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中国网民的心理特征及疏导策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网民群体中,29岁以下的青少年年龄组占据了56.1%的比...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网民群体中,29岁以下的青少年年龄组占据了56.1%的比例,其中20-29岁的网民群体数量最大,占网民总体的近1/3;同时,88.6%的网民是大专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最大比重,占到网民总体的3/4。中国网民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网民心理机制的形成。

当前,中国网民呈现出七大心理特征:1、话语表达和社会参与需求强烈、政治上较激进。2、具有正义感和使命感,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道德失范等问题,特别是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中国网民总以社会罪恶克星的身份出现。3、观点重于事实本身,“有主张,少论据”。4、言论感性化、情绪化。社会孤独感和缺乏归属感使得情感交流内容占重要地位;语言整体呈现口语化、非逻辑化、情绪化的特点,使得讨论往往停留于较表面的层次。5、群体极化效应明显,群体感染性强。6、存在网络暴力倾向,呈现“多数人的暴政”。7、多数网民更在乎的是尊重和态度。在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官尊民卑的思想依然存在,一般网民的心态是,基于其草根的特性,只要得到部分尊重尤其是政府部门的重视,就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基于此,我们应加强网民的心理疏导。1、对网络应该持正确的认识,切勿以“网络管理”为名,行“控制网络”之实。“水至清则无鱼”,所谓纯净的互联网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2、强化网络的社会代偿机制,有效疏导网民淤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具有社会代偿的功能。网民通过在网络上的戏谑、嘲讽甚至辱骂,宣泄了社会不满情绪,化解了社会戾气,减少了网民付诸线下具体行动的可能性。3、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加强信息的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化,切忌用“删、捂、拖”的方式来应对网络民意。4、重视网民意见,积极回应网民的质疑,积极展开与网络意见领袖互动。5、加强网络立法,打击网络不法暴力行为。在维护网络良好言论氛围的前提下,加强对极端网络行为的管理也是网络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

(据喻国明:《中国网民呈现出七大特征》,《人民论坛》2015年11月上)


    关注 文化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