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先锋书店:二十年的坚守与突围

 

20年前的那个平安夜,让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钱小华不再徘徊。那年,他32岁...

        20年前的那个平安夜,让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钱小华不再徘徊。那年,他32岁。

去教堂凑个热闹,等待零点倒计时,听听唱诗班吟诵,过洋节,在彼时一些年轻人中颇为流行。

天空飘起雪花,暖黄路灯映照着的梧桐叶上,很快斑斑点点。等着进南京太平南路396号圣保罗教堂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跑进马路对面一家小书店。起初,只是避雪,抑或是等候,渐渐地,他们开始驻足阅读,店里人多了起来。

一双双手从书架上取下书来,翻阅的声音清脆而有韵律,仿佛教堂里整齐的祈祷,“那一刻,内心难免激动,我17平方米的‘先锋书店’似乎成为一个圣地。”也是从那个雪夜起,做书商,做有文化的书商,成了钱小华执著的追求。


从太平南路的这间小书店起家,继而开到南京大学旁的广州路,又从繁华的市中心新街口拐到五台山体育馆地下车库;从最初的1家书店到11家;从社区走向景区,从高校走向乡村:先锋书店一直氤氲着六朝古都的书香。

两年前,先锋书店获评中国出版政府奖。今年3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2016全球十佳书店,先锋书店成为亚洲唯一入选者。杂志给出的评语是:“这里本来是一个地下停车场兼防空洞,却被打造成了中国最美的书店。”

生逢上世纪90年代出版业的“繁盛十年”,遭遇新世纪互联网冲击下的蛰伏与转型,再迎来全民阅读时代的发展契机,这些年来,先锋历经实体书店的艰辛困顿、盛衰起伏,初心不变。
没有醒目的路标,不见奢华的装饰,只有绿树掩映下灰底白字的店面标识,这里是南京很多读书人心中的“天堂”。

迈进位于南京市广州路的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门口摆放的一尊《思想者》雕像让人心领神会。

徜徉书店内,一盏盏橙色台灯点缀其中,舒缓的音乐若有似无。两边阶梯式放书平台上,人文社科类书籍被摆放在醒目的位置。百米艺术画廊上,鲁迅、加缪等中外名人画像无声地诠释着历史;天花板上,梵高、毕加索等大师的画作直触心灵;柱子上钱钟书、波德莱尔等作家的经典名句犹在耳畔……

回望先锋书店发展历程,会发现其与大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广州路店到如今的五台山总店,先锋书店周围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1999年,先锋书店从太平南路搬到广州路79号,此处距南京大学仅一步之遥。新书到货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生、教授们纷至沓来,寻觅他们眼中的“宝物”。

打那时起,“第二图书馆”的称号就在南大学子中口耳相传,也成为更多在南京求学的大学生青春记忆的一部分。他们往往自带干粮,在书店待上一整天。饿了,就静静地吃点便餐;渴了,喝点书店免费提供的茶水。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向沉浸在阅读中的一张张青春脸庞。
    在作家苏童看来,先锋书店20年,一直保持着理想主义的气质。它在南京乃至外省都有知名度,与其经营图书的格调品位有很大关系,“即便是最初的那家小书店,走进去也绝不会撞见市面上流行但却令人生厌的垃圾图书”。

注重图书的格调和品位,让先锋书店成立伊始即在南京独树一帜。不卖教辅,也不打折,当其放弃了为子女升学而奔忙的家长读者群时,也迎来了另一批读书人。这批人后来成了先锋书店的常客,其中不乏学界精英、作家、诗人。缘于相同的志趣,不少读者和店主成了朋友。

2015年4月的一天,在众多读者见证下,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冯端与夫人陈廉方在先锋五台山总店举行了他们的“钻石婚礼”。冯端夫妇把纪念结婚60年的仪式放在先锋书店,自有其特殊的缘由。

早在书店初创之时,这位南京大学教授就是其“铁杆粉丝”。1996年,已是73岁高龄的冯端从报纸上得知太平南路开了一家专营人文社科类图书的书店,便搭乘60路公交车前往。“当时书店门面小,比较难找,冯老因此坐过了一站,回头拄着拐杖边走边找,才来到书店。”钱小华说,“书店每次搬迁,冯老都是一路追随。”

后来,冯端行走不便,钱小华就来到冯老的住处,搀扶着他到书店淘书。两人就这样成了忘年交,钱小华逢年过节都要去冯老的住处拜访,分享近期淘得的好书,探讨书业的现状和未来。

