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老师陆疆万里行(6)长城入海处-老龙头

 

6点左右起床,天气晴朗,吃完早饭直奔山海关区万里长城入海处-老龙头景区。前年在明长城西端嘉峪关游览,便感觉到...





图文:青岛熊老师   音乐编辑:东方卫视:林海青

看熊老师陆疆万里行往期请点此:

(1)   (2) (3) (4) (5)

购买熊老师游记第一部点此:《为你行走》
6点左右起床,天气晴朗,吃完早饭直奔山海关区万里长城入海处-老龙头景区。

前年在明长城西端嘉峪关游览,便感觉到了自然环境对关城选址的影响巨大,有些时候,无需多么高明之人,到了那个环境、处于那种形势,任谁也会选择那样的位置设立关城。要想达到对某处的控制,怎么能弃险不守,让对手抢了先机呢?而对于无险可守,却又是战略要道,筑城设卡就是不二选择。

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就建立在扼守河西走廊西端丝路的咽喉要道上,此处两山之间的通道狭窄,嘉峪关通过两侧的长城连接到山地险要之处,牢牢的护卫着河西走廊,并以此为据点,威慑广大的西北区域,保证了明王朝西部的长久安定。

那山海关的选址又有何独特之处呢?

在北京的北面有一座燕山,燕山向东延伸至渤海,但临近大海之处,山已经不太高,也不太险要,甚至沿海地带留出了一处狭长又相对平坦的“走廊,可以从华北平原比较便利的进入东北平原。当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旦从这里进入华北平原,就可以长驱直入中原王朝的核心地带,广阔的平原无险可守,自幼骑马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其快速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冲击力,在广阔的平原上,对传统从事农耕种植为主的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原军队,是极大的威胁。所以,建立坚不可摧的关城,扼守住燕山东部到渤海这一窄窄的走廊地带,从隋朝开始就予以足够的重视了,开始在该区域修筑关城。1381年,明王朝更是大规模筑城,并通过修筑长城,西接燕山,向东入海,所以关城命名为山海关,向东入海处如巨龙汲水,所以被称为老龙头

而后来的永乐帝朱棣为了安定北部边疆,干脆将都城迁到现在的北京,被人称道为“天子守边疆”。既如此,山海关的地位自然就更加重要,防守,则为都城的重要屏障;进攻,便是控制东北区域的后方基地。

所以这里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主因倒不是因为城墙高大,实在是地位太重要了。
 

山海关和老龙头位置示意图,绿线为河北、辽宁省界
查看地图、规划行程发现,如果游览完毕山海关区域,下午继续向辽宁省丹东市进发,先看老龙头景区、后看山海关城比较顺路,否则要来回跑一些冤枉路,很浪费时间。

老龙头景区实际上是一座城墙环绕的屯兵要地,称为宁海城。城墙足有十米高。城中布局规整,士兵宿舍、食堂、马厩、水井、演兵场、长官办公的守备署等一应俱全。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处大堂中悬挂匾牌,记载着1618到1644年间曾经驻守山海关的历任重要将领,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皆在其中,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没有列上吴三桂呢?难道是因为他拱手让出了山海关放清兵进入中原的原因吗?

明王朝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入侵,高筑墙,广积粮,苦心经营长城近三百年,却不曾想城破于内,先是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被吴三桂敞开山海关大门,清兵长驱直入,从此以后万里长城基本不再拥有军事上的战略价值,成为一道国中内墙。但它巨大的身躯依然承载着发生在长城内外的大小战事、据此而生的纵横辟阖、民间附会的各种传说、文人骚客的感慨篇章等等,成为东方古老土地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永远的精神财富,当长城终于被写进诞生于抗日烽火的国歌的时候,新的长城便诞生了,那就是祖国统一、万众一心。

清朝初期,有大臣给康熙建议对损坏的长城进行维护时,康熙否决了这一建议,并且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自此之后,古老的长城终于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由夯土和砖石材料的实体,演进为“修法度、悦民心”这一虚拟的、却更加牢不可破的文化长城。

在中原人眼中,北方往往被称为蛮夷之地,人民不够文明开化,还被称为蛮荒之地,物产不够富饶等等,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自大心态。但通过几年的游历和学习发现,那些能够跟中原持久对抗,甚至常常占据上风的对手们,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样辉煌的文化,大漠的南北西东,甚至大漠的腹地,也有水草丰美的辽阔牧场、农田万顷的绿洲,绵延的山区更有广袤无边的森林,地下的宝藏也能够被善加利用。能够威逼中原,甚至建立统一全国的王朝,绝不是凭一股蛮勇之力和众多的战马。各民族都有如岳飞般忠勇善战的帅才,也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不输关羽的良将,更不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张良、孔明般的谋臣,也必定有治国理政如管仲般能够辅助帝王成就霸业的政治精英,他们没有写出一本《孙子兵法》,但并不表示他们不熟谙战场规律和用兵之道。当然,所有这些,必定催生出上马能驰骋疆场、开疆拓土如朱棣的,下马知人善任如刘邦的英明君主。如果小瞧了北方民族,就等于更加贬低了中原文明,因为在古代的你争我夺中,大家一直是互有胜负的。甚至今天的大中华,也仅仅是继承了清帝国的部分版图而已。

所以,当康熙大帝如此评价长城的时候,你还认为来自苦寒之地的民族为蛮夷,并且文化落后吗?


宁海城城门
作为一座兵营,宁海城与平遥古城相比,规模要小的多;与嘉峪关相比,其军事建筑的复杂程度也稍逊一些。但作为长城的入海处,这里独有的陆海联防,确是独一无二的。从宁海城沿着山坡向海边方向走,有入海的石城延伸到海水中,这便是老龙头。

该入海石城由戚继光组织修建,主要是为了防止来自北方的蒙古和女真族利用大海落潮时偷袭入关。所以城墙顺着山坡一直延伸到海水将近30米的距离,并且落潮时依然有较深的水位,不凭借船只是绕不过来的,况且明朝时期的水上力量相对于清军,还是拥有绝对优势。所以老龙头的修筑,基本断绝了清兵由此入关的可能性。



长城入海处-老龙头
天开海岳
关内一侧
站在山坡下视,关外一侧仅是高墙壁垒,九层巨石为基础,再高处青砖砌成,陡峭如削的城墙下礁石林立,波涛巨石相激,更添凶险,没有现代火器,断难攻取。而关内一侧,沙滩舒缓、海岸线流畅,并且有坡道通到城墙之上,方便城内的军需运送和人员的相互支援。

站在老龙头的最顶端位置,极目,万里海天一色;回望,澄海楼雄襟万里。

而澄海楼匾额上这四字正是明总督孙承宗所题:雄襟万里。

这匾额,确实符合此地此景此城的地位,若此刻再有狂风大作、浊浪滔天,就更应景了。


澄海楼-雄襟万里
关内侧的上城通道
老龙头入海石城上的石碑:一勺之多,这是啥意思呢?


    关注 地理学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