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坛名嘴系列专访7:颜强,洞悉新形势下自媒体发展规律,准确定位“恒大足球”并破解其成功之道,不看好国足能够进军俄罗斯世界杯

 

(本文所有照片由摄影师冯嘉安提供,后期视频制作由“奔头”完成)特此感谢。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流里,颜总可谓充分彰显名嘴本色,面对各种问题侃侃而谈,让在场所有倾听者均受益匪浅。图文视频并茂,高质量专访,值得一看,欢迎探讨。...









中国体坛名嘴颜强对广大球迷的肺腑之言

中国体坛名嘴系列专访7:颜强,洞悉新形势下自媒体发展规律,准确定位“恒大足球”并破解其成功之道,不看好国足能够进军俄罗斯世界杯
(本文所有照片由摄影师冯嘉安提供,后期视频制作由“奔头”完成)
作者:大佬鸣



“体坛名嘴”这个角色实际上在当今的体育圈或媒体圈的定义越来越模糊。毕竟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体坛名嘴,或者更确切的说,著名体育评论员(解说员)只是他们从事体育相关工作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在的他们,大多数身上都被赋予多重身份,也为广大体育迷提供着各式各样的内容性服务。不过与此同时,大家当然也可以从“体坛名嘴”作为切入口,去了解这个多重角色的真实情况。笔者继续中国体坛名嘴系列报道,倾尽心力为大家带来各大体坛重磅人士的专访,实际上正是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专访来到第七篇,相信仍会持续下去。

实际上本篇报道的主人公:颜强先生(不少朋友叫他“颜总”),也是笔者认为目前在中国体坛最能诠释上面这段话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从传统媒体中“脱身”后,颜总身上就着实拥有多重身份,也在各种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然,用颜总自己的话说,他并没有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只是一心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或许有时候正是这样的不顾一切与无所顾忌,才能真正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与颜强的第一次面对面交流是在北京,在《超级颜论》节目的录制现场。那天记得正好是12强赛国足战平伊朗的第二天,颜强一早从沈阳赶回北京,下午开始录制每周一期的《超级颜论》,请来嘉宾围绕国足话题展开探讨。笔者受邀参与观看录制的过程,也有幸与颜强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开门见山表明专访意愿后,颜强十分爽快地答应了请求,并承诺近期到广州后会专门抽时间做这个专访。这个消息让笔者备感振奋,回去后也一直等待着机会的到来,并做好专访的各项准备。





国庆节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笔者一行三人与颜总相约广州海航威斯汀酒店,于下午2:15分见面并进行专访。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流里,颜总可谓充分彰显名嘴本色,面对各种问题侃侃而谈,让在场所有倾听者均受益匪浅。下面,就为大家呈现中国体坛名嘴颜强专访的全部内容。

鸣(大佬鸣):说起颜强,许多球迷朋友都十分熟悉,和您相关联的有体坛周报、网易,到现在的《超级颜论》节目、“肆客体育app”等等,首先能否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生涯,您是如何走上体育评论员这条道路的?

颜强:其实刚才你给我介绍的挺正确的,因为我最早在《体坛周报》里就扮演过很多不同的角色。最开始是编辑,而且我最开始是做篮球的,后来才做足球。其实覆盖的面积也比较广,有段时间驻外当过几年记者,回来之后可能就是一个媒体管理者的角色。然后有五六年时间可能不太干预内容,更是做经营市场合作这方面的工作。我也管过那些销售广告,所以我在“体坛”十几年的工作比较广,积累比较多。然后去网易是在08年奥运会之后,觉得传统媒体有局限,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的媒体时代,互联网传播影响比较大,希望在方面自己能够找到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最后自己出来创业其实是由来已久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到现在这样一个生活阶段、生活年龄,也结识了一些志道同和的朋友、一些同伴,大家可以一块来从事这个事业,所以觉得我的职业生涯脉络算比较简单,没有说经历过太多挫折,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当然,我现在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比较复杂一些,这可能跟自己经历过不同的岗位比较多有关系,从最开始的普通编辑,到一线的记者,然后逐步得到一些采访,得到一些历练的机会。比如奥运会,世界杯,包括像亚运会、全运会、欧洲杯等各种各样的赛事涉及的比较多,由于覆盖比较多,因此有了一定的积累。

当然,大家可能最熟悉点还是足球这块,其实我以前做篮球有很长时间,起码有三四年时间。然后我也采访过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的历届奥运会,我觉得其他的赛事对我帮助也不小,这样一来自己会对着体育比赛中的多重角色,绝对是一种考验。最开始的内容管理有一些自己参与的部分,到后来有过对内容的开发这种市场方面的工作,包括传统媒体很看重的销售,销售的管理和商业的合作,然后涉及到一些杂志以及一些版权,还有一些国际合作,再有是一个相关的市场推广,以及一些媒体的合作手段,我相信这些东西涉及各个领域,可能除了印刷以外,自己基本都接触过并亲历亲为了。

