历过民国,只是在长辈的只言片语中听说,却生出一种一探究竟的向往。因在民国时期,这些小小的嗜好多少都被满足,生活着很多自成一派风格的人物。而论吃的这一方面,正如《民国吃家》这本书所描绘的那样,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而在他们原本的面貌和擅长之外,看见了另一重他们对吃的追求,让人更觉得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作者是二毛,一位四川的汉子,大学读了数学,带着父亲对他成为军人或者官员的期许,却爱上了烟火深处的厨房,和母亲学了做菜并爱上了写诗。现如今开着饮食公司,关联着有名的美食节目做顾问,做一个爱吃的写书人,想想也真是惬意的生活,他写过的书还有《妈妈的柴火灶》和《碗里江山》等等。



《民国吃家》这一本书写的尽是民国的名人在吃方面的轶事,有对菜品的考据,也有对人物的分析。也同样是一本让人看了肚子饿的书。书中包含的人物有袁世凯、鲁迅、谭延闿、张大千、胡适、于右任、张学良、王世襄、梅兰芳、郁达夫、张爱玲、蒋介石。这个阵容,怎能不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就像看《去趟民国》和《民国素人志》之类的书,其中那些旧式的习惯、规矩,为人津津乐道的馆子、传统、著名菜式都让人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的第一点在于那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源于细微的记录和一种持久性的习惯:今日高兴了,于是谁去了什么馆子;今日非常颓,于是吃了一碗什么粉;今日和谁饮酒,佐了哪款小菜。什么馆子最出名的是什么菜,而那些有名的馆子似乎会永远都在,且大家都知道;不会像现在,就算连锁大店家也会朝不保夕,而一家店都不知道会风光多少年。而那时候真的有大馆子,也最多有分号,有了分号,厨师不一样,菜品不一样,人们的评价就不一样,所以他们还是不一样的,哪会每家都像现在的连锁经营那样千篇一律呢。当时的人追求的是“好”,而不是“热”;追求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力,而不是夺人眼球的奇技。这种郑重的仪式感令人向往。



引人入胜的第二点在于名人身上的八卦事莫名的吸引力。因为大家多少都熟悉他们的作品和成果,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和他们的日常无缝衔接是极具吸引力的。他们的日记就好像他们的微博和朋友圈,也记录了他们之间交往的蝇营狗苟,记录了他们独特的奇怪癖好,记录了他们在外人面前不便暴露的心理活动。例如,袁世凯爱吃鸭子,也爱厚德福河南饭庄,而他也是个迷信的人,取“洪宪”谐音常常在家里做很多的红烧菜;张爱玲偏爱苋菜,粉红少女心地爱那种颜色和软糯的质地,却汉子地觉得不放蒜是绝对不值得炒的。这些东西他们以前是公开地表现还是放在自留地,都更能体现出他们本人的性格,给你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面貌。你一定能想像袁世凯在朋友圈发一条洪福齐天拼够九张红烧,或者张爱玲发单张粉粉绿绿的苋菜,然后在蒜瓣上打上粉红小爱心加上整个画面用了日系滤镜的情形。这种无伤大雅的窥探欲也是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途径。



而二毛的书写特色是加入了自己对菜式的理解和分析,每每说起“别人家”的饭桌,他都总不忘提起自己家的饭桌,其中就透露了好多好吃住家菜的点睛做法,有了这些隐藏信息,这书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或者八卦周刊了,还是一本美食食谱呢。

二毛认为菜品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就是与文化的高度融合,在这本书中显然做到了这两者,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找找公馆菜中留到现在的那些,看看民国时光里老饕们如何讲究吃喝,学学如何把吃变得更有意思。



识谱系列:

【识谱 | 女大厨的味觉宫殿】【识谱 | 小森林の緑】

【识谱 | 浓油赤酱 侬味本帮】【识谱 | 寿司之旨】

【识谱 | 得未曾有 心净踊跃】【识谱 | 富饶南方的寰宇美食】

【识谱 | 有人情味儿的饭】【识谱 | 逛市集才不枉一场来到】

【识谱 | 一本MOOK的时间】【识谱 | 那些很好吃的歌】

【识谱 | 深夜食堂 丰满了年华】【识谱 | 爱玩食物的外公】

【识谱 | 食为食 亦食为思——美食公号“子日食”访谈录】

【识谱 | 做面包的工程师——民间高手Kedmi访谈录】

【识谱 | 如何鉴别干货的干货】【识谱 | 吃东西的礼仪】

【识谱 | 吃在大唐长安城】

注:图片来源于《民国吃家》插图

微博账号:拾璞ChicSimple

秒拍账号:拾璞ChicSimple

美拍账号:拾璞ChicSimple


    关注 拾璞ChicSimpl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