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 中国电影未来的方向标?

 

曾经有一部国产青春片,让观众看到了像阳光一样灿烂的青春。...



猴赛雷!中国电影“拉玛西亚”青训开营!

2006年暑期,中国电影从“石头里蹦出一只猴子”——宁浩以《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大闹天宫”,改变了观众对国产商业电影的偏见。一时间跟风者众,圈内言必称“多线叙事”和“黑色幽默”,就像今天不把大数据、IP这样的热词挂在嘴边就“皆枉然”。

2016年9月5日北京,《心花路放》后就闭关修炼的宁浩带着“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重回大众视线,舆论的反响远不如对他的电影热烈。这并不奇怪——10年间,翻天覆地的中国电影市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宁浩这样的“初恋”已经不是观众的“唯一”。

而形形色色“新导演计划”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他筹备了将近两年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看起来也似乎是姗姗来迟。十位新导演,三年做十二部新片,“赤脚”的宁浩能让“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变出多少新花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疑问一个接一个。

新导演扶持计划这么多,宁浩也在跟风吗?

这些年,无论政府机构还是影展平台,从公司到个人,新人导演扶持计划层出不穷,林林总总多达十多个。

但仔细研究这些充满“大跃进”色彩的“孵化器”,难说是理想的“黑马温床”:官方色彩的扶持计划“雷声大雨点小”,象征性地给予入围导演有限的资金奖励更多是着眼于买个名声政绩;而各大公司巨头的扶持计划更多是“装点门面”——发片单的时候点缀一下青年导演计划,足以表明对行业和艺术的情怀。

这样中国电影与中国足球无缝接轨了——名义上最重要的是发展青训,但为了立竿见影都在成年队(大片)上大把烧钱。

宁浩现在做“青训”这件事,最容易让人理解也最让人误解的就是“情怀”——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电影计划” 孵化了宁浩的《疯狂的石头》。2006年上海电影节《疯狂的石头》首映,名不见经传的宁浩忐忑不安,如果不是刘德华压阵陪着媒体记者看片,有多少人会因新人导演籍籍无名而错过这块宝玉?

宁浩不是功成名就再续写一段“薪火相传”的佳话,现在做这件事的最大动机,是在这个IP大战跑马圈地只知道“买买买”的时代,他找到了属于未来的人——“我一直不明白什么叫IP。我只知道事是人干的,多大的IP也是人创造的”。
这两年,宁浩和盛志民看遍了北京电影学院近几年所有的学生作业,还在上海电影节等各种影展中寻找“好苗子”。这次选择的十位新导演,都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摄影系、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

说起这些陌生的名字,宁浩两眼放光。他看重的是态度,选人的标准只有两条——年轻人的世界观和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观。“这是10个有相同价值观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而“坏猴子”推崇的是个性,入围导演和宁浩之间不是所谓的“老师带学生”,也不是为宁浩开发剧本,全部都是年轻人“自带项目”。
 
一口气推出十个新导演,宁浩被打趣为“一个人顶一个中影”。多乎哉不多也!新人要出头,现在机会太少太少。



表面看,中国电影各个环节都缺人,国产片一年要拍六百到八百部,导演更是稀缺资源。要想当导演,“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事实上,这几年改写中国电影格局的不正是一帮新人导演吗?然而诡谲的是,其实这样的机会是专属于赵薇、徐峥、韩寒、郭敬明、陈思诚、大鹏、王宝强等“自带IP”的跨界新人,而与真正意义上的素人无关。因为新导演是名人明星而去看电影,反过来因为电影而记住导演人名的又有几个?

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新人导演最初都面临着难获投资和信任的问题,而在国内“唯票房论”更强化了成熟导演的话语权。在大制作和IP改编热潮下,现象级电影当道,电影票房永远还是少数一线的导演和演员的天下,青年导演的机会反而减少,新人要出头更难。

此前,新导演扶持计划做得最好的也许是贾樟柯的“添翼计划”,但主要聚焦于艺术片领域,在很多国际电影节上有所斩获。虽然其开篇作品《Hello!树先生》登陆院线,但随后作品在进入商业院线时依然艰难。
 
资本讲究回报率,没有人会给新人白白送钱。都知道新人是未来,新人有潜力,但让风投头痛的是,新人导演的成活率实在太低了,堪称这个高风险行业里的最高风险。这时,宁浩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就显露出与众不同之处。

以往的新导演计划就是“赌石”,而这一次宁浩想做的是琢玉——创作上以工匠精神强调“作者意识”,忠于自我,时间周期上不着急,未来三年每年陆续启动3到5个电影项目,算起来最多三年只有12部电影出炉。

而资金只是新人导演扶持最基础一环,新人最缺的是一个“操盘手”。在一个成熟的青年导演计划中,“操盘手”要具有从开发到投资到宣传发行的服务能力,要匹配大量的资金基础,特别是长期孵化的耐心,尤其是在资金无法覆盖的宣发和放映环节更为重要。

这次宁浩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坏猴子”从一个导演工作室晋级为影业,意味着从个人手工作坊全方位实现平台化转型。从分工上看,5名核心成员各司其职:宁浩与盛志民导演出身;余伟国正是当年“亚洲新星导电影计划”的执行者,有丰富的经验,并在《疯狂的石头》《无人区》中担任总制片人;宁浩搭档多年的制片人王易冰负责商务、宣发等重要环节;而擅长管理的邢海涛则担任公司的运营总监。

这样的团队建设和配置,就是希望改变新人导演“自生自灭”,而施行“包产包销”,其野心不仅在于制作,还希望主控这批电影的宣传和发行,正如宁浩所说:“只要拍的好,这些新导演都会往院线电影的方向走,院线并不是一个门槛。”

这个门槛其实相当高。这两年国内不是没有涌现才华横溢的新人导演,如《心迷宫》的忻钰坤、《路边野餐》的毕赣,但他们的作品有口碑,没市场,在圈子里声名鹊起,但市场的门槛让他们享受“一日游”的待遇。

“坏猴子”模式与导演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其提供制宣发一体的服务,瞄准了以往新导演作品输出通道不畅通、发展难以可持续、市场定位不明确的弊端。

野蛮生长的新导演扶持计划注定会经历新一轮的优化。宁浩领衔的“坏猴子”能否再一次“大闹天宫”,中国电影“拉玛西亚”青训开营,时间会给出答案。


    关注 口袋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