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庆龙解读贝多芬“月光”钢琴奏鸣曲(1)

 

贝多芬这首钢琴奏鸣曲因其意境深远、富有诗意而成为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文|都庆龙
乐曲形象
贝多芬这首钢琴奏鸣曲因其意境深远、富有诗意而成为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被称为“月光”,实际不是贝多芬所标注的,如果把这个乐章单单理解为一个场景或一副画面,那将大大贬低乐曲中所表现的浓厚情感。

车尔尼在其贝多芬专著中把这个乐章解读为“这是一副夜的图画,一个哀怨的声音在远处述说着什么....”。李斯特形容为“深渊”(原句是李斯特在讨论第二乐章时形容其为“两个深渊中的一朵小花”)。

可以说这个乐曲肯定是表现一种幽怨的情绪,贝多芬命名为“近似幻想曲风格的奏鸣曲”已经确定了其作品的基调。此命名对于升c小调奏鸣曲更多的是确定其作品形象,而非作品结构,但也绝非普遍意义上的奏鸣曲式,如果用传统分析,很难定义第一乐章是什么曲式。总体来说,姊妹篇的降E大调奏鸣曲更接近于幻想曲风格。
第一乐章按奏鸣曲式分析
小节

1–23   呈示部

23–41  发展部

42–60  再现部

60–69  尾声
第一乐章按歌曲结构分析
小节

1–5   前奏

6–27  第一节

28–42  中部

43–60  第二节

60–69  尾声

调式布局 
小节   调式

1      c#

9      E/e

15     b

23     f#

27     c#

28     G#(=V/c#)

42–69  c#

第一部分:自由调控,1-41小节

第二部分:延长补充,42-69小节
第一部分设计
第二部分设计
   速度
就如车尔尼说得那样,一个错误的速度可能毁了一部作品。第一乐章贝多芬标记为Adagio sostenuto,以下是各乐谱编订者和钢琴家录音给出得速度标记:

乐谱版本标记:

车尔尼:1842年♩=54,1850年♩=60(以下省略♩=)

莫谢莱斯:60

彪罗:52

施纳贝尔:63

阿劳:63

巴里库伯:54-63

著名钢琴家录音速度:(从慢到快排列)

古尔达:42

阿劳:44

阿图尔·鲁宾斯坦、波利尼、霍洛维茨:46

布伦德尔:48

吉列尔斯:50

巴克豪斯:52

基塞金、肯普夫、保罗巴杜拉斯柯达、索夫隆尼斯基、老涅高兹:54

很明显,现代的一部分钢琴家倾向于偏慢的速度。在贝多芬那个时代,普遍要比现在演奏得快这不光是审美情趣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和当时乐器与现在乐器有明显不同有关(详见我论述“舒伯特钢琴作品的诠释”一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乐曲的速度是不可能恒定的,就好像人的心跳,只能是依标记的速度左右摆动变化。
乐曲解析
(开头数字代表小节数)

1-3



乐曲一开始垂直、立体式的三连音和声就始终贯穿,一定要注意其流动性和22拍(不是44拍)的感觉。乐章开始标明“整个乐章要弹得非常柔和并且使用踏板”。有些小节贝多芬没有标识连线(如第1、2小节),但并不表示不是连奏,整个乐章至始至终都要legatissimo(非常连)。连线在这里更多的表现的是“要富有表情”前两小节没有连线,因此要平静,不要有波动,第二小节的变化仅通过和声变化来表达,第三小节贝多芬在右手标注连线才开始做出表情

4、5



注意第4小节右手第3、4组三连音第一个音g#、f#与第5小节的e要用联系性。

第5小节右手高声部旋律开始进入(第一音型),十六分音符必须落在三连音之后,但如果严格按照附点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时值演奏,会显得比较生硬。最好的演绎是把十六分音符再靠后一点,但不能弹成三十二分音符,和之后的音符太紧。请听下面两种不同的解读。

7、8
第13、14小节


这里右手旋律是之后一直出现的四音旋律(第二音型)的初现。之后在第13-14、15-17、17-19、28(少四音)、29(下行到e)、51-53、53-55反复出现。

