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打架了,我该如何教育?——NVC亲子运用实例

 

孩子的行为问题除了说教还能怎么办?...

一位父亲向我求助,说孩子又在学校打架了,已经教育过很多次了,也不想打他,但道理说了多少次也不长记性,现在该怎么办?

我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说:“事情是这样的。昨天下午在学校美术课上,儿子(小学二年级)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想要和同桌一起画,同桌不愿意,他就把同桌的画纸一把扯开扔地上了,同桌就推了他一把,他就还手,然后两人就打起来了,儿子还把同桌的脸划伤了。这些都是我散步的时候我老婆打电话告诉我的,是同桌妈妈打电话告诉我老婆,我老婆又告诉我的。你说说,我该怎么教育?类似的事情说了不是一次两次了,让他不要打架不要打架,还是打架!给他说了打架不解决问题,他当时好像听懂了,结果没两天就忘了……”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直接明确的亲子关系的难题,我希望借助这个案例,以第一人称,也就是“假设我是这位父亲,同时我是一名NVC实践者,我会如何做”来较为完整地阐述非暴力沟通如何运用于生活。

(一)自我倾听(自我联系)

如果我是这位父亲,同时我是一名NVC实践者,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自我倾听。

什么是自我倾听?《非暴力沟通主持人工具箱》对“自我倾听”做了如下描述:“我们致力于时刻与自己的感受保持联系并觉察引发相关感受的当下的需要。

“自我联系”(自我倾听)有若干种形式,其一是,通过关注自我对话,把我对自己或他人的评判转化成对自己的需要的觉察。或者,它意味着向内看,切身体会此刻的身体感觉和情感。

此外,它还意味着我们采取做自己的见证人这样的立场,留意当下的体验,觉察我们的想法或感受、评论或观察、坐或站。”

有点抽象吼,没关系,我们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碾粉了,它就具体了。
“我们致力于时刻与自己的感受保持联系并觉察引发相关感受的当下的需要”,这是“自我倾听”的总括。是抽象哈,没关系,接下来几句,提到了三个点,做到任意一点就意味着我们达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倾听,哪三个点呢?


1

通过关注自我对话,把我对自己或他人的评判转化成对自己的需要的觉察。

(1)找出对自己或他人的评判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位父亲,对自己或他人有什么评判呢?为了集中焦点,这里的他人仅假定为孩子一人。实际上,“我”对妻子、对孩子同桌、对同桌妈妈、对美术老师可能都有评判。实践者在生活中做自我倾听时可以一一列举,我在这里不再赘述。

对自己的评判可能有:

我真是个失败的父亲。

我太没用了。

对儿子的评判可能有:

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这孩子一点记性都没有!

(2)将评判转化为需要

“我真是个失败的父亲”,“我太没用了”,“这孩子太不听话了!”“这孩子一点记性都没有!”当“我”这样评判自己和孩子的时候,“我”可能有怎样的需要呢?

对没有受过NVC训练的朋友来说,直接将评判转化为需要是有一定困难的,那我们可以先想想,我评判自己“是个失败的父亲”,评判自己“太没用了”,评判“孩子太不听话了”,“孩子一点记性没有”时,我期望自己是怎样的父亲呢?我期望孩子是怎样的呢?怎样的画面符合我的期望呢?怎样的画面会让我觉得我是“有用的”,会让我心情愉悦放松,开心快乐?

我可能希望自己和孩子相处很融洽,无话不谈,孩子在学校遭遇的开心的不开心的,愉快的不愉快的事情都愿意跟我说;我可能希望孩子尊重和信任我,当他面对挫折时,他会主动告诉我,听取我的意见;我还可能希望……

从这些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我们提炼出需要的词汇可能有什么呢?可能有:价值、尊重、肯定、秩序、信任、情意相通、支持……

(3)将意识焦点集中在需要上,

体会需要的能量

将“我”的注意力从评判转移到“需要”上。别说话,啥都别说,除了呼吸,什么都不做。深呼吸,再次深呼吸,继续深呼吸。

在心里默念:“我需要价值。”用你的心、你的身来体会这句话。“我需要信任。”用你的心、你的身来体会。“我需要……”用你的心、你的身来体会。

你的身体会告诉你,你真正看重的需要是什么,与那些对你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喝喝茶,聊聊天。除了体会,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

自我倾听意味着向内看,切身体会此刻的身体感觉和情感。

如何做?“我”与自己的身体在一起。当“我”想起妻子给我描述的这一幕幕时,我有什么样的感受?直接来自身体的情绪和情感是什么?头疼?一抽一抽的疼?烦躁?心里像一团乱麻,还被一只不知从哪冒出的猫抓得更乱?还是有些难过?有些无力和无奈?

