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古建筑千年不倒?原来是背后有“狠招儿”

 

中国古代有许多质量堪比“钛合金”的古建筑比如:长城悬空寺赵州桥为何中国古建筑可...





中国古代有许多质量堪比“钛合金”的古建筑比如:

长城


 

悬空寺

 

赵州桥

为何中国古建筑可以屹立千年不倒?
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有人认为是因为材料用得好……
还有人认为是因为结构结实……
 
好吧,算你们有道理……


但还有一点原因往往被忽视——古代严格的工程质量监控制度,这也是中国古建筑“千年不倒”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么,古代是如何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管的呢?

1、订立“国标”

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会订立自己的古建筑“国标”,如宋代的《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由作者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营造法式》作为当时的建筑法规,无论是对群体建筑的布局设计和单体建筑及构件的比例、尺寸的确定以及各工种的用工计划、工程总造价的编制,还是各工种之间先后顺序、相互关系(相当于现在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和质量标准的编制,都做到了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便于建筑设计和施工顺利进行,也便于随时质检和竣工验收。它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建筑时重要的史料文献。

2、问责到人

中国古建筑建造时,还有一项制度——“物勒工名”,即强制工匠在他们制造的器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便于追溯责任。这也算是最早的“问责到人”制度了。
也有许多优秀的工匠主动在建筑中刻上自己的名字,形成了品牌。

3、质检制度

在中国古代,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监工检测验收起来更是毫不手软。

如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时,就经常去工地兼职做“工程监理”,还要将城墙拆开看有没有偷工减料。如发现问题,这一段工程的质监员、包工头、工匠都要抓起来“咔嚓掉”。

再如内蒙古白城子的统万城遗址,相传当时验收工程的人拿着枪去扎,枪扎进去超过一尺,建造工匠立刻杀头;同时,如果验收工程的人未尽职责,也会丢掉性命。

当然,当时的惩戒并不都是血淋淋的,还有一些相对“人性化”的方式。例如,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在建造时,先摆出优厚的,同时,要求在庄园建筑的建造中,两块石头中间不能出现缝隙,否则就用预付给工匠的铜钱填进去,直到填平为止。剩下的铜钱才是工资。
牟氏庄园
 
4、质保体系

工程验收完成后,还有一项质保体系。如宋朝对公共工程实行“保质期”制度,即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后,在年限内如果发生破裂、损隳、泄漏、垫陷等质量问题,则追究设计方、施工方与监修者的刑事责任。这个“保质期”一般是五年,重要的工程是八年。
一个建筑,能不能屹立千年,不仅仅是材料、结构、质量,关键还在于做事的态度。古代精工细筑的匠人精神,是最值得现代人传承和学习的。

来源|雪花中国古建筑


    关注 思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