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只是想一起读书

 

在天时地利之间,我遇到了那个让我看到内心的自己的人。...



只是想一起读书


敖先森

读书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喜欢在不用上课的午后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戴上耳机,古典乐和经典文学作品就是远离繁嚣的另一个世界。

对文学作品的寻味大概走过这样几个阶段:一、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比如能激发自己幻想的金庸和古龙;二、被华丽的辞藻吸引,比如王尔德和纪德;三、被故事层面与叙述语言俱佳,且对人生有感悟的深邃隽语吸引,比如村上春树和米兰.昆德拉;四、被理智的批判性语言带动,从而思考人生虚无命题,比如萨特和加缪……渐渐的,自己对纯文学作品要求愈发挑剔,能感动自己或者引起共鸣的也越来越少。

企鹅出版社的经典作品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我寻思,是作品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也许都有,但问题更多是在自己身上。好一段时间都没能遇到好的书,严格来说就是我在文学道路上走到了分岔口。那种由潜意识或是本能生发的敬畏感没有了,但是理性却找不到突破困局的答案。

说到这里,我必须感谢刘岩和马建军两位良师,从二位身上我明白了我的问题是出在自己的骄傲。审美的提高伴随的是更少的包容,这是错的。审美的提高,更应该是激发自己对更隐性的美的挖掘……而后,我开始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凯特.肖邦、欧内斯特.海明威……

曾经认为文字过于简单的海明威,我试着用更宏观的世界观去感悟。对于隐晦的表述,静下心来阅读各种文学评论流派的解读,果然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甚至到最后,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海明威的作品。

对于这个世界,我也是带着包容心来看待。我不再介意外面世界的喧嚣,因为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感。在天时地利之间,我遇到了那个让我看到内心的自己的人。我也希望,我喜欢的自己也是她喜欢的。



石小亲

当我终于成为一只图书馆土拨鼠,发现好书——准确说是对自己胃口的书——的确像珍宝,即使是每天淹没在书堆里,也并不是随手可得的。深感受以前所学文学专业的影响之深,现在的阅读趣味更像是一种对往昔的回味,倾向于重读过往接触过的经典。即使工作所在的新书仓库总是有成千上万的新书摆放在书架上,但一路扫视过去,引起自己兴趣的往往还是那些接触过或听闻过的作者和书名。这是不是有点太过于保守,不愿意尝试新的呢?我也仔细揣摩过自己的这种阅读心理,虽然是面对着数以千计的图书,其实数量的庞大,相反让我更加没有阅读的安全感,图书质量良莠不齐,加之时间宝贵,我希望自己每拿起的一本书都是能给予自己更深邃感悟的好书。

眼下自己的读书规划,一方面是从专业发展需求的考虑,摸索着阅读艺术理论和设计史方面的书籍,当然也是从最经典的入手;另一方面就是零碎时间里的消遣阅读,全凭兴趣,自由选择,比较喜欢漫画、小说以及谈论衣食住行方面,生活味儿浓郁的小书。

对于小说,倾向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现当代文学史里的一些名家,阅读不再过多地关注于情节是多么的跌宕起伏,而是对作家遣词用句的精妙有更多兴趣,每每觉得领受到了作者如此着笔的巧思,就会特别欣喜,觉得这种有嚼头的文字特别有味道。所以,字句精炼,蕴意丰富的短篇小说成为我的至爱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了。

也许,随着时间推移,青春逝去,自己很难再因为一本书而多愁善感良久,也很难再写出那些矫情的心情文字。但是,一直怀念大学期间,留学北欧回来的谢岚岚老师为我们讲授古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以及全英文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的那段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

所以,不管每天搬书的生活多么琐碎、平淡,要记住“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而好的书籍,就是带自己去向那“诗与远方”的翅膀。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二日


图书馆挖宝
个人阅读历程记录
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
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
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关注 图书馆挖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