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开发大脑剩余生产力,充分利用群体智慧

 

《众包:群体力量驱动商业未来》...



著者:杰夫·豪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9月

在这本书之前,我看的是《众包2:群体创造的力量》,但看过之后觉得那本书仅是在借“众包”之名进行内容炒作,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内容,于是又寻找到这本正宗的众包。

其实众包这个事实存在已久,传统的头脑风暴、意见征集都是众包的一种,只是随着WEB2.0的发展,参予的人群会越来越广,参予的方式会越来越简便,最终的效果会让人震撼。

看完唯一的感受是“太晚了”,这本书在国内翻译出版的时间是2011年,距今已近5年。书中所提到的很多概念和商业模式都已在国内以各种方式实现,即使你不知道众包的概念,也知道百度百科等应用众包成功的案例。这本书教会我的是,以后这类型的书籍只看出版1年以内的,时间太长根本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读书笔记:

1、有许多公司想采纳众包的新型商业模式,但它们容易犯下的错误是,急于建立消费者社区,而不去仔细考虑自己民到底要什么,计划如何去作。因此“大众”很容易提交一些低水平的方案。(任务的分解与筛选也很重要)如何在泥沙俱下的情况下筛选出智慧,以下的做法非常关键:聚焦、作出正确的筛选、选择合适的人群(1%的用户是活跃内容创造者,别有10%的用户和内容互动并且作出改变,剩下89%的用户都是被动的观察者)、把社区建成社交网络;

2、到底是什么激励人们做出这些貌似无私的举动?。。。激励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内在激励主要是指行为动机,比如对创造的需求、对某个项目的信心、社区责任感,或者在某个社区扬名的机会等。调查显示,对于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程序员来说,他们受到的更多是内在激励。(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应该有关系,当人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情况下,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众包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与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应该有关系)

3、佩奇在《差异:多样性如何塑造更好的组织、公司、学校和社会》一书中,用“群体智能”解释为什么群体常常胜过专家。因为群体具有多样化优势,专家(所谓“高能力的人”)却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当同质化(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价值低,而多样化(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价值高时,精英往往输给“棕色袜子”(西方国家认为穿西服配棕色袜子的人很没有品位,代指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如人意的人)。

4、众包植根于一个平等主义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在别人看来很有价值的知识或才华。从广义上说,是众包作为桥梁将两者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特质,每个人都处在众包的中心。

5、尼尔。斯蒂芬森的小说《巴洛克记》中写了关于“经度奖金”的真实历史。1714年,英国建立了一个委员会,悬赏2万英镑(大概相当于今天的1200万美元),寻找一种方法,确定航船的经度——由于皇家海军无法完成这件事,导致数量不明的舰艇和货物丢失,造成严重的财政流失。当时最顶尖的科学泰斗,包括牛顿在内,都试着研发这个装置,但无人成功。最后,一个仪表现现了,它的精度即使在航海的严酷环境下都不受影响,而它的发明者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具工,来自英格半的约克郡,名叫约翰-哈里森。。。你最意想不到的人,最有可能帮你解决问题

6、莱克汉尼的论文有一个更有趣的观点:在成功解决问题的人当中,足有75%的人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研究表明,这些全球最顶尖企业的研发人员历时数看都没能解决的着难题,其解决方法居然不需要突破思维,也不需要其他的智囊出谋划策,只需要足够多样化的一群人来尝试。这些都支持了哈耶克的论点:不是只有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取得进步,而是要学会汇总和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我问梅尔卡雷克(创新中心最成功的问题解决者之一)他花了多少时间来解决“创新中心”的问题,他的答案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我想了30分钟还不知道该怎么做,就放弃”。

7、从开发上千台电脑的剩余生产力到开发上千个大脑的剩余生产力只需向前迈一小步,而且这件事已经发生了。

8、假如你发布了一个问题,那么找到答案的概率取决于你在多大的群体中发布这个问题(网络会将这个信息扩散)。


    关注 悦享快读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