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四个大学生竟与方展荣等潮剧大师干起这事!万万没想到!

 

关注澄海100,一个对你更有价值的微信平台!...

潮音demo

/故乡是一个念念不忘的词汇

有人问过我 一部纪录片的小样可以改变什么?

有人问过我 年轻人怎样了解自己的家乡?

一个暑假 一部纪录片小样

一条长长的线路图

和一个个可爱的人 奇妙无比的故事

记录故乡的过程 是自我的救赎

是重新用新的视角 靠近故乡温暖的心脏

聆听 聆听

四个大学生和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你的每一次观看和转发,都将使我们越来越靠近拍摄一部完整的潮汕潮剧纪录片的梦想。
/幕后故事
来自主创:南箫子
我曾为了潮剧,为了四个人的梦想,熬过了孤独的岁月。

记得那时,重度抑郁缠身的我,找不到忍耐着生活下去的理由。

我浑浑噩噩地醒着睡着,靠着抗抑郁药物勉强度日。

后来,素文姑娘找到了我。我能感受到她对于潮剧的沉甸甸的梦想,对于“家春秋口述史”的满满的期待。于是,我和这三个可爱的青年,踏上了相同的道路。

我每天都在寻找被采访者,我开始说话,尝试与人交流。慢慢地,不再木僵与沉默。

为与他们相见,我只身一人,走很长的路,搭很远的车。那是我逃离充满苦痛的世界后,第一次试探着与世界相拥。

面对着著名的潮剧老艺术家,我们都紧张羞涩得像个孩子,但有三个队友在我身边,我有了开口说话的勇气。

我们一起在烈日下拍摄,翻过城墙,错过末班车…这满满的回甘,足以支撑着我度过漫长余生。

炎阳榨干了深入骨里的孤独,夏风吹走了昨夜的愁绪。我忘记了悲伤,戒掉了药瘾。

孤独啃噬着深夜,抑郁人注定无眠。写着关于潮剧的文字,回味着我们一路走过来的苦甘。暖暖的,海边椰子的味道,死寂的黑夜奔逃着,我笑着。

斯世得此知己,共此梦想,再艰难,我都会坚持。努力地,一步一风来,一笑一花开。《潮音》给我以希望和温暖,我在《潮音》里重生。我希望,它能治愈了我,也感动了你。

我希望,多年以后,世人依旧记得——曾经有一个孤独的青年,在家春秋的一部作品里得以重生。
来自主创:李素文


记得去采访泽华老师的那天,一整个下午,我们四个像小孩子一样排排坐,听老人家讲过去的故事。泽华老师讲到,剧团老师考她唱剧功底,随口就唱了两句“风拍松声侬心焦,愁人辗转寂寞无聊。”圆润的唱腔,婉转得好似一只枝头的百灵鸟,她坐着,那一刻好似重新站到了她的舞台,她的眼睛里,充斥着神采,眼波流转。这个平常,有可能你会在菜市场看到的买菜的老人家,有可能某天你站在阳台上看到她的浇花的老人家,年轻的时候很美,很有想法。因为潮剧,那一瞬间,我觉得她是永远不会老去的,因为潮剧一亮出来,她的生命好似又被点亮,重新鲜活了起来。

在拍摄的过程繁琐而且辛苦自然不用多说。在高温大夏天,顶着烈日,扛着机器,或者早晨6点多起床,或者中午12点,为了给外拍和采访争取多一点的时间,好给后期多一点剪辑的材料,等待每天早晨和中午的头一班公交。博镛随身带着一条汗巾在身上,早上出发的时候它还是干的,到了下午已经可以拧出一地的汗水。到潮州外拍的时候,我们还心心念着粿汁,油堆这些美食,念着美丽的湘子桥,许驸马府,等熬过一个早上之后,只求一个有空调的地方和无数碗沙冰,刨冰,果汁冰。纪录片一打开的时候,那些风和日丽的美好场景,是用无数的刨冰,沙冰,果汁冰换来的。

凭借潮剧这份共同的久远记忆,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我和泽华老师,展荣老师两位老人生命里面一份妙不可言的重合和连接,他们的话,让我经历了一次时空穿梭的旅行,我第一次因为觉得对自己故乡知之甚少而感觉到羞愧,他们来了,给我填补上了故乡的另外一面。

