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意”在太极拳行功中的作用

 

浅议“意”在太极拳行功中的作用正心诚意我从十七岁开始学习太极拳至今已是五十多年了,走了不少弯路,占了很多时间...



点击上方
“太极温州”
可以订阅哦

(文章来自网络,出于公益而转刊。如有侵权请给本公众号留言告知,将予以删除。)

浅议“意”在太极拳行功中的作用

正心诚意




我从十七岁开始学习太极拳至今已是五十多年了,走了不少弯路,占了很多时间。在二十余年的教授太极拳中,常思如何让新学太极拳的爱好者能少走点弯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对弘扬太极文化将是有益的。现谈一点浅识:

一、先贤们对“意”的论述

张三丰祖师《太极拳论》云:“……,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明王宗岳《太极拳论》云:“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此处的“悟”也是指用“意”。“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此地的“默识”、“揣摩”也是教导我们用大脑去思考、分析、综合而理解其中的拳理拳法,而后运用自如。

《十三势行功心解》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心为令,气为旗。”这里的“心”也是指用“意”。该文不但指出用意练拳的效果,而且指出“意”在练拳中的主导地位。

《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际。变转虚实须留意……。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仔细留心向推求……。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这几句不但具体地指出怎样用意指导练拳,并也同样地指出“意”在练拳行功中的“首脑”地位。

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宗师们对“意”是如此的重视。

二、医学科学研究对“意”在太极拳练习中的作用

据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理论研究部的研究:

长期坚持练太极拳者测出脑电α波占明显主导地位,主举突出,α波频率增加,波幅增宽,α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大脑机能进入良好的觉醒状态。这种大脑的生理状态与受试者的自我感觉:“恬静舒适”、“神志清晰”、“精神集中”、“记忆力有所恢复和增强”是相对应的,从现代医学观点来说这种状态将极大地调节增强人体内脏功能及免疫功能,中和活性氧毒素,促成生长激素的分泌,增强肌肉、消除脂肪,促进身心健康的生理作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动作,即所谓“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只有达到这种要求,人体脑波活动才有可能进入以α波为主导的同步化、有序化状态,能有效地解除人体因高节奏工作所引起的紧张情绪和生理无绪状态,体内代谢的各种激素会大量分泌,血流量增多,新陈代谢的渗透更旺盛,皮肤营养更加改善,更具弹性、红润和光泽。

三、我是怎样用“意”的

(一)从练习微笑开始,体会以心导形

面对镜子,以心意开始微笑,镜中自然徐徐出现微笑面容。再以心意使头、颈、身、手、腿、脚逐渐松开,此时细微体会自身的感觉,像一支烛光照亮一间小屋的每个角落,即感觉到全身各部分直到四肢末端。

(二)由练先在心后在身基本功太极步入手

为了便于操作,最初采用高架小步幅,先松心,后松身,缓慢均匀迈步,分清虚实才可出步,速度均匀,体莫起伏,提脚莫高,随起随落,点起点落。腿自然伸直,方向准确,敛臀松胯,肩胯相合,重心转移要沉稳轻灵,行进中掌握好随遇平衡,注意膝对准脚尖,体会内外相合。

(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思想高度集中的训练

只在练习太极拳时练“意”,显然时间太少,在日常生活中练“意”,将是大有好处的。将水壶之水加入保温瓶为例:如随便作这件事,可能会将开水倒在地上,甚至发生烫伤事故。如高度集中思想,用心指挥身手将开水准确加入保温瓶中。这样作不仅可避免上述事件发生,而且可增加很多以“意”导形的机会。

(四)在三维空间训练形象思维

练“意”有一定基础之后,要接着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在练拳时,假设有个同你身材相当的人在同你较技,你的每一攻防都是“有的放矢”以心导形把它表现出来。以“手挥琵琶势”为例,设对方以右掌或右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即以右手沾彼之右腕,以左手沾彼肘,随其来势带回坐于右腿,用合力挫其肘关节,继之以意连接下势,做到劲断意不断,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直到收势,气沉丹田。

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曾多次参加省、市太极拳、剑、刀比赛,均在第一、二、三名内徘徊。但我的恩师栗子宜老师仍说我打拳的动作不协调。由于“悟性”太差,总是打不出栗老认可的协调太极拳架。现在我才“悟”出点味来:自我内在的感觉。这是停办太极拳培训班一年来一面学习太极拳理论书籍、阅读《太极>杂志、定期向师叔们请教、同师兄弟切磋拳艺,并采用以上综合办法潜心在“意”上下功夫安静练拳尝到的一点甜头。这才明确了我过去打拳追求的是身、手、足如何摆放得好看,迎合裁判的评分标准。而今想往的是“反观听内”找感觉,自身各部位的松柔程度,拳意在身体各处的感知,终于找到了动作协调的作法。自己更加感到心情舒畅,反应能力及记忆力增强,躯体灵活。一位在我六十三岁时的(1991)年毕业离校的学生,上月来看我时说:吴老师身体还是十年前那个样,没变。我说这是在“博大精深”的太极拳运动中,不断追求,特别是用“意”打拳的结果。

太极园中,我是小草一棵。上述肤浅之见,若有不妥之处,诚请众多前辈及同仁赐教。
太极温州

本号由温州市太极拳运动协会运营

关注请搜索:

微信号“taijiwz”

或长按并保存二维码:


    关注 太极温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