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外教的美好生活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萌萌的外教们,他们能歌又善舞,想要看世界,漂洋过海来到了我们身边,打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



Aaron



Aaron是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名犹太帅哥,今年20多岁,在美国威廉玛丽上学。这是他来中国的第五个学期了,教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已经大三。

啥?留学生吗?不不不,他的真实身份是北师大的外教!怎么会呢?既然是外教一定会学过一些对外英语教学的东西吧!记者对此表示了疑问,而Aaron的答案却完全出乎意料。

“在美国大部分大学没有那种专业。教育系可能有,但是那只是研究生哦。”

在中国,“对外汉语”专业涉及到一个对外国人的英语教学问题,但美国却鲜少这样的学科设置。这也许和中国的英语教育体系有关,大多数中国学生自中小学就有了基础性的英语学习,相对较少的英语空白使这门专业并不显得那么必要。

对于很多外教而言,TEFL证(全称是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目前TEFL证书为全球普遍承认和接受,是国际认可的通用英语教师资格证书之一。目前在中国国内,TEFL认证培训及证书颁发主要针对的是外籍语言教师进行的,由中国国家外专局负责开展。)是一个身份认同的标志。但Aaron却对个中内幕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外教想拿到一个证,他们会选TEFL,但是TEFL/TESL那些事的名声不太好、花钱就可以拿到,没什么用。”考评取证依靠金钱交易而非实际能力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一点在各个角度都有印证。

在中国的另一个要求是所有的外教应该有硕士证,但Aaron觉得那个要求太高。很多来中国教英语的人是从大学毕业来教几年然后回国,或者是因为在美国找不到工作。硕士证较多的是针对那些在美国读了硕士但是在美国找不到工作的学生。

和我们一样,Aaron也拥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和学科选择。他选择的是公共政策(政治学与经济学),除了主专业之外,他还谈到了对历史的喜爱。

“我的小专业是历史,中国和非洲历史。以前对美国、欧洲、中东感兴趣,但是上大学的时候我想看别的地方。威玛有个很棒的非洲历史教授,我很喜欢上他的课,学非洲历史。我还有几个来自肯尼亚的同学,只是感兴趣才学的。”

Aaron对世界各个地区政治历史的广泛兴趣还体现在了他的论文中,对不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他有着自己的见解:

“其实。我只是看美国对非洲有什么政策,为什么有,对中国的也一样。同时我看了非洲的历史,看了各个国家的关系怎么发展的。我教授的建议是很多外国人、包括中国人、非洲人觉得他们跟我们一样,但是人类都一样,只是情况不一样。那样我就故意地加了很多非洲人的看法。如果我看一个国家怎么对一个政策反应,比如安哥拉的话,我需要看那里的人怎么看一个政策。除了看人的看法,我也看了很多经济报告,国际上的本地新闻,等等。最近有越来越多研究注意非洲。很多人觉得15-20年后,非洲会比中国的经济重要。非洲是个挺大的陆,机会挺多,但是还需要慢慢发展。”

除了专业之外,Aaron也分享了他在这边的生活。与许多中国学生不同,Aaron可以回家的时候仅仅是寒暑假,他毫不掩饰想要回家的愿望,同时也对这边的宿舍条件吐了点小槽:“(假期)太短了,住在中国不太方便。经常有温度或者水的问题,楼管也太严格,看我们客人,感觉房间很硬。哎,最近只是很想回家,美国舒服多了(偷笑)”

教学方面,Aaron认为教英文不需要什么经验,也没有多大难度,任何英语好的有点聪明的人能做,只需要点耐心就可以。

Aaron还把美国的大学课堂和中国做了对比。根据他的描述,美国课堂和中国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就是规模人数。中国大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课堂很多,采用的大都是老师全力讲,学生负责听的模式,互动十分有限。而美国的课程分几种类型,包括100水平、200水平,乃至300和400,数字越高难度越高,人数也会越少,但往往更有意思。Aaron所指的101水平就属于最基本的水平,这类课类似于中国的大课,基本上就是听老师讲个故事,而更多的小课则会有丰富的互动和写作。在中国只有研究生阶段人数控制在十几个甚至几个人的课堂,在美国的本科阶段就可以实现了。而Aaron选的论文课只有12个人,中文课仅仅8、9个。

