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美学生为何考场得意,课堂失意

 

中国留美的学生虽多,但大多数留给老师的印象是:理工科的成绩非常优秀,但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缺乏思维能力。...



近年来,随着赴美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多,美国师生与中国学生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然而美国师生对大多中国学生的印象却仍是:数学等理工科目成绩优秀,但在社科和人文类学科方面思维欠缺明显,办事认真但有些墨守成规

总之,中国学生经常会被夸勤勉和成绩好,但却很少被人夸赞聪明或者有想法。甚至在各种美剧和电影中,中国学生的形象也永远是一个执行力极强却缺乏领袖气质的最佳配角。在真实的美国校园生活中,成绩优异却在班级中毫无存在感的中国留学生也丝毫不在少数。他们在考试中总是拔得头筹,却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甚至日常交谈中表现得十分平庸,甚至根本无法融入课堂和同学之中。

他们更愿意做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不是观点的主动发出者。



这种情况的普遍造成美国教授在教学上不得不做一些并不利于外国学生的调整,如碰到那些基本上是中国学生上的课,老师减少甚至取消课堂讨论部分。这样做无疑使中国学生失去了许多自我表达和思想迸发的宝贵机会,在无形之中陷入了一个消极循环。

有人为此忿忿不平,认为不过是文化差异使中国学生大多不善言辞,或者是语言劣势使中国学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但实际上大家不仅有想法,甚至想的比美国学生更深远。

但事实上,这样一种自我开脱的心态,不仅使我们丧失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更是对日后的就业升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可为什么世界各国的赴美留学生那么多,偏偏中国学生这么难以融入美国这个开放的大熔炉呢?我想原因有三,第一是中国学生的语言劣势,第二是中国学生的“抱团”心理,第三则是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

语言劣势

其实与日本、印度、阿拉伯国家等留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英语的发音已经算相当不错的,而“中式英语”最大的缺陷不在于口音,而在于中式思维。语言本该是一门交流的工具,却成了禁锢和束缚中国留学生思想阐述的枷锁,他们总是习惯不厌其烦地让大脑沦为母语与英语的翻译转换器,而不去尝试直接用英语思维进行交流。这种二次的转换不仅经常造成表述上的词不达意,还容易影响反应速度,经常出现自己刚刚组织好语言,别人却早已换了话题的尴尬局面。
由于汉语的语法架构较为松散,并且国内学校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不到位,导致中国留学生在表达时经常前言不搭后语,表达非常缺乏逻辑性。也许有些学生的口语很好,但却仅限于日常交流,而不能在课堂展示、辩论等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大展身手。

抱团心理

另外,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对于融入当地朋友圈缺乏兴趣,只喜欢待在在留学生的小圈子、小团体中,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对于之后进入外企职场十分不利,因为美国企业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如果总是逃避集体活动、聚会,那不仅很难和同事打成一片,更是亲手断送了自己升职加薪的道路。

文化差异

最后,中国的传统文化秉承“祸从口出”、“少说多做”的价值观念,而美国文化则鼓励个人意志的自由表达,因此中国留学生的沉默谨慎,不善言辞,意味着在国外难以融入当地环境,更容易错失良机。

那么中国留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克服文化差异,时刻为机会的到来而准备,又能做些什么呢?

1


口语测试,不再过度依赖模板



英语口语的能力测试不是对记忆力的考核,而是对表达能力的检测。例如雅思口语考试采用的考生直接面对面与考官交流的方式,就比机考更加人性化和真实化。用贴近考生日常生活的话题,与考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是考生提前适应美国大学的教学氛围与环境的良好途径。

而考生也应该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每天坚持自选一个话题,进行即兴英文应答,不断锻炼自我、突破自我。而不是考前临时背诵话题模板,在考试中流利却不加思考地背诵,却不能真实的交流和表达。

2


利用office hour, 主动与教授交流



刚刚接触美国大学的授课模式的中国留学生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调适期。如果在课堂上因为羞于表达或者语言问题而错失了提问或表达的机会,可以在教授的固定办公时间自发主动地去找教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沟通。

提前询问下节课的内容,以便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下节课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并且在与教授单独交流的过程中,教授也会考虑留学生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适当放慢速度,更加有利于中国学生自在、舒适地进行自我表达。此外,经常去核教授进行讨论交流,也能让自己给教授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更关注你,从而硬性逼迫自己时刻准备好在课堂上可能面临的提问或发言。

3


多去International Center



每个学校都有帮助国际生提高英语水平的社团和international center, 这类组织可以提供给留学生轻松的语言环境,在与国际中心和社团的小伙伴们交流时,不仅为留学生们提供了练习听力和学习地道口语表达的机会,还提供了难得的跨文化交际机会。

因此,对于那些不想加入中国学生的小团体又难以融入外国人的圈子的同学,可以多去留学生中心,在那里也有一群热情随和的外国留学生同样渴望找到知心朋友。
其实,要想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甚至偏见,最重要的还是中国留学生自身的觉醒与改变。



我们承认文化差异和教育环境,使我们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行动胜于言语”,要用实力说话。这是一种美德,但也是危险的信号,因为一个优秀的人不只是具有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实力,他们往往还是一个优秀的演说家、一个称职的推销员——他们不仅优秀,他们还能让别人最大限度地感知他的优秀。
篮球巨星姚明从刚刚签约美国休斯顿火箭队时,连日常交流都磕磕绊绊,到今天站在名人堂的现场,全程流利顺畅地用英文演讲,还能用恰到好处的幽默将现场的气氛充分调动起来。这绝不仅仅是他英文水平突飞猛进的体现,更是他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跨越文化壁垒的里程碑式见证。总之,我们的改变,不是为了证明外国人的判断失误,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



投诉


    关注 Pacer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