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微课堂·“观音”避讳

 

心经003(下)我们还是按通常所习惯的《心经》版本来来讲一下。通常的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心经003(下)
我们还是按通常所习惯的《心经》版本来来讲一下。通常的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在鸠摩罗什法师版本当中是观世音菩萨,而后来玄奘法师比较多的是翻译成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这个名字中的自在,是指具备十种自在,这十种自在,是佛所具备的功德,又说十地菩萨也具备的。这个大家以后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在《现观》、《杂集论》等等里面都会有。菩萨,又是中国人的一个说法,它是音译也是一个略称。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简称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本来是翻译为观世音菩萨,或者观世自在菩萨。到了玄奘法师的时候,他是跟唐太宗李世民同时的,比李世民稍微晚一些去世的。他们俩谁年龄大,我没仔细核对过。那么,中国古代都有一个避讳的传统。李世民做了皇帝要避讳的话,这个“观世自在”中的“世”就不能翻译了。本来李世民的“民”也应该要避讳的,李世民说这个算了,这个“世”避就可以了,“民”就不避了,“民”再避的话就太麻烦了,而避“世”已经有点麻烦了。后来的李治也是一样,“治”字避讳的话很麻烦,“治”就都改成“理”了。在这方面宋代的皇帝就比较好,他们取的名字都是那种很陌生的字,平时你是用不到的。唐代的这几个皇帝,李世民啊,李治啊,要避讳的话比较麻烦。早期还有一个,李世民他爷爷叫李虎,这个避讳也有点麻烦。怎么办呢?老虎都得避讳,所以老虎就改名为“大虫”了。一直到明代的《水浒》,老虎都要改名叫大虫。对吧?《水浒传》里面是大虫。

好,刚才讲到避讳的问题。那么,精确翻译的话应该是观世自在菩萨或观世音菩萨,既然“世”字不能用了,就变成观音菩萨或者观自在菩萨了,所以观世音菩萨又称为观音菩萨的原因就在这里。

佛教发展的背景实际上跟中国的皇权多少都有点关系。我大致分析了一下,中国佛教的几大宗派,大概除了净土宗是由下而上的以外,其他宗派都是自上而下的,都是跟皇家的扶植有关。其他几个宗派全部都是。而净土宗,它更是一种平民运动。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上次我们已经讲过深般若和广般若。如果在“行深”的后面加个逗号,然后再是“般若波罗蜜多时”,把“行深”解释为功行很深,说观世音菩萨的水平很高——这样的句读和解释是不对的。那就不知道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时”要怎么解释了。

,就是实践、观修,就是我们讲的瑜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观世音菩萨在胜根本定中观察空性的时候,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观察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的时候。深般若是最甚深的智慧,他在运用甚深的智慧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世间的一切的变化的存在。五蕴,就是心和色。照见,就是观察。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心法。照见心法、色法这些世间所存在的无常变化的东西的本质。深般若是要观察它的本质,本质是什么呢?照见五蕴的体性皆是空。我们现在的这个版本是照见五蕴皆空,如果更精确一点或者把它更雕琢一下的话,应该是“照见五蕴的体性皆是空”。因为讲五蕴皆空的时候,有些人讲它不存在,这是不对的。五蕴不是不存在,而是一切法终极的、究竟的本体不存在,并不是讲一切法不存在,这是有所差别的。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观世音菩萨在观行、实践甚深的智慧的时候,观察到一切有为的诸法、一切无常的诸法,它们终极的本质并不存在。

度一切苦厄,按照现在的梵文本来看呢,这句话是没有的。但是我们也很难说,在玄奘法师那个时代就一定是没有这句话的。这个意思也是可以加进去的,就是由此而超越了一切轮回。如果你能够观察、实践到这个空的话,轮回对你来说已经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就是完全没有了。

今天《心经》先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下回分解。


    关注 嘉祥观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