“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大学都是那样,我觉得有点浪费。不知道是不是人太多的问题。我更喜欢美国的系统。欧洲的太严格,太注意专业,在美国可以随便选。学校只有专业要求,需要满足一个专业的要求就行。但是我选了很多跟我专业没关系的课。我感觉中国大学不给学生选择,太注意自己的专业,看起来有点严格。”

在美国,教学和写作往往分开,每个专业有自己的要求。经常是一些基本课,一个写论文课,然后几个自选的专业课。一些101基础等级的课程,如果在高中已经修过,则可以直接跳到200水平的中级课。

自由和独立的价值观,不只是句口号,也确实地展现在美国的方方面面,比如大学的课程体系。“你只需要看你要上什么课,然后看哪个专业适合你。做好专业的要求以后就可以随便选课。在美国我们觉得学生成人了,应该知道怎么选课,以及他们要学什么,准备毕业后的生活。”

对于中国“凭证纳才”的做法,Aaron很坚持自己的看法:“中国要求大学教授有博士证太傻了,写论文跟教课非常不一样。教文化的话,你需要帮助学生做研究,批注学生的研究,当然需要博士。但教人能力,只需要能力,挺简单。中国人太注意学校证什么的,但是人还可能教的不好。”

Dallas





Dallas是英语公选课“《最后的风之子》——中的人生体验”的老师,他今年26岁,是一个高大帅气、幽默风趣的美国人,来自圣地亚哥,曾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学习哲学和中国语言与文学。在课堂上,他兴致勃勃地给我们展示了他的爱好:琴,拳,书,茶,箫,球,学。他说正是因为热爱中国的文化,他才选择来中国。

外教的生活也很忙碌,Dallas每周有18课时的课程要教授,加上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他每周要工作近22个小时。他的生活很规律,当空闲时,他喜欢读书、喝茶、吹笛、练习古琴和书法并做一些运动(比如功夫和篮球)。当天气好的时候,他也会去公园里散心。

谈到在中国遇到的问题,Dallas的答案和Eugénio的答案如出一辙:没有真的遇到什么大问题,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就是空气污染:(。Dallas还提到了一件趣事儿:当他第一次到香港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室友竟然在喝热水!当时他觉得那人一定是疯了,直到他尝试以后才发现喝热水「真的超级超级超级超级」舒服。然后他就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以至于每当他回美国的时候,都会非常不习惯喝冷水。

Dallas也是中国食物的忠实粉丝,他有时会去教工食堂和风味餐厅吃饭。他最喜欢的菜是干煸豆角,尽管有时候他会觉得有些油腻。他认为中国的家常菜非常的棒,因为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蔬菜,肉也有各种做法。

提到中美大学生间的差异,Dallas认为比起美国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中国学生「tremendous」的家庭作业。他认为繁重的家庭作业只会让学生为了完成而完成,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另外,他提到美国大学生更喜欢挑战老师并更爱问问题,这使得他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把老师说的每句话都当成真理。因此,他想告诉他的学生:“你们应该去找寻你们学习的价值,还有不要害怕问问题。我从小就被告知: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d question.”