9、15、46

注意右手旋律结束贝多芬写得是四分音符,不是二分音符或更长的音符,因此这个音不能弹得突出。

13、14
高声部和低声部呈现倒影对立进行。

16、18
右手高声部的c²音贝多芬把第二音型的第二音时值加长,从音乐效果来讲这个音要比之前的音弹得更为延续、更加富有表情。而左手的三度折回音型也要富有表情,与高声部的四音音型形成呼应垂直联系。

19-22

注意这里的转变感(游离到f#小调,即属调)。

23

注意表现出f#小调与之前#c小调不同的调式情绪。

25-28
手稿第25、26小节
首版第26-28小节
手稿第27、28小节




注意所有声部的线性走向。高声部成“人”字形,最高点为第27小节的e²,因此从第25小节开始的渐强应该推进到第27小节的e²(#c小三和弦),然后逐渐缓和下来。贝多芬手稿中第27小节标记为piano(见上图),但在首版校样时贝多芬肯定改变了想法,即考虑到线性走向,因此把piano推迟到第28小节出现,第27小节加入decresc.

这里Norbert Gertsch和Murray Perahia联合编订的亨乐新版肯定出了问题,首版显示decresc.要早于第三组三连音出现,如果如同亨乐版那样,那乐句的顶点就在d#²上,而不在e#³,这显然是错误的。
Norbert Gertsch和Murray Perahia编订的亨乐版第25-27小节


这里第25小节的cersc.是从小节开始处还是第三组三连音出现存在争议。从和声推进来说,从开始处出现是合理的,但从旋律的线性走向看,在第三组三连音出现则更佳。左手的连线在手稿中是延续到下一小节的第一个和弦,首版没有。不管怎样,第25小节的后两个八度都要推进到下一个小节的低音和弦。

28-30

这里第28、29小节旋律为第二音型的三音走向,30、31则对应16、17小节。只是之前是垂直对话,之后是交替陈述。注意这四次要弹得非常有表情。

32

车尔尼这里要求渐强并逐渐加速,直到35、36之间的顶点到达forte(强)后在36小节开始渐弱。这种处理符合此处的音乐表现。

37

第三、四组三连音中的a-d#-c#是三个音连起来还是后两个音连起来有争议。大多数的演绎只是把后两个突出来。

38、39

这里的d#-c#-B#,是前两个音连还是三个音连存在争议。第38小节手稿中的连线没有延续到第39小节的#B(跨行原因,贝多芬的疏忽?),而第39小节的连线有好像延续到了第40小节。这里可以由演奏者自己选择怎么处理这个音型,但必须要使这三音有联系性。(连线在这里表示渐弱)。

48-51

第48小节的cresc.并不表示让之前的力度弱下来,可能像英皇版编订者巴里库伯那样把cresc.标记得靠后点要好一点,以免产生误解。

右手旋律是之前四音音型(第二音型)的展开。

51、53
手稿第50-58小节


手稿中这两小节的渐强渐弱与16、18小节有所不同。演奏者要想办法做出与之前不同对比。

62- 65
手稿第61-65小节
首版第62-65小节




第62到63小节贝多芬把渐强渐弱记号记在了上谱表上方。手稿中间有明显擦去痕迹。而第64、65小节则记在下谱表下方。这很可能是贝多芬有意的做法。但其作用于双手也是可行的。

69

乐曲最后结束和弦要连接进入第二乐章,不要有停顿。444444
参考文献


原始资料

贝多芬亲笔手稿,Composer's manuscript, n.d.[1802].

首版乐谱,Vienna: Gio. Cappi e Comp., n.d.[1802]. Plate 879.

净版乐谱

亨乐版,B.A.Wallner编订,慕尼黑,199
0年


亨乐版,Norbert Gertsch和Murray Perahia编订,慕尼黑,2013年
英皇版,Barry Cooper编订,伦敦,2007年
骑熊士版,Jonathan Del Mar编订,,卡塞尔,2015年
维也纳原始版,Peter Hauschild编订,维也纳,1999年
(未完待续)

都庆龙钢琴艺术

为音乐专业、业余爱好者们

提供教育培训及学术交流信息

建立分享音乐、以琴会友的微平台

微信号:dqlpiano

长按指纹-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朝阳街电子商城

招生热线:13440138654


    关注 都庆龙钢琴艺术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