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抑郁症

 

不要对“抑郁症”这个名字太较真。...

ヽ`、 、ヽ`、ヽ`、ヽ、ヽ`ヽヽ、ヽ`、ヽ ヽ
ヽ`、ヽ、
这两天“抑郁症”被说了好多 、 ヽ`、ヽ、ヽ`、ヽ、ヽ`、ヽ、ヽ 、ヽ`、ヽ、ヽ`、ヽ谁料,ヽ、ヽ`、ヽ、ヽ`、 、ヽ、ヽ`、ヽ、ヽ`、ヽ、ヽ 、ヽ`
这世上本无“抑郁症”。
抑郁:

火山般跨时空的风景

《我战胜了抑郁》序
世上本没有抑郁症。

这里说的抑郁症,是精神科诊断名称。很久以前,人们发现有一类人处于相似的精神状态中,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活动减少甚至有消极轻生的念头和行为等,医学家为了交流的方便,将这些表现统称为抑郁症。这是典型的症状学或现象学诊断。在医学领域,所有的这样的诊断,都是不科学的诊断;唯一科学的诊断是病因学诊断。

抑郁症这个诊断对患此疾患的人有两方面的影响。好的方面是,增加了确定性,有了就是如此或者不过如此的掌控感。坏的方面是,一顶疾病的帽子从此戴在头上,催眠般地压制着向非抑郁转换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被诊断为抑郁症之后,所有跟这个诊断相反的自我呈现,都需要无意甚至某种程度的有意压抑,从而导致抑郁状态的迁延难愈。这就是所谓医源性疾病了。

说到这里,意思不过是:不要对“抑郁症”这个名字太较真。不论你是做出诊断的医生还是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都可以在诊断做出之后对抑郁症三个字说:我知道你了,所以你可以了。

我们要面对的不是抑郁症这个名称,而是其后面的,以及这个人在全部生命中的生离死别与爱恨情仇。跟这些相比,“抑郁症”三个字太窄了、也太浅了。

100多年前,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发现了哀伤(mourning)与抑郁(depression)的差异。前者是正常的情绪低落,而后者是病理性的。能够充分哀伤的人,就不会抑郁。

成长必须以哀伤为代价。所有文明的仪式行为,都是为了以哀伤对付丧失的。成人仪式对孩子、婚礼对单身、产假对女孩,步步惊心却步步成长。如果这些仪式还是不能让我们跟过去一刀两断,那抑郁就是我们对丧失的最有效的补偿。

在去年的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李晓驷教授说,以后我们不再诊断单向的抑郁症和躁狂症,只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这是一个诊断上的里程碑。从此以后,抑郁症就是真正被纵深地理解了的精神现象;也从此以后,抑郁症患者不再对自己有一个催眠性的刻板印象;还是从此以后,所有的精神现象,都不必被视为病态的,而被看成健康的状态的两个端点

一个例子。某小型公司一个员工自杀了,全公司都处在悲痛之中。公司老总请我去做一下干预。我去了,好几个跟自杀者关系密切的人告诉我,他们想为这位逝去的好同事、好朋友组织一个隆重的追悼会。我觉察到了他们的某种善意的“兴奋”,同时也用专业眼光看到了他们“兴奋”之后可能的抑郁。所以我建议说,面对死亡,所有的隆重都不配,我们就做一个简单的仪式吧,我们的节制可以让逝者安息。后来我知道,丧失之痛并没有对那个公司的任何人造成大的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一个相反的例子。某国营企业的负责人因病去世,工会主席负责筹备和主持隆重的追悼会。她为此忙了好几天。追悼会结束后,她抑郁了半年。忙是行为和内心的双重兴奋(躁狂),为此需要付出相反的情绪的代价。

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抑郁与躁狂的互为表里的状态。有别于人类的大自然的另外一类风景,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类矛盾的统一体。这个风景就是非活动火山。

非活动火山是宁静的,有的火山口甚至变为湖泊,其水面波澜不惊,就是其宁静的视觉上的证据——宁静到令人哀伤。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穿越百年、千年、万年甚至百万千万年的时光,就可以看到它们激烈的喷发,红色的岩浆直射云霄,烟尘隐天蔽日,大地战栗、生灵涂炭。在没有时间的维度上,宁静不是宁静,而是它与相反的东西的整合。立体的非活动火山,呈现的是非常壮美的风景,刚柔相济、动静叠加且层次分明。

抑郁一样,也意味着曾经的躁狂。这个躁狂并非完全是事实意义上的躁狂,如言语动作的大幅度增加,而还包括内心的幻想或者潜意识层面,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地实现了自己所有的梦想、干掉了自己所有的敌人。在这些过于巨大的“成就”面前,一个人也只有“装着”抑郁才能维持“全世界”的平衡了——我一个人如此厉害,多不好意思啊。哀莫大于梦想不能实现,但更大的哀却是梦想全部实现;理想的丧失,直接攻击了最本质的存在感。

这就是自恋的人经常“淡淡地抑郁”的原因。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且还经常被幻想的事实证明的确无所不能。一旦残酷的现实不再给他们的自恋以面子,抑郁就是他们跟自己的最好的交代了。

许多实证研究证明,佛教里的正念(mindfullness),在治疗抑郁症上有明确疗效。所谓正念,就是全然觉知此时此刻的自我的一切。真是高明之至。当我们活在当下,就不必为过去的躁狂以现在的抑郁买单,也不必为未来的躁狂或抑郁牺牲现在的喜怒哀乐。当下的喜怒哀乐,已经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活着的最好状态,是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此身此口此意。

对抑郁的理解,也许可以归纳成一句话:抑郁是对躁狂的防御或者掩饰。

本书的读者,也许会从这个序里,看到跟本书的正文或其他文献里不一样的观点。我想说的是:如果有任何不一样,都必须以我的观点为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过度攻击了,如非活动火山般曾经的过度喷发。我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就是随后而来的或长或短的抑郁时光。所以我不会那样说。我只会说,面对那么多矛盾的说法,请选择离你本来的看法最远的那个。这个远,有治疗意义。

本书后面的部分,讲述了几个人战胜抑郁的故事。每个故事,虽然都只关乎个人,但却部部史诗,是高于全人类的史诗的史诗,因为全人类的价值必须建立在个人价值被充分实现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还有两个细节需要说说。一是本书的书名,使用了“战胜”这个动词,战胜的对象是抑郁。我们上面说过,抑郁是正常的端点,所以用“战胜”,有点以其为敌的味道。本质上是与自己的一部分为敌,这样的态度,会加重抑郁。更动力学的说法也许是——理解抑郁。如果想要更文艺一点,就可以改成——抑郁的我如此凄美,我该如何更躁狂地爱你。

第二个细节。本书列举了很多走出抑郁的办法。这可能是一个陷阱。以抑郁症患者火山般强大的自我评价,他们一定会让自己尝试每一种方法,以重温无所不能的幻想。结果可想而知。我个人觉得,那些方法中,选择两、三样深入实践就可以了。那些办法种类繁多,但原理只有一条,就是走出自恋,融入到关系中:跟任何大自然的创造物的关系——人、动物、草木,或者抑郁到死寂的火山。

2015年8月27日

印尼巴厘岛阿雅娜酒店
听曾老师讲抑郁症
(内容来自洗灰灰之视频课程)
人生不止抑郁这一处风景
漂白染黑
不如自由如灰
招生倒计时
count down
6
截止 2016.9.23
详情可撩小助4




    关注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