2015年4月,冯端与夫人陈廉方在先锋五台山总店举行“钻石婚礼”
20年过去,先锋的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书店范畴。“大地上的异乡者”是先锋书店的标识,取自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的诗句,寓意人的灵魂永远在寻觅一个精神故乡。在很多读者心目中,先锋书店就是这样一处精神家园。

既是精神家园,也是“熟人社会”。用苏童的话说,在早年的先锋书店,转一下就碰到一位文学界的好友,再转一下就碰到一位出版社的熟人,这让人感到先锋很像一个“文学之家”。

在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系主任张志强教授看来,书店是商业行为与知识传递的融合,能够向读者呈现具有人文精神向度和公共文化空间的读书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有影响的实体书店越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台湾诗人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活动现场
作为一家民营书店,先锋之路坎坎坷坷。

2003年5月,积累实力后跃跃欲试的钱小华在南京夫子庙地下商场开了一家分店。地处著名的夫子庙景区,游客众多、人流密集,王谢故居乃文人雅客以诗会友之地,江南贡院曾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这里似是开店的理想之地。

当年,投入近百万元装修的夫子庙店是名副其实的书店“先锋”。入口处开设了近百平方米的艺文空间咖啡馆;书架上不及顶、下不落地,取中间五档,正对读者视觉高度,便于取书阅读;书架之间镶嵌艺术大师人物肖像,灰色凝练,白色墙柱正面是盏盏壁灯。书店中央是一方雅致的竹园,两侧平台摆放着48张红黑相间的沙发,购书人逛累了可以坐下来阅读。

在钱小华的想象中,人多时书店座无虚席,让人心中涌动喜悦。

不成想,一年半后,“理想主义”被击得粉碎。

开业后发现,人文社科类书籍很难吸引游客和附近居民,走精品路线、不打折销售的先锋在夫子庙“叫好不叫座”。相比之下,夫子庙步行街及周边地区的特价书店、五元书店人头攒动,生意不错。

开业一年半多,亏损严重,夫子庙店难以为继。
    先锋书店搬家的次数足有7次,也遭遇过因付不起上涨的租金而被房东下逐客令。有一次则是一名醉驾的司机将车开进大门,撞烂了书店。2013年7月,南京清理全市地下停车场,职能部门告知钱小华在7天之内将五台山书店恢复成停车场,并需缴纳大笔罚款。所幸南京市委宣传部及时伸出援手,先锋方才逃过一劫。

与夫子庙地下商场谈判撤店的那个下午,恰遇狂风暴雨,“谈完之后,我坐上出租车就开始落泪。毫不夸张地讲,那天从夫子庙一直流泪到广州路。”钱小华回忆,“那段时间是最难熬的日子。当时把房子都卖了,我就睡在南大广州路店的办公桌上。”

即便如此,钱小华也没有放弃。

“我为什么还在做书?”无数个失眠的夜晚,钱小华不断地问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两位女性给了他勇气。

“在我童年的时候,因玩火差点失去生命,需要输血时是母亲不顾一切用自己瘦弱的躯体将我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母亲的纯朴与善良,母亲让我读书的教诲与坚持,影响了我的一生。”钱小华将对母亲的怀念镂刻在对书店的爱上,“我一生也只做一件纯朴的事情,就是开书店。书店是我对母亲苦难一生的记忆,书店在,我的母亲就在。”

另一位是双腿残疾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郭晶晶。夫子庙店撤店后的一天,她来到位于南京大学南门东侧的广州路店。书店在一栋楼房的二楼,她是被人连着轮椅抬上去的。看到这一幕时,坐在收银台后的钱小华心中涌起感动,流下了眼泪。怕被人看见,他走到一旁背身去擦。

“这本书好,那本书好,这本书请您帮我拿下来好吗?”郭晶晶在书架前挪动的身影,至今还常出现在钱小华的脑海里,“正是这些坚守书店的人们,坚定了先锋存在的勇气”。


   “我生命的价值是在阅读中开启的,它也终将以书而告结束”,钱小华始终以为,哲人的这句体悟,仿佛就是对他的私语。

“一座城市不仅要有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要有大学、歌剧院、电影院,也要有书店里昏黄的灯火。”钱小华说,“对于实体书店的未来,我充满信心。”


本文原载《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2日 16 版整版,编者有删节。




    关注 书香亭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