哦,原来,我们的故乡过去是这个样子。哦,原来,潮剧的唱腔是那么动人。哦,原来,热爱潮剧的老人家割舍不下的这份热爱的原因是这样。
来自主创:余晓琪


准备参加家春秋口述历史计划时,准备了好几个选题,考虑各种因素后,最终和素文确定讲述潮剧,一则感情,二则熟悉。此后,怀着共同的热情,博镛和潇璇加入。

准备拍摄潮剧口述历史纪录片《潮音》时正是七月初,当时仍在山东读书,难以在图书馆找到关于潮剧的专门著作,资料远没有在广东的同伴来得齐全。在阅读吴真老师的《潮剧童伶制探源》时偶然发现了《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并且发现其收藏在山大的院系资料室。寻找资料的波折,难得的喜悦。从整个广东的戏剧史中择取潮剧片段,也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了。

暑期半个月在潮汕集中采访拍摄,寻访采访者过程曲折。真正面对面采访范泽华老师与方展荣老师时,老人家谈及潮剧的神采令人动容,眼睛里的火光与灵力是难以描述的。拍摄取景时,镜头里的潮汕大地,别具风情。《潮音》摄制,甘苦同在,忆及满甜。

特别喜欢范海涛的一句话:“最成功的口述历史采访应该是这样的,采访完毕,被采访者完成了一次记忆旅行,采访者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与两位老师采访,便是这样的一次记忆旅行。我们重回老戏班,不仅是潮剧记忆的崭新重现,也重新认识思考潮剧在过去在将来是如何与时代发展洪流相碰撞、相融合。

顾兹曼言,“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选择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潮剧,不仅仅讲童伶制,不仅仅讲一个人的戏班史。我知道,一个人与时代的关切度,紧密到难以想象。我们现在的力量微不足道,然,讲好一个潮剧故事,足矣。
来自主创:蚁博镛


几个月前的我,一定想象不到会跟一群那么热爱潮剧的年轻人走到一起,走近潮剧,记录潮剧。一开始素文找到我说是想拍这样的一部片,让更多潮汕人、非潮汕人了解真实的潮剧。谈不上有多热爱潮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热爱这片养育我们祖祖辈辈的潮汕大地,渴望看到有更多的年轻人站出来保护这些珍贵而正在消失的潮汕文化。嗯,拍板就干!

于是,我负责的是拍摄跟后期的工作。那时候还未尝试过拍摄纪录片,拍板要干后,提前一个星期,我急迫地从网上找了许多视频做研究,向亲戚朋友借各种设备准备拍摄的工作。

几番周折我们约到了范泽华老师跟方展荣老师。老师们没有想象中的高高在上,而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第一次采访老师的时候,我被队友的热爱感动,当老师一开口唱某一潮剧选段时,他们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争先恐后地想跟老师对唱。这让我更深刻地感觉到他们对于潮剧是那么的热爱,也让我更加坚定地想把这件事做下去的决心。

可能我是我们这个团队里唯一一个潮剧的门外汉,准确的说是肯定的。很多同龄的朋友在一开始听说我们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都报以不解甚至怀疑的目光。有那么热爱潮剧吗?没有。有钱赚吗?没有。拖着设备顶着烈日拍摄累不累?累。当时后期工作做到尾声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我们努力了这么久的一个成果,第一个成片出来的时候是半夜俩三点,激动得我哈哈哈地大笑了起来。那种忘我的感觉,告诉了自己,一切都值!

用一些长辈的话来说,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去弘扬它,宣传它,仅此......
/后记,合影和感激
和采访者范泽华老师和方展荣老师的合影
现在回忆起来,四个人(我,博镛,晓琪,潇璇)聚在一起正式拍 摄动工的半个月,看起来很简单的拍摄,其实背后十分艰难。

期间受到许多人的帮助,有我们的爸爸妈妈,有母校师姐雨天早晨的一通电话,有我们的两位采访人范泽华老师和方展荣老师,有帮忙牵线采访的戏剧学校谢校长,帮忙配音的山东大学何旭东同学和黄宗阳小朋友……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在这里要向他们道一声感谢,很感激你们的帮助和支持。
文案:《潮音》主创
图文排版:李素文
发布方:澄乡潮韵公众号


    关注 澄海100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