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重要的事请重复20遍!

 

教孩子这事儿吧,真的就是我们自己跟自己较劲儿!...





说到教育,我们总是希望被教育者能够“举一反三”,认为这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孩子的学习是有其特点的: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重要的事情说上三遍,然后才能真正掌握。

我一直标榜自己带学生是很“挑”的,得反应快、领悟能力强,什么事情都只需我说一遍就明白了,如果要我说三遍以上,对不起,或许你不适合做我的学生!当然,你可以想到的——我的学生都不是小小孩儿。等我儿子到了该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我就发现:惨了,自己标榜的方式对他不管用啊!我又不能说:对不起,或许你不适合做我的孩子。

其实,所有小孩子的学习规律都是如此:他需要重复、重复再重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哎,岂止是三遍啊!“三”放在这里完全就是个虚指。

请将期望值基准线调至:20
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下来总结的平均数。我儿子眼下的年龄为6岁。我简单地回顾了一下他过往的学习经历,发现岁数越小,重复的次数越多。比如,他学会翻身、学会走路、学会用勺子吃饭、学会说话……用了多少次来着?我绝对已经记不清了。为什么那会儿我能忍受“一次又一次”,把这当作自然现象,就像刮风下雨一样,不急不躁,反正天总有放晴的时候,娃儿总能学会生活自理,但如今却异想天开地认为,我只需要讲一遍他就必须学会?这不科学!

所以归根结底,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问题。

因为他一直很正常地走在自己的发展曲线上啊!别说是他这个年纪了,就是我自己,到了念大学那会儿,乃至就在眼下,要学会什么新技能,还不是得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和犯错?之所以我对他的学习进度感到难以容忍,无非是我太自我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那些东西都是最最简单的啊!而忘记了自己也曾为之做过那么多遍笨拙的重复。更无法回到儿子的年龄、他的立场上,去感知这些事情在他眼里究竟是怎样一副鬼样子。而且其实我所标榜的“说一遍就领悟”绝对是不完整的,我说一遍,不同的学生抓取到了不同的点而已,哪能什么都听进去。

关于幸福,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让能力与欲望相匹配,合理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是好的。我想说教小孩子也是这样,必须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目前我观察所得的平均数值是20。

然后我忽然发现,我平静下来了。我可以用理性的计数代替感性的抓狂。做个安静的旁观者,不用再狂轰滥炸,只需要等待他重复、我默默地计数、他重复、我默默地计数……然后我一再地发现:20真是个神奇的数字啊!成功的经验会不断增强我的信心,如此我就可以安住于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说实话,父母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如此的不淡定,深层原因不就是在面对这个充满变数的、庞大而且庞杂的世界时,缺乏安全感吗?
把重复“化妆”得有创意
就像“举一反三”绝对不是要人把已经学到的东西重复三遍——凭什么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举一反三”就可以是不动脑筋的背诵、背诵再背诵呢?尤其是小孩子,最怕枯燥无聊(虽然对于他感兴趣的事情,真的可以不厌其烦地重复无数遍,但对不感兴趣的……),所以我们最好能把需要重复的内容“化妆”成不同的样子,不仅孩子喜欢,也解脱了我们自己的无聊。以下是我目前琢磨、实践出来的几种常用方式:

方式1:头脑风暴

这本来就是我跟孩子之间喜欢的游戏,对某一件事,我们经常问:“还能做成什么样?”比如认一个字,我儿子自己就会说,还可以组成什么字、什么词,有时候他说对了,有时候不对,我就顺势把另一个字写给他看。这里面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但需要反复强化的哲学道理,就是让他理解事物之间有无数种联系。我们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也可以把它编成好几个不同的故事,可以是自己原创的,还可以从书架上随便抽本书出来,看看如果跟这道题结合在一起,能编出什么“花儿”来。

方式2:随时随地

比如小时候教他认识颜色、形状,就会走到哪里都会寻找,哪些东西是绿色的,哪些东西是菱形的,找到的东西越奇葩越好。如今,我教他一个简单的英文句型,那么在接下来的好几天里,只要遇到能用上的,尤其是刻意能用上的,我们都会反复去说,把它当成一个“看看谁先发现”的抢答游戏。我比较懒惰,往往随兴而至,图好玩而已,其实如果能把这变成计分的游戏,说不定孩子的玩性会更浓厚。而这里面还包含着教育学理论:周期性的重复更有利于巩固所学。

方法3:改变形式

比如教儿子认钟,我们会花点时间把钟画成各种不同的样子:向日葵形状的,刻度就是一颗颗葵花子儿;猫头鹰形状的,刻度就是一片片羽毛……然后再让他自己画分针、时针进去:向日葵钟是叶子和花茎,猫头鹰钟是爪子和鸟喙。然后有时候是我画,他来认时间;有时候是我给他时间,他来画;再往后是他自己画,反过来给我认。其实这些都是很小儿科的,但他就是小小孩儿嘛,就是需要小儿科博他欢心。

虽然我前头说,“举三反一”的“三”是个虚指,意思不过是当小屁孩儿们学新东西时,我们做父母的心里一定要有合理预期:他就是需要重复很多遍,并且,在前面的无数遍里就是会无数遍地反复犯错儿。认识到了这一点父母就能戒骄戒躁,就不会再看这小家伙怎么还不会、怎么还做错而着急上火。古今中外,“三”都是个神奇的数字。不然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呢。所以,如果你打算教小孩子一些什么,心里请先默默地想好:我能不能用至少3种不同的形式来帮他重复呀?

教孩子这事儿吧,真的就是我们自己跟自己较劲儿!
作者简介
袁坚,文学博士,早教专家,潜水员,专栏作者,出版有《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联合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创作“小狐狸卷卷”系列儿童故事,创作“山海经”系列海洋主题幻想小说。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杂志



相关阅读推荐:

不要去阻止孩子重复做同一件事

解读:孩子为什么喜欢“重复”

【成长教育】让孩子从模仿走向成熟


    关注 父母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