Eugénio





Eugénio是瀚德学院的葡萄牙语外教,今年刚满29岁,这是他来中国的第五年。这位英俊帅气、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毕业于米尼奥大学,他的专业是葡萄牙/中国的跨文化研究。据他的学生透露,他不仅会说英语和中文,还会说日语,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Eugénio来自葡萄牙北部的Paços de Ferreira。它是一座挨着波尔图(Porto)的小城市,以家具而闻名。提起家乡,这位可爱的老师显得非常兴奋和自豪,他告诉我们那里的足球俱乐部非常棒——「尽管俱乐部的经费很少,但却总能赢得比赛!」

除了在瀚德学院上葡萄牙语的专业课,他每周还需要上两节选修课。在课堂之外,他会专门留出2个小时的「OFFICE HOUR」,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找他聊天。在周末,他喜欢外出散步,或者骑自行车。他说:「如果天气好的话,我会外出去见朋友或者去影院;如果待在家里,就看电影和打游戏。」Eugénio的爱好很广泛,除了骑车兜风,还有烹饪和尤克里里。提到美食,他显然很兴奋,发过来好多张自己做的食物,不仅包括葡萄牙的特色甜点,还有其他国家的特色美食。Eugénio说他也很喜欢中国食物,尤其是川菜,那是他的最爱。

Chili concarne(一种墨西哥美食)

rabanadas andaletria
(葡萄牙传统圣诞甜点)
当问及在中国有什么不适应的时候,他回答除了污染一切都好。他还提到在中国的生活真的太便利了,当他回葡萄牙的时候,会非常想念中国的快递和外卖,还有快捷的交通——在葡萄牙,不开车可是寸步难行。

提到中国和葡萄牙大学生的差异,Eugénio认为中国的大学生非常的认真,但是更难参与进课堂,反观葡萄牙的大学生,他们更散漫但也更活跃。不过,他又补充道:“我的学生是最棒的!他们不仅是我的学生,还是我的朋友。我们之间不仅仅是教授和学习,还有分享和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下学期都会去葡萄牙读书,我一定会很想念他们。”

Melati

[/b]

Melati来自澳大利亚,她的家乡是墨尔本一座临近太平洋的文化都。这一次是她第一次来中国,至今为止她已经来中国七个月了。

Melati 在外教活动课所开设的课程是Drama Games,尽管在谈话中,Melati提到准备适合各种各样同学的活动、并引导同学们参与其中是一个不小挑战,但是在课程中你会真正的参与其中,体会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或许她在在大学的专业有关——主修国际关系并辅修ESL Teaching(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教学),但是Melati 不仅仅是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来到中国,同时也是一位不断拓宽自己视野的求知者,“我想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体味另一种文化,在旅行中发现这片土地上的奥妙,并且学会去懂得这个国家的历史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Melati充满向往地说道。

也许是受到澳洲独特的体育文化影响,Melati 很喜欢运动比如说游泳和英式篮球(发源于篮球的一种团体球类运动,参与者以女性为主),在周末的时候会和朋友外出,或者是和朋友们一起去喜欢的咖啡厅聊天,至于假期,旅行则是Melati的不二选择。她的足迹曾到达中国的西部——新疆,尽管语言不通会给旅行带来一些不便,但是Melati用自己的方法——带上一个会英语的小伙伴,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完成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Melati 在左起第三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中国的这段经历中最让Melati 印象深刻的是她所接触的的人,有关他们的决心、有关他们的勤勉、以及对于自己工作学业的热爱和投入。

除此之外,Melati还发现了中澳教育之间的一些差异——澳洲的教育会侧重于未来可能会用到的价值观和策略而中国教育则更看重实务和具体的资料。在Melati看来其实在大多数时候,中澳学生之间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存在太大的差异,虽然在某些时候中国的学生会有些羞涩,但是在某些方面他们会更加的勤奋与自觉。因此,在课堂上,Melati 想要教会大家学会放轻松,不要太害羞,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确,在大多数时候,没有那么多对错之分,差异的存在只是为了提醒我们同一件事物还有其他思考的可能。

曹文轩获奖,北师大儿童文学教授怎么看?

你可以@霍金了!

师大郁金香,拇指姑娘出生的地方

世界卫生日丨与脏乱为敌的平民战士


自由丨深度丨开放丨有趣
相信思考的力量



    关注 京师学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