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牺牲“现世”,以修“来世”吗?

 

这意味着,在你的人生中,你害怕完全地展示你的生命活力,你可能借助某种貌似正确的理论,使自己处于“部分冬眠”状态。...

“冬天当很好,你若未冬眠”
《养生,还是败生》
有那么一些可爱的人,他们的手机用了几年,屏幕上还贴着出厂时的保护膜。膜的边角已经翘起来,膜下也起了气泡,看清楚屏幕上的字都有些困难。

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的回答经常是,为了保护手机屏幕,避免划伤或其他损伤,损伤了就看不清楚了。这个想法给人以无比隐忍的感觉,他们为了将来的看得清楚,现在就在有意识地在忍受着模糊不清。

仔细想想,这一行为逻辑后面有一种近乎诡异的矛盾。既然目标是看清楚,那么现在的看清楚和将来的看清楚应该是同样重要的,为什么要“薄此厚彼”呢?还有,手机的寿命是有限的,这样局部保护的结果可能是,屏幕之外的部分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屏幕还是崭新的,这时候撕掉保护膜还原它的清晰,也已经没有太久远的意义了。如果手机屏幕有灵,它一定会哀叹自己的命运:从没有爽快地清晰过,就要跟其它衰老的部件一起进垃圾桶。

一个人对自己的物品的态度和方式,可以是这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的一部分:你对你的手机的局部的过分保护,也许是你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的某些部分的过度保护的投射。很显然,“保护”这个词的意思在这里其实已经不是保护,而是压抑甚至打压了。这意味着,在你的人生中,你害怕完全地展示你的生命活力,你可能借助某种貌似正确的理论,使自己处于“部分冬眠”状态。那些没被你激活的本属于你的潜力,最后就会像永远都被保护膜覆盖着的手机屏幕一样,光鲜但却悲哀地跟着整个生命沦陷。

养生术是这种理论的一个典型类型,当然合理的养生知识和行为不在此列。合理的养生指的是在循证医学框架下的所有关于健康和长寿的知识,那些在循证医学框架之外的“偏方”,都可能是迷信。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所有的心理学问题都是注意力问题。这句貌似浅显的话其实饱含深意。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挫折,就把注意力过度地转向自身,过度养生就是这样的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人际挫折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由于一个人的人格不成熟、不独立,过度依赖他人,所以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可能随时遇到他人“靠不住”的失望。为了回避失望带来的沮丧,他开始自己照顾自己;他喝的那些药、吃的那些保健食物以及略显机械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在替代内心缺失的重要他人。

第二种人际挫折,是对他人的控制失败,转向控制自身。比如无疾病状态下的节食、节欲,过度避免使用身体的某个部分,就是这种对外的控制变成对内的结果。在更高的象征层面,这样的控制意味着:我既然可以控制某个器官的运转和寿命,那我就可以控制我整个人的寿命,用以对抗最深层的死亡焦虑。

最后一个人际挫折,来自爱与恨的冲突。每个人都曾经在爱中受伤。那些过于敏感的人,会因此回避跟他人的情感链接,转而爱自己。这是一个表面上安全,实际上却非常危险的倾向。因为,爱与恨是一体两面,当爱转变为恨的时候,最终的方向可能是一个人能够对自己做的最坏的事情——自杀。

历史上有那么一些帝王级别的养生者,他们最后死于养生。明眼人实际上看得出来,他们养生的起点,其实就是鲜活的生命的终点。这个点之后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死得更透。
作者|曾奇峰
编辑|黄思思
小编瞎叨叨
坦白交代,这是曾老师的一篇旧文,在9月27日晚“王浩威·曾奇峰·施琪嘉:谈爱已老,谈死太早”的活动结束后——超喜欢这标题,直帅酷还押韵——曾老师在朋友圈中分享了这篇《养生还是败生》,我就给盗来了。

但这不是今天选发这篇文的唯一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就在更前一日我读了遍李碧华的《饺子》,可以概括那篇小说讲的是“养生”的同胞“驻颜”,为了驻颜而吃婴胎饺子的故事,小说中的女主角就是上文中人际受挫后走了极端的例子,当她为了扯住时间的裤脚而吃人的时候,她也已杀死了那个纯真爱笑的自己。

当然小说的情节会有些戏剧性,现实中为了对抗对渐衰渐丑失爱失志的焦虑,人们多半就是折磨折磨自己、家人和街坊邻里,把生活气氛搞得糟一点,然后预言家似的老得快一点,咳咳,这样容易错过第二春哦~
今日

话题
八一八你知的奇葩败生段子
坐等八卦,假期快乐


    关注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