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教改新动作暗藏玄机,东部教育再度发力 | 热点

 

 

今年本市幼升小尚未启动,这两天来自海淀教委的这条消息自然吸引了该区不少家长的关注:

 

“为了发挥海淀区民族小学优质教育的辐射作用,经海淀区教委批准,海淀区民族小学将面向全区各族儿童招收寄宿制学生!

 

今年的一年级预计招收2个寄宿班,80名学生。学校将提供优越的住宿条件、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提供丰富的课后活动,为学生建设一个幸福的成长乐园。”

 

这条消息让人多少有些“意外”:一是在时间点“一马领先”;二是“逆势”开办小学寄宿制教育,因为考虑到办学空间等因素,近年来城区小学寄宿教育大幅压缩,海淀区举办寄宿教育的公立小学已寥寥无几;三是选择的是一所该区过去名气并不大的小学。

 

大家想必还有印象,海淀区民族小学近年来的“高光”时刻应为,2014年“六一”前夕,习大大来到这所小学,参加主题队日入队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当时习大大对海淀民族小学的评价是,“海淀区民族小学注重树德育人,组织开展了很多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了解海淀教育的人知道,海淀民族小学是一所文化底蕴很丰富的百年老校,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是该校的毕业生,他在马甸小学(海淀民族小学前身)从一年级读到小学毕业,有一年参加母校开学典礼时,他在学校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眼中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马甸小学。”

 

近年来,在校长马万成的带领下,海淀区民族小学发展得到快速发展,办学品质不断提升。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情怀,该校提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的“三气精神”,并实施“六个一”育人工程,即:培养学生拥有“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个好身体、一份好担当、一生好习惯”。

 

该校目前拥有两个校区,现有43个教学班,1600名学生。学校为学生开设了100多门“幸福公民”选修课程。几年来,学校艺术、科技、体育等特色社团在国家、市、区各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民乐团获得北京市金奖和海淀区一等奖第一名,书法社团数十名学生在市、区级比赛中崭露头角,并与国内外多家友好学校进行友好交流。跆拳道、武术、健美操、足球、网球、国际象棋、机器人等社团在北京市成绩名列前茅。

 

海淀区民族小学拿下面向全区招收寄宿生的“特殊政策”,如果仅仅认为海淀为这一所学校发展开设“绿色”通道,这样的理解估计有些狭窄了。当然,作为海淀区唯一一所民族学校,海淀区民族小学获得的新机会具有特别的意义。

 

不过,更重要的是,海淀这个教改新动作,虽然看起来动作不大,背后却暗藏玄机。因为,2015年起,海淀区教委把交大附中定为民族小学的对口直升学校,五年后将有40%的学生直升交大附中。

 

未来,海淀民族小学将成为交大附中一个重要的生源基地。面向全区招生后,民族小学生源质量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加上较大比例对口直升中学名校(今后不排除未来直升比例加大的可能),交大附中将获得一个更为优质、稳定的生源供给渠道,这对两校来说堪称“双赢”。入口和出口政策的双重利好将带给民族小学的一个发展“飞跃期”。

 

过去,优质教育分布相对薄弱的东部地区一直是海淀教育的软肋,因此这两年教改,东部资源布局调整的力度的确不小,其中仅交大附中,去年一年便新增了3个校址,包括东校区(原陶行知中学)、交大附中分校(原明光中学)、交大附中第二分校(原北京市第105中学),加上北校区(本部)、南校区以及地处密云的交大附中密云分校,交大附中目前已成为拥有“一校六址”的学校,按照目前的发展格局,交大附中教育集团也将呼之欲出。

 

继横向扩军形成的“一校六址”,海淀民族小学的按比例对口直升将为交大附中纵向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源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交大附中探索贯通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渠道。

 

可以想象,随着一系列教改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海淀东部教育值得更多的期待。

文| 德宏观教

图片来源| 海淀区民族小学

声明| 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授权


    关注 京城教育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