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开给建筑业的一剂“良方”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迅速引发各行各业的广泛讨论,反映出了时代对...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迅速引发各行各业的广泛讨论,反映出了时代对“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呼唤。反观国内建筑业,虽然近年来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长期高速发展,但质量通病、质量事故层出不穷,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大的改观,产值利润率也大大低于其他行业。究其原因,是行业普遍患上了心浮气躁、体形虚胖、目光短浅的“慢性病”,而总理屡次强调的“工匠精神”无疑为建筑业的种种“病症”开出了一剂“良方”。




     “工匠精神”一退建筑业“火气”。“火气”就是弥漫在整个行业上空的心浮气躁,表现在企业层面,就是许多企业依靠国民经济繁荣带来的红利获得了快速发展,放弃了对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追求;表现在从业者个体层面,就是面对着需要依靠长期现场实践才能获得的成长与回报,许多人放弃了对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的坚守。“火气”看似“小毛病”,却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后果。它轻则导致建筑物渗漏、混凝土裂缝等质量通病长期大量存在,重则导致“楼脆脆”“路陷陷”“桥垮垮”等质量事故屡见不鲜,严重玷污了建筑业的整体形象。从长远来看,这更是对资源、资本的大量浪费。据统计,国内建筑平均寿命仅25-30年,相比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建筑物“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质量不过关。从这一方面来讲,“工匠精神”中严守规范、精雕细琢、潜心修炼的要求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工匠精神”二减建筑业“虚胖”。“虚胖”就是重速度数量、轻品质效益的发展,这是许多建筑企业至今依然面临的陷阱。追本溯源,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量增加,建筑业也被带入黄金发展期。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建筑产业量级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整个行业长期依赖人海战术、资源堆砌、加班加点来获取利润,忽视了对管理提升和技术提升,直接导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和从业者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据统计,2014年,我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仅3.91%,远低于同期工业产值利润率的5.91%。随着近年来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能源、资源以及人力成本整体攀升,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已经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像工匠持续改善工艺一样,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获得真金白银的发展。


“工匠精神”三治建筑业“近视”。“近视”就是战略短视。“近视”有两个表现,一是产品粗制滥造,只做“一锤子买卖”,没有通过建造“百年建筑”来打造“百年企业”的使命感;二是因循旧有发展经验“吃老本”,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客户意识。在第二点上,日本中小企业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日本,有一家企业专门生产微型塑料齿轮,最小的直径仅0.149毫米,重量仅百万分之一克,全世界只有这家企业可以生产,如今大到豪华汽车,小到瑞士钟表,关键部位上都有它的产品。还有一些企业专门生产个性化定制产品,如细到令人感觉不到痛楚的针、最精密的六角螺栓、飞得最远的铅球等等,长期占据某个单品在全球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这都是“匠心营造”的结果。纵观当今建筑市场,普通建筑领域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但细分领域市场还是一片“蓝海”。这种情况下,谁能洞悉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并不断通过创新去满足这种需求,谁就能长期拥有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打造长青基业。目前,在千米级超高层、大型洁净电子厂房、智能建筑、被动式建筑、工业化建筑等等特定领域,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喜欢请点赞


    关注 中建三局一公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