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

 

任何一个理性的话语,一定是不羞辱,不歧视,不欺骗,不伤害,这是一个人的基本教养。...



晚上熄灯上床,都快睡着了,娃突然钻到怀里,说要和我说件事,忍着浓浓的困意,打了个大大的哈欠,让她快快讲。于是,她就讲了这么一件事——
首先申明了一下,不是她们班发生的事。不知道其他班级的同学群说了些什么事,有同学大肆“攻击”了老师,其性质之恶劣,有点像酒桌上胡诌的毕姥爷,然后就出了酒桌上那个“告密出卖者”,在微信群里截图一状告到了老师那里,举校哗然,其实也没那么夸张,就是她们这个年级的老师们哗然了。她们班主任举着手机,冲进班级,让她们“老实交代”,自己都说了些什么,如果不交代一旦在截图里找到证据,将会严惩。老师怒气冲冲的走了后,她们班锁上前后门,关闭窗户,拉上窗帘,召开了“第一届全体班级大会”,大家互相提醒回忆有没有在自己的微信群里说过什么过分的话,结果都摇了摇头,而且,大家一致认为自己的班级绝对不会出“叛徒”。
就这么个屁大的事?好吧,在这群孩子眼里,比天还大。



琢磨了一下,还真是可大可小。倒不是说情绪发泄有多可怕,堵住情绪发泄口才比较可怕。同学群,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比较狭小的圈子,彼此熟识,说话容易肆无忌惮,在读勒庞的《乌合之众》时注意到,群体在相对封闭的时空里容易冲动、急躁,也容易轻信和接受暗示,产生夸张的情绪,在群体的环境里,我们不难看出,一旦情绪化,智力往往是下降的。正是拥有了这样的发泄渠道,缓解压力也好,哗众取宠也罢,当集体发泄不满的时候,情绪只会在瞬间膨胀,而青少年的情绪往往就像阵风,来时汹汹,去时渺渺,过了一日,早已不记得前一天究竟嚷嚷了些什么。
朋友圈,这样相对安全的地方让大家可以卸下心防,毫无顾忌,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这样的安全感突然变成了危机感,人人自危,而产生危机感的源头是出现了“告密者”。我们为什么痛恨“告密者”?记得毕姥爷“被告密”的事出来时,大家没觉得毕姥爷可耻,相反,几乎一边倒的讨伐那个表面是酒桌上的朋友,实则充当了“告密者”的那个人。不清楚毕姥爷的朋友是有心还是无意,但在微信群里截了两百多张对话图且举报到老师手机上的那个人,让所有人感觉不寒而栗。“告密者”可能图一时之快,也没有既得利益,但是它让所有人的安全壁垒从此垮塌,朋友之间不敢再信任,甚至连亲人也要提防,小到家庭,大到社会,人性也许会因此而扭曲,无论“告密者”是何种心态,它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小觑。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告密者”,甚于防盗。因为,它盗取的是最基本的信任,而信任,是安全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班为什么这么团结融洽的原因,我们也最讨厌告状的人,如果不是自己受到了侵害,而自己又无法解决问题,我们才不和老师说呢。那些老师喜欢的学生都被我们集体洗脑了,坚决站在同学这边。我们老师其实也找过我,让我监督班上的同学,有事情向她汇报,我就汇报,他们都这么好那么好,反正想让我告密,门都没有。所以我们班是全年级关系最铁的,男女生也没像其他班那么对立,我觉得在我们班最开心了,人家班也很羡慕呢。”
这就是信任与安全,好好珍惜。



不过,看问题总要一分为二,那我们就来看看那些学生是怎么“攻击”老师的?娃摇摇头,称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攻击”老师的,但大家都会给老师起外号,有些特别让人讨厌的老师大家会说得很难听。那么老师讨厌,讨厌在何处呢?讨厌是事实(facts)?还是(opinions)?或者仅仅是情绪(pathos)?我们能否分辨得清楚?如果,大家不是情绪作怪,而把老师的所作所为一条条列出来,作为所能提供的事实,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否会比人身攻击来得更容易引人深思?没有人面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而不会动怒的,但面对大量的事实和清晰的观点,我想,每个人都会反思,作为合格的教育者尤其会反省。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世界里最不缺的就是人身攻击,批判杨振宁总会拿他的个人生活隐私为津津乐道,痛骂日本人总拿AV说事,一些行业一些从业人员总会被架在道德高地轮番攻击,在那些所谓的攻击里,很难看到facts,鲜有自己的opinions,满屏充斥着pathos。徐贲在《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提出,任何一个理性的话语,一定是不羞辱,不歧视,不欺骗,不伤害,这是一个人的基本教养。那么我们身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娃有点困惑,“那是怎样的教育?”
这是一根黄色的香蕉。——这就是陈述的事实(facts)
香蕉配牛奶非常好吃。——这就属于自己的观点(opinions)
香蕉搭配牛奶太令我感到讨厌了!——这就成了情绪(pathos)
这样连幼儿园小朋友好像都能分清的事情,为什么到了中学生,甚至就是成人,也往往会将之三点混淆不清呢?就算看我们的《新闻联播》,明明是说事实讲观点的新闻,到最后可以在新闻里听到大量属于情绪的词汇。我记得柴静在一期访谈节目里曾经说过这个问题,她说自己是比较容易情绪化的人,但在进行社会新闻采访时,努力克制不将个人情绪代入给当事人,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情绪化是基本,还原事实真相是根本,提出观点是供人思考和为之努力改变的。不要祭出“人是感性的动物”这样毫无理性的借口,这个借口没有什么事实为依据能站得住脚。
“那我能说说我们学校的伙食这件事么?我们学校对外的宣传里又多了条伙食好,我们都笑死了,学校居然说自己伙食好。”
你们的情绪我理解,那么我想问,何为伙食不好?你们能分得清好与不好的标准么?在校方看来,他们没用发霉的米面,腐败的食材,过期的调料,排除制作手法上的差别,口感上的差异,伙食自然是好的。而你们有什么搜集来的事实证明伙食不好呢?伙食不好是你们的观点,你们总要拿出相关事实来证明吧?否则只会陷入愤怒嘲讽的情绪里,既对改善伙食没有帮助,也会为自己的情绪发泄付出代价。说理肯定不是吵架,我们的目的不是激化矛盾,而是消解矛盾,不是么?当然,我们也要提防宣传,宣传拥有公共传媒话语权,特别容易歪曲事实。我们得拥有强大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多方搜集证据,在自己的大脑里形成属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那些歪曲的事实自然不攻自破。
娃叹了口气,从我的怀里钻出来,“真没想到,我原本只想和你说说学校里发生的事,居然牵扯出了这么一大堆的道理。”
唉,她还好意思说,跟她这么一聊,我都久久无法入眠了,好吗?!


    关注 思享天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