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界面的消隐

 

建筑物在自然之中隐退,将是今后设计中的重要议题。...

关键字:建筑消隐 地景建筑 通透 轻盈 新材料
共计1940字 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随着环境的恶劣,城市资源的进一步匮乏,建筑设计越来越多的关注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关系,关注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注重城市肌理的保护。建筑的消隐理论应运而生,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打破建筑与环境之间对立的僵局,打造与自然共生的建筑,与城市相融的建筑,成为当下设计潮流中的中流砥柱。
模糊的建筑形态——格雷斯农场河畔建筑


2015年建成的,由世界著名建筑师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设计的格雷斯农场河畔建筑,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新迦南的自然保护区内,整个建筑蜿蜒曲折、开放通透,轻盈地消隐在周围景观之中。





不同于以往规矩方正的建筑形态,这个建筑完全按照地形的特点进行带状布置,没有形成明确的建筑形态,体现建筑布置的随机性。整个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建筑采用线性的空间布局方式,沿着自然保护区的地形延绵展开,涵盖了图书馆、健身房、青少年中心、休闲区、餐厅和多功能展厅等多种功能,可以举行艺术、教育、休闲等多种活动。





整个建筑采用开放式空间设计理念,各个围合的功能空间以点的形式分布在建筑之中,与开放空间形成均匀的间隔区分,增加空间节奏感。







建筑主要使用钢材和玻璃,增加建筑轻盈通透的形象。





格雷斯农场河畔建筑
景观结合——天环广场


2016年完工的天环广场,坐落于广州新中央商务区最核心区域,由Benoy建筑事务所设计。由于周边的建筑普遍低矮,新广场高度受到控制,形成一个高仅为24米,由三层地下室和二层地面层构成的低层建筑。



建筑结合开放式的广场,形成公园式零售商场,建筑消隐在层叠起伏的景观之中,将对周边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



建筑将大部分的空间设置于地下,留出大量的地面空间来打造城市广场,形成大量的绿化空间。



中间的广场利用层层退跌的方式,延伸至底层的购物空间,增加地上地下购物空间的通透感,使建筑的边界融合于城市广场,增加了空间的开放性,使整个建筑构成一个复合式的城市综合体,汇集了零售、交通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





同时,建筑秉持可持续的理念,运用雨水收集系统、低辐射玻璃幕墙等环保设计。







混凝土漂浮住宅
柔和的建筑材料——抗震博物馆


由办公室改造而来的抗震博物馆,位于日本,2015年完工,由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在改造中,建筑师利用碳素纤维材料来加固原来的框架混泥土结构,增加了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柔和的建筑立面。



利用纤维绳在地面形成沿曲线布置,柔软的过渡了建筑的各个立面,使位于街角的建筑在街道空间之中形成柔和的界面。



经过编织工艺加工之后的碳素纤维绳,材料的强度大大提高,达到了钢材的7倍,用于加固建筑结构。





室内空间同样使用碳素纤维材料,未经加工的碳素纤维质地轻盈,在建筑内部形成柔美轻盈的空间氛围。



抗震博物馆
通透的建筑立面——若列特艺术博物馆


位于加拿大魁北克地区若列特艺术博物馆,是当地重要的艺术博物馆,由于博物馆的日渐扩大,由Les architectes FABG进行了一次完善的改造和扩建。博物馆的加建运用三个透明的玻璃体量来彰显博物馆开放的观念。



新加建的建筑在打破了原有建筑带刻板形象,钢结构和玻璃幕墙形成完全通透的建筑形象。



从室外看,室内的活动清晰可见,可以吸引人群的注意力,从室内看,室外的环境开阔明朗,能欣赏到河道景观和周围城市的风景,同时,建筑采用全自动的窗帘来控制室内的采光,避免全玻璃立面造成的光污染。





整个建筑通过通透的立面处理打破了原有的空间隔阂,在视觉上联为一体,形成开放的空间形式,消隐在周围的环境之中。





若列特艺术博物馆
地景建筑——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
由独树一帜的明星建筑事务所BIG设计的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毗邻丹麦著名的历史建筑卡隆堡宫。建筑利用一个遗留下来的有60年历史的船坞进行设计,将建筑功能全部置于地下,从而使新建筑消失在地平面之上,不破坏原来的空间肌理。







新建筑的平面展厅围绕原有的船坞扩展为长方形,保留原有的船坞,在建筑中间的形成一个开敞的下沉式公共空间,还原船只的尺度。







利用斜向的连廊横跨建筑两端,自屋顶到底层空间形成坡道,构成三个折线桥作为底层空间和地面的连接,串联起整个展览空间,同时提供博物馆内丰富的空间层次。





整个建筑采用覆土的形式,形成地景建筑,使建筑消隐在海岸线上。







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
Data Park 总结
建筑界面的消隐,能打破建筑的界面隔阂,形成与环境相互融合渗透的空间形式。

可以通过利用建筑材料的特点打造亲和的建筑形象,或是利用开放式的通透立面形成空间上的相互渗透。

在处理场地关系上,可以通过调整传统的建筑形态上以适应场地的需求,或与景观结合,亦或是将建筑完全置于地面之下,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今的建筑设计越来越提倡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融合,发展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理念,建筑物在自然之中隐退,将是今后设计中的重要议题。
—————— The End ——————








版权声明和免责声明:数据公园所发布的文章皆是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数据公园,www.datapark.cn”。部分信息及数据来自互联网公开渠道,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已注明作者和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关注 数据公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