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州推行“四方五共”加快乡村倍增发展的创新实践

 

在围绕“五个一批”目标任务尤其是在实施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黔西南州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实践摸索出...





在围绕“五个一批”目标任务尤其是在实施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黔西南州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实践摸索出一系列符合地方实际的“四方五共”工作路径,为打赢脱贫攻坚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百日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

路径目标 高度统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州委书记张政不止一次强调,要践行总书记的这句话,首先得清楚地知道人民内心的真切向往。因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黔西南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发展倍增计划。

这是一个来自于群众,来自于村庄,根据贫困群众的发展意愿,通过制定措施帮扶,实现收入倍增脱贫致富的计划。在这一计划中,脱贫攻坚成为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实施过程,而乡村发展倍增计划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民愿实现机制。

“你们觉得是村里好,还是兴仁县城好,还是兴义好?”

“相比来说当然是兴义好。”

“怎么个好法?”

“因为那里有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医疗条件嘛,而且还比较好找工作。”

“今年打工回来最想做什么?有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帮助的地方吗?”

“做酒厂……我们想把村里的制衣厂做大……就是跟叔叔他们一起把村里的制衣业,还有养殖业、种植业发展起来,在外面再怎么努力也是在别的城市,要把自己的家乡建设起来。”

今年2月10日至11日,州委书记张政率先垂范,借着春节期间务工人员返乡过年的机会,前往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部分村寨与群众共商乡村发展倍增计划。在他看来,老百姓的想法最实际、最接地气,干部一定要认认真真倾听群众的心声,要运用好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共享”工作流程法,多轮次进村入户共商,实行“压”改“征”,把过去的“压”任务变为征集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能力培训、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意愿、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过去“群众看、干部干”转变为“群众干、干部帮”,通过干部的帮助实现愿望,使困难群众实现收入倍增和幸福指数倍增。

在乡村发展倍增计划中,搬迁是倍增的方法路径,通过搬迁脱离发展困局,实现倍增发展脱贫致富同步小康才是最终目标。

科学搬迁 产业先行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黔西南州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战略的重大机遇。

为什么说是机遇?

黔西南的贫困群众,大多生活在生产发展条件极差的石山区半石山区,贫困的根源在于“困”,在于长期禁锢于“困局”而无法打开发展局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过搬离困境,到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享受和城市均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为结束代际贫困传递、彻底斩断穷根提供最大的环境保障。

另一方面,我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指标以内贫困人口有22万,政策指标外贫困人口和政策指标外贫困地区愿意搬迁的群众计划为65万人。整个“十三五”期间,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这一机遇,有望实现87万人从山区进入到兴义、义龙及各县县城区域。这不仅能够形成巨大的、有效的投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将带动我州城镇化率的大幅提升。

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数以十万计的群众从山区进入城镇,学校在哪里、医院在哪里,就业在哪里?牢固树立科学的易地扶贫搬迁理念,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坚持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的原则,突出系统化、协同化、阶段化、本土化,切实做到搬出渴望、搬出文化、搬出产业、搬出倍增、搬出尊严、搬出动力、搬出秩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这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到目前,我州始终坚持并取得成效的经验,同时也是二号战区令要求继续坚持的搬迁核心原则。

以安龙县为例,2014年以来,当地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引进浙江丽水庆元团队,规划建设食用菌产业园,规划面积1.5万亩,覆盖全县9个乡镇(街道),其中核心区5000亩。截至目前,建成1500平方米的干品加工车间,559个标准生产大棚,已解决203户农户种植,解决就业近2000人,按照现有规模,园区每年生产鲜菇7550吨、干品650吨,实现产值1.35亿元。园区围绕食用菌产业建设,采取“1210”发展模式实现群众倍增发展目标,即:1户贫困户在园区拥有2个食用菌种植大棚,两年实现10万元的收入,公司、合作社将提供技术指导并进行产品回收。

今年5月,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在安龙听取食用菌产业发展汇报后,对这一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安龙县围绕市场需求继续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壮大,推动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围绕强化产业支撑,目前我州已成立由州委、州政府直管的州脱贫攻坚产业指导办公室,实施以产业类型为特征的产业分类发展规划,以精准功能带动精准扶贫,实现区域发展。正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耕地、宅基地确权工作,并大力培育发展食用菌、薏仁米、农村劳务输出等十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保证搬迁群众每户至少1人有可选择性的就业岗位。

“四方五共” 实现“七搬”

用好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共享”工作流程法,进村入户与群众共商乡村发展倍增计划,这是我州在推进易地搬迁过程中的法宝。尤其是“五人小组”在前期入户调查搬迁意愿的工作中,取得了明显实效。

而在强化产业支撑以及安置点规划建设上,在“共享”工作流程法基础上,我州又创新提出“四方联动”工作机制,让搬迁群众全流程参与产业规划、家园建设,乃至整个搬迁后的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

“四方联动”即是由政府牵头,构建政府、群众(搬迁户)、工商联(企业)、社会“四方联盟”,让四个不同的利益方,进入一个平台,通过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进而实现“四方五共”,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四方五共”的核心,依然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关键还在于了解群众内心所需。于是,全州“五人小组”在完成第一阶段的搬迁意愿调查之后,转入开展文化信息调查阶段。

所谓文化信息调查,即是“五人小组”对每一户搬迁户开展精准细致的走访,充分调查挖掘他们的内心愿望、非物质文化传承、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特色等,小到一顶斗笠、一扇磨盘,大到一项影响一方的传统手工技艺,全部登记成册,进入党建扶贫云平台。

截至目前,“五人小组”已经完成第一轮70443户的文化信息调查,录入党建扶贫云平台的相关文化信息突破180万条,所有信息可细分为13个大类,108个单项。

在这些丰富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党建扶贫云平台搜集的文化信息进行大数据梳理、归纳、分类,“四方联盟”与搬迁群众共商,在安置点设计和共建不同类别的产业业态,打造各具特色的商业小区、工艺品展区、风情园区、旅游景区,进而形成多业态集聚、多文化集成、多民族共融、多产品混搭的商业氛围、文化氛围,最终让搬迁群众在各个业态小区找到符合自己心里愿望、适合自己专长特点的就业路子、创业渠道,真正把大山里珍稀的资源,把老百姓的文化遗存、传统技艺变成产品和商品,最终实现搬出渴望、搬出文化、搬出产业、搬出倍增、搬出尊严、搬出动力、搬出秩序的“七搬”局面,搬出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关注我,请点击“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第四战区”官方账号进行关注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第四战区微信号:qslzzx2186,或长按下方识别。



    关注 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第四战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