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画笔绘出漂泊的诗

 

刚看到李衡的画和他的文字便不禁想起了想起一句诗“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人独自在外的孤独确实让人...



刚看到李衡的画和他的文字便不禁想起了想起一句诗“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人独自在外的孤独确实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都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绘画便是他出口,一个宣泄内心孤独的出口。

“ 艺术是件非常孤独的事情,即使当作品有一天挂在美术馆里,被千万人注视、解读、甚至追捧,但这个创作过程中的喜悦、迷茫、癫狂和绝望,却永远不会有人能够体会。那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李衡是这样描述自己对于绘画的感受的,他有着与众不同额人生经历。
自2007年起李衡便开始生活在德国的纽伦堡。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迷茫的时光,上百张准备用来报考美院的作品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和相伴8年的女友分手;最亲的亲人离世;找不到自己创作的方向;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仿佛在经历一场漫长的冬眠。
人世间所有的痛苦与孤独都在这一段时间让李衡经历,艺术家的过人之处便是对情感的细腻体会,而将这些感受转化成图像的能力是艺术家存在的意义。这期间也是李衡高产的时间,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次不期而遇的独自散步。
在德国的一天黄昏里,李衡独自走进了街角教堂的后花园。空无的草地上,只有一把廉价的塑料椅,在夕阳下投射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就在那个瞬间,没有一点点防备,李衡心里积压了很久的悲伤情绪忽然在这一刻与眼前的画面产生了共鸣。
一开始对于李衡来说这一段的创作历程并不轻松,最初开始画草的时候,李衡的眼睛总是会在有草的地方停下,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跑到郊外寻找各种各样的草,会整晚坐在夜里无光的草地上听虫叫,会在朝霞初现布满迷雾的草原里奔跑,他能在草地中分辨出上百种颜色,甚至能听到风在草丛中穿行而过的声响。
之后的大半年,他一头扎进画室,开始疯狂地用自己所有的时间来探索如何画草。2008年,李衡第一幅以草为主题的作品《看上去很美》在纽伦堡美院的年展上展出,这幅画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虽然那时他还只是一名在校生,但已经有艺术家协会主动联络他办展,也有画廊相继开始与他合作。2009年,李衡又获得了学院“大师生”的称号,那是德国美术学院所能给在校生的最高荣誉。
当他的作品在欧洲展出时,评论家们便会相对比较关注他作品里有着东方元素的那一部分内容,而回到中国国内的人会更多的关注他在欧洲求学留下的印记。但对与李衡本人而言,在所有这些文化、背景和技巧之上,情感表达才是终极目的。
德国的评论家们给了李衡的作品高度评价:“仅用极少数的表现手法,李衡就能够将他的情感和认知表现出来。这也折射出他的传统和古典美学,完全符合中国哲学的思想,用少展现出多。”
2013年秋天之后,李衡的作品里出现了越来越多超出寻常人类视觉习惯的透视,天空和光线的变幻赋予了草不一样的生命,整个画面也随之具有了更强的张力。
如果说在李衡早期的作品里,我曾经看到过喜悦,看到过希望,看到过哀伤,看到过他对人生、对世界、对美孜孜不倦的探索。那么从他13年之后的作品中,我们开始能感受到一种更苍茫更深邃的力量。那种力量远比喜怒哀乐更为动人心魄,他将其称之为命运。
直到2016年,李衡仍然还在画草。最近几年,似乎他每次开画展或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都会被问到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八年来一直在画草?是否考虑尝试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抽象艺术等等?”
“草只是形式和载体,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本身。“这是李衡最常给出的答案,”每个人对抽象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人可能觉得只有大众看不懂的艺术才叫抽象艺术。其实我在作品中运用了很多的抽象语言,只不过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画面就有了具象的形态。
但对于画草,他是有执念的,“觉得自己一直还没走到那个令自己满意的点,所以就必须画下去。至于什么时候能到?也许是下一副画,也许是下一个八年,谁知道呢?反正八年前它选择我,也不过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库拍APP更多专题内容


    关注 Art宝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