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诉心声】选择

 

作者简介:周与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辅导员、病原...

作者简介


周与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辅导员、病原生物学教师。曾获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度“教学新秀”称号、2014年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院医师。

转眼间,离开三尺讲台来到临床一线已过三年,常常回想三年前的自己,作为一个从医学院教师岗位再次回归临床的“异类”,不禁感慨自己曾经的勇气和意念。三年前的决定也曾令我感到孤立,因弃学校之“稳定”,家人谓之“险”;因重陷临床之“风险”,朋友谓之“愚”;但终究因满足自身之“心性”,自己则谓之“痴”。从教七年,方知医生职业才为人生“真爱”,时间不可谓不长。行医三年,从“一张白纸”到如今“独当一面”难度不可谓不大。大学毕业后十多年的心路历程可谓冷暖自知。每每想起自己从教师到医师的改变,也时常会为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成就感而沾沾自喜,但剖析本质,最让自己感念的还是在刚入而立那一刻对于内心选择的遵从,而这却少不了“痴”的支撑。
临床上的周医生一丝不苟


其实,回想自身的医学成长之路,自己又何尝没有“离经叛道”的嫌疑。本科毕业时,丢弃了临床的大好机会,走入实验室成为一名医学院的教师,被人视为临床医学专业“少数派”的典型。三年前,已是医学院讲师的我再次辞去稳定的教师工作,重新回到了临床一线,成为一名急诊科的医生,又成为“再跳火坑”的榜样。想想这十多年,自己何曾停止过“折腾”?只不过一直未有偏离“医学”的主线太远,才得幸没有被视为“异数”。想来医学院的教师何尝不是众人眼中的“大道正途”,而我却由着自己的“心性”毅然离开,又何尝不被他人质疑?而自己这一路坚持无非是因为坚定自己心中的“选择”,所谓“从心而行,以行为任”,这才是我的真正感悟。

先看“从心而行”。回望自己这一路,从高考、求学,再到工作后,担任学生辅导员、医学院专业教师、急诊科医生,在各个阶段,离开医学的同伴大有人在。高考时填报医学院本身就是“非主流”,求学时有同学分流或退学,担任辅导员时无奈劝退挂科学生,成为医生后又有同事辞职离开“战斗序列”,曾经的我又何尝不为他们“扼腕”,又何曾不想“挽留”?但如今细细想来,这些同伴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明晰了自己的“心性”或者“选择”而已,只不过有的明晰在高考时,有的在求学时,有的在工作后。而且离开本身就需要勇气,这些勇者本就应受“掌声”。“选择”本就是年轻人的权利,因为我们没有牵绊,没有拖累。当然作为过来人也大可以说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历练。从我的自身感受出发,这些同伴其实具有一样“从心而行”的性格,只不过是与我有着完全不同的“选择”而已。我们的祖辈曾经批判“包办婚姻”,我们的父辈曾经不屑“国家分配”,而我们自身也曾经被笑话为“温室花朵”,其实批判的无非都是“丧失选择”。当作为医学院教师的时候,虽也感受到三尺讲台带来的自豪感,但还是时时挂念临床,深有“人在曹营心在汉”之感,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符合自己的“心性”,幸得“归培”制度得以让我这样的医学“边缘人群”再见曙光,故而下定决心,遵从选择,事业归零,一切重启。
讲台上的周老师传道授业


再谈“以行为任”。作为我们这些年轻的医学人,选择永远不是我们缺乏的财富,而“责任”才是其真正匮乏的资源。我作为一个典型的80后,又何尝不曾被镌刻“缺乏责任感”的标签?其实当我们看到大学如此之多的专业流动,静心想来,我们又几曾被关心过这些选择的“对错”,而更多是在诟病“责任”的缺失,年轻人从不缺乏选择,但如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坚持才是需“可贵可取”之精要。回想自己多年“折腾”,“不走寻常路”,不是因为道路曲折而显得“有料可挖,有题可炒”,而是始终对于自己的选择有坚持有担当,从而变得愈发坚定。曾经作为医学院教师,时常在讲课中告诉学生,来到大学,最重要的本职当属寻找“事业的真爱”,如若上天眷顾,则一并带走“人生的真爱”,大学四年或五年能解决如此两大“疑惑”当属“人生赢家”,随之课堂便笑声一片。此语看似一笔带过的玩笑,却是我作为教师时的最大感悟,因为无论是“事业”还是“人生”之真爱都包含着选择的“甜蜜”和责任的“苦楚”,要时刻鞭策自己懂得、能够并且勇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懂得选择更要学会承担,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概率事件,在“甜蜜”过后能担当一切责任及其连锁之“酸甜苦辣”方能称为真正的强者。看看自己的十二年学医之路,回想自己在实验室清苦修行,看着自己的同学们作为医生白衣飘飘;回想自己医院轮转时埋头病史,看着自己的同学作为上级医师英姿飒爽,心中又何尝没有“辛酸”与“不甘”?但是纵然百感交集,却从未想过“放弃”二字,因为自己深知此为自身之选择,此所谓“以行为任”。
讲座中的周学长导航新生


年轻人应该“从心而行”,正所谓“人不轻狂妄少年”,轻狂本就是年轻人的资本,选择本就是年轻的财富,但是如果只会周游于各种选择,而无定性,则不免落入“颠狂”的怪圈。医学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专业,在选择她时是需要一些“感性的轻狂”,因为纵然在医疗形势严峻的今日,我医学院招收“第二志愿”的学生依然闻所未闻,这本就需要那些高考学子的勇气,如若加入太多理性的分析,则愿意跨入此门者少之又少。而在进入之后又需要学生表现出其它专业所没有的“老成持重”,因为这个特殊的专业赋予了这些学子磨砺与审慎。曾经作为医学院教师的我,虽不敢说给予了学生多少可用的知识,但帮助塑造“懂得选择,更能负责”的青年英才也深感责任重大。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让我甚有感悟,人如果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活,那就只能按照活法去想。三十而立的我,乘着青春的余波,还有选择“按着想法去活”的勇气。如若再不“轻狂”,可能也只能按照活法去想了。


    关注 青春交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