深深的吸气,让新鲜空气经由你的鼻腔,流过你的咽喉,进入你的两肺,再落到你的腹部;收缩你的腹部,挤压你的两肺,穿过你的喉咙,用嘴巴大口吐气,让你的痛苦和哀伤有机会呈现。

方式2和方式1相辅相成,我个人的经验是,方式2体会得越深刻,方式1的需要越精确。

3

自我倾听还意味着我们采取做自己的见证人这样的立场,留意当下的体验,觉察我们的想法或感受、评论或观察、坐或站。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会比做到1、2困难很多。在1、2中,我们仅是体验者;而3意味着我们不仅是体验者,我们也是观察者。

我们体验着我们的体验,我们也观察着我们的体验。举例说,在1、2中,“我”可能体会到自己的难过和担忧,“我”需要信任和价值;“我”就是那个难过和担忧的“我”,“我”就是那个需要信任和价值的“我”;而在3中,“我”不仅是那个体会到难过和担忧的“我”,还有一个“我”看着那个正在体会难过和担忧的“我”;我也不只是那个需要信任和价值的“我”,还有一个“我”看到了那个需要信任和价值的“我”。

 对于初期的NVC实践者来说,可以任意选择1、2作为主要的练习方向,我个人的经验是先从2开始会比较容易,2越来越娴熟,1会水到渠成。而当1、2越来越融合的时候,3会慢慢的自然达成。

(二)倾听他人

1

静默倾听

当“我”做了充分的自我倾听之后,“我”需要做一个选择,是“表达自己”呢?还是“倾听他人”呢?恩,我以己度人,猜测大部分的人想先表达自己。然而,但是,可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先“表达自己”有利于对话的进行吗?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直接对孩子说:“想到你今天下午美术课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有些担忧,我希望你能以更平和的方式表达你的愿望。你能不能告诉爸爸,你听到爸爸说了什么?”嘿嘿,你觉得你家儿子“平和”回应你的可能有多少?

“我”可能确实是以NVC的方式,没有批评指责的只是表达自己的痛苦。但一个本来就还在痛苦之中的孩子,他可能具备倾听“我”的痛苦的能力吗?孩子是否依然很容易理解为批评和指责?

所以,大部分的情况是,在自我表达之前,我们要先倾听他人,为他人表达痛苦创造条件,当他人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之后,他们才有可能由衷的来理解我们。

那如何倾听他人呢?简单说,就是放下判断和想法,全身心体会他人,与他人在一起。再具体点:将注意力放在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上。

儿子可能是忐忑的,因为他不知道父亲会怎样处理这个事情;儿子可能是伤心的,因为他觉得自己让父亲失望了;儿子可能是无助的,因为他很需要支持;儿子可能是愤怒的,因为他很希望自己有更好的方式;儿子可能是失落的,因为他很希望得到朋友的欣赏和接纳;儿子可能是沮丧的,因为他很看重自我价值;……

先放下放下“这个孩子太不听话了!”“这个孩子一点记性都没有!”这些评判,将注意力集中在体会儿子的感受和需要上。调动“我”全部的心神,只是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此时此刻,“我”对孩子怀抱着怎样的感情?“我”与孩子的距离是近还是远?我是依然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还是我对孩子充满着慈悲与关爱?

