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最大的奢侈,是理性和节制

 

文|李娜...

谢谢你那么有趣,还来关注我
文|李娜         题图|来源网络
2006年的夏天,我们2003级地质专业的学生被带到北京郊区的周口店,进行一个多月的野外地质实习。学校的大巴车载着年轻的20岁的我们,一路上尘土飞扬,白杨树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

住在一个破旧不堪的培训学校里。老旧的上下铺吱吱呀呀地响,床板上布满了灰尘。我们连床垫被褥都是自己带的,下了车找到自己床垫的编号,连被子一起扛到宿舍里。

女生宿舍仅仅是简陋,男生宿舍更是多年没有人住过的荒凉可怖。走廊的灯光忽明忽暗,宿舍里时不时地有老鼠乱窜。去公共浴室洗澡,朴素的地质学老师肩膀上搭条毛巾,手里捏块肥皂就去了。

每天清晨打着哈欠在大门口集合,书包里装着野外记录簿、罗盘、GPS,手里拎着地质锤。一天跑一个剖面,有时候要爬很久的山才到观测点,听老师讲各个时代的地层,人已经被晒晕。

有一次给了我们一张地质图,把每个小组丢在不同的山沟里,我们组跑出了观测范围,被一群大狗追。有时候会遇到地质大学的学生,凑过去抄他们画好的素描图,也不忘显摆一下我校先进的GPS装备。
食堂里的饭每顿都吃得很香。晚上回到宿舍,写一天的实习总结。

没有桌子,我和室友跑到对面的教室里搬来了课桌,借一只小桶去水房接了水把桌子洗干净,吃好晚饭就伏案画图写报告。晚上有时候走路走好久去附近唯一一家超级市场买零食,下雨无法出工的时候,就着窗外的雨声在宿舍里读书。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多月,没有社交,没有网络,也没有街可逛;人晒黑了,胃口变好了,心情也格外好。

我还记得路过采石场,看着那些工人汗流浃背地在太阳底下采着石头,想到我小时候外公家村里的那些人,一模一样的生活,心中涌起的无限动容。

记得面对着两亿年时间形成的薄薄的一层风化壳,那种时空的虚无之感;更记得在北京猿人博物馆,看到陈列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亲笔信,无比的崇敬;还有小组同学的互助,在每一个我难以跨越的沟壑面前拉了我一把,以至于我没有摔倒山下面去。
我常常怀念着那个夏天,那个物质生活异常简朴,心灵却无比快乐自由的夏天,觉得它是上天给我的礼物。

我时常在想,人真的需要很多物质才会快乐吗?去年的夏天,我买了10几双鞋子,其实常常穿的不过那么两三双,搬家的时候一大包鞋子都扔掉了。过去我每周有好几天参加各种party和聚会,每天踩着深夜的星光疲惫地回到家,那些社交真的让我感觉快乐吗?

小时候每到旧历新年才会有新衣服穿,却是一个小孩子一整年的欢欣和期盼。小时候我也常问我妈,为什么过年要煮这么多饭菜,根本吃不了嘛都浪费了,而平时却那么节俭呢?

我妈也没回答出什么所以然,大概就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现在我感觉大概是一种仪式感,人类需要仪式感保持着对自然与神明的敬畏,正是因为一年到头的节制,日子才显得有所期盼。

现在是物质与信息极度丰盛的时代,餐餐没有胃口,早上刷一圈朋友圈就好像皇帝上完早朝,全世界的大事了然于心。社交更是唾手可得,陌陌什么的都out了,现在流行开uber专车泡妹子。

可是,为什么我越来越难看到幸福满足的表情?
前段时间我分享了一篇文章,是一个90后创业的姑娘写的——《唯愿痛苦成为享受》,讲的其实就是要过节制的、理性的生活。

写了几十部小说的村上春树,每天清晨准点去跑步,每年参加马拉松比赛。大哲学家康德,每天下午四点钟准时出门散步……他们的理性和节制,成就了无比耀眼的事业。

现在我大量减少了社交,退掉了大部分微信群,每天读书写作,重新拾起了梦想,虽然像蜗牛在一点点爬着格子;去年冬天就买了三双靴,换着搭配衣服也够穿了。

生活恢复到纯简而克制的状态,其实幸福感真的会油然而生。

决定好了,过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生活最大的奢侈,是理性和节制。一个保持内心理性和节制的人,不会轻易被世事喧嚣左右,反而有一种平静的力量。

我觉得这样也会离幸福越来越近。

(本文写于2015年4月)


    关注 与尔同消万古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