2

反馈倾听

当父亲体会到孩子感受和需要之后,父亲将它们表达出来,请孩子确认父亲是否体会准确,这个交流的过程,将建立起明确可见的连结。假设在这个案例中,父亲放下电话,先做了自我倾听,再做了静默倾听。现在,父亲启动交流。

父:宝,刚才妈妈打电话说下午你在美术课上和同桌打架了。你愿意告诉爸爸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我提出一个具体的请求,请求对方阐述观察,这里重要的是心态,“我”是在倾听了自己和倾听了孩子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对自己和孩子没有批判,只是在澄清观察;或者说,开启话题。孩子是否一定要说出观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表达交流的愿望,传递自己支持的心意。)

儿:……(沉默)

父:你是有点害怕吗?担心爸爸会批评你?(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儿:……(继续沉默)

父:当你觉得痛苦时,爸爸希望支持到你。所以,你是否愿意告诉爸爸,爸爸怎样做,你会觉得爸爸只是想了解你的想法,而不是想要批评你呢?(继续倾听,猜测需要,请求对方的反馈)

这时,孩子有可能回应,有可能继续沉默,还有可能跑开。当孩子回应或者沉默时,我们都可以继续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然后用语言反馈给对方,逐步与对方建立深入的连结。

(三)自我表达

当我充分倾听对方,对方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对方完全放松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痛苦,寻求支持和理解。

案例中,孩子得到父亲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父亲的支持下更接纳自己,放松下来,甚至想到了好几个寻求合作的更好的办法;这时,父亲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痛苦。

父:宝,当我听到你妈妈说你把同桌的脸划伤了的时候,我很担心,因为我看重所有人的人身安全。你能告诉爸爸,你听到爸爸说了什么吗?”

儿(小声):我以后不再打架了。(孩子在责备自己。当一个人在责备自己的时候,他没有真正看到自己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这不是父亲想要的。)

父:(倾听他人)你很难过是吗?你期望自己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来处理同桌不愿意和你画画这件事?

儿:恩。

父:(表达自己)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期望。我希望你能保护好自己,我也希望你能尊重其他人。你愿意直接告诉爸爸,刚才爸爸说的是什么吗?

儿:你说希望我能保护好自己,也能尊重其他人。

父:谢谢宝贝听到这些。你能听到这些对爸爸很重要,因为爸爸会觉得得到支持和尊重。

这只是一个片段的模拟,现实中的交流会更生动活泼,有语调、神情、动作的参与。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之上,与人建立友善的联系,使由衷的给予成为现实。

(四)、小结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从父亲这个角度,当父亲经历了自我倾听、倾听他人、自我表达这样的过程之后,他对自己以及孩子是否多了很多理解?是否更清楚自己和孩子的愿望?是否更容易找到策略来满足自己和孩子的愿望?

从孩子这个角度呢?当他被父亲充分听到后,他是否会放松下来?他是否会开始表达他真正的愿望?他是否更可能直接的说出对自己的期待,对同学的期待,对父亲的期待?他是否会更乐意接受父亲的协助,寻找到方法共同来满足自己和父亲的愿望?


“在是非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习惯思维中,父亲认为孩子是有错的,怎么可以打架呢?认为自己是有错的,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这样的思维会带领我们走向何方?这样的思维最终会促成怎样的亲子关系?在这样的思维状态下,即使孩子改变了,他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恐惧呢?

NVC思维中,父亲和孩子都没有错,他们有着相异却相通的需要,他们的需要非常美好,我们只需要去看到那些美好的需要,然后共同寻找到方法来让这些需要在生命中得到满足,从而让生命更美好。这样的思维方式又会带领我们走向何方呢?这样的思维最终又会促成怎样的亲子关系呢?在这样的思维状态下,孩子的改变,是出于爱?还是恐惧呢?

我们希望孩子的改变

是出于爱,还是恐惧呢?

我们希望与孩子建立怎样的联系呢?

我们希望怎样活在这个人世间呢?

非暴力沟通是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

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特别提醒



最后,特别提醒:虽然我在文中采用了自我倾听——倾听他人——自我表达这样的顺序,但并不是说在实际运用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个步骤。实际生活中这三个步骤循环往复,自由跳跃,我们时刻保持觉察,保持连结,我们自然会知道这个时候是自我倾听更合适,还是倾听他人更合适,还是更合适自我表达。


    关注 NVC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