然后做网易这三年以来,应该是补齐另一段经历,则是经历一段互联网时代。其中更多的是收获了各种内容制作,内容开发以及合作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当然可能跟我个人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也有关系。但是我的工作范围及工作领域,包括工作的方向,还是集中于体育这个板块。所以大家可能会把我当成一个体育媒体人的角度去看。

以往的工作经历,涉及到以往做过的一些除了文字以外的东西,其实我还做一些电视体育节目,这都是在的工作经历当中的。可能由于得到机会,让我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制片人,也由于得到这个行业的一些条件,再加上我自己也比较幸运,最早在长沙的时候就在湖南经视说过NBA的比赛,完整的可能有三四个赛季吧。从NBA的98-99缩水赛季开始,一直到2001-2002年,我觉得那时候的历练对于直播比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更是很有意义。其实我不是很擅长说的一个人,但是在这样环境下经历过公众表达后,有必要做一些自我释放及积累。当然以前做文字、文本比较多,对一些基础的信息以及一些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培训和积累。所以最后出来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自己觉得还是比较适应的。

而我后来到英国之后有过另外一些一线的积累,特别对于一些国际传媒的了解变多了。回国之后我在北京电视台前前后后讲了大概有十年的英超,然后我在央视也说过一些体育比赛,比如欧冠。这几年合作的范围就更广了,因为传统电视台的体育节目的制作,受到新媒体的冲击非常严重。因此我去说英超比赛,也是在网上说的比电视台说的更多,像新英也有过几年的合作。当然我说的比赛还是以英超欧冠为主。包括最早我记得新浪,tom 网,这些都是解说英超的;像现在乐视,腾讯等等。

所以我觉得虽然这个传播形式在变,但是大家对于比赛的关注,对于体育的兴趣,以及体育本身的一种生活化方式的形成,它的根基没有变,它的内涵没有变,只不过大家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在不停的改变。

鸣:近几年在不少体育产业的相关论坛、讲座上也能看到您的专题发言以及作为重要嘉宾参与讨论,您在日渐兴盛的体育产业领域同样非常活跃啊,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好像是近几年您特别关注的事业?

颜:不错。这个可能跟我以前学的专业有关,我原来学过经济,然后我去英国常驻几年也得到了不少历练。英国这个国家跟美国不太一样,包括以前报道NBA,大家都知道,英美这两个国家应该是体育商业化、体育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两个国家。在整个采访和报道的过程当中,我接触到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专业知识也比较多。这可能跟自己以前学经济,有这个专业兴趣以及专业积累的一些内容比较吻合。包括后来我在英国念书,学的这个方向跟大众传播,以及媒体的商业化有一定关系,所以机缘巧合,有了这样一个专业的方向和专业板块。

从2005年开始,恰巧是那个英国的精英时报在中国创立了中文网。当时这个FT的中文网的主编是我非常好的一位大哥,那时候他就邀请我每周在FT中文网上写一个专栏。主要是一个体育经济、体育财经的专栏,到现在也有十多年的积累了。因此自己每周都要关注这个领域当中相关的事件。实际上在2005-2006 的时候,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比较薄弱。但是这么多年通过案例的分析,通过各种事件的了解,自己可能也会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吧。

鸣:听您这么介绍,积累太重要了,没有积累就没有转型的成功与突破是吗?

颜:有积累也不一定能成功的,其实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我也不能说自己有什么成功经验与别人分享,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兴趣吧。我父母都是中文系的老师,从小就对文字、对传播与表达很感兴趣,对文学、哲学、历史同样有兴趣,体育也是我从小喜欢的领域。所以做媒体,这两者是一种结合。而财经这部分,应该跟我过去求学的经历有关系。当然对于一件事物的看法,我更多喜欢从两个角度去切入进行分析:一个是文化;另外一个就是财经。我习惯从这两个角度去进行描述。当然自己的文章也经常受到别人质疑,比如架子搭太高,不接地气,没有关注细节……其实我是喜欢关注技战术之类的内容的,只不过自己的一些专栏文章是和合作方共同制定主题方向的,因此还是以文化、财经为主。

谈体育,大家真的会有太多不同的角度。任何其他领域的营养,实际上都能拿来帮助体育的发展。

鸣:作为资深媒体人,您是冲在新形势下率先做出改变的头几个人,您如何看待体育新媒体的发展形势?这种改变与突破,需要冒多大的风险?您觉得自己目前的转型,符合您的预期吗?

颜:我没怎么考虑过风险。其实我也不是特别在意这么做是否就能成功,或是会不会有很惨痛的失败,我不是很在意这些。我觉得即便再成功我们也仅仅是一个体育生活的讲述者,我们并不是在赛场上制造传奇,真正生产出重要内容的人,所以我们更多像是一个配套的存在。你现在说我是个媒体人,其实我自己觉得已经不太准确了,我想自己可能已经不再是个媒体人了。但是以媒体背景出身的人,他如果太把自己当回事,我觉得有点本末倒置。因为真正的明星、主角,永远是赛场上的那些英雄。而赛场边的一个传播者、讲述者,他要做到的是专业、有趣,能够为比赛本身增添光彩,能够更接地气,能够更好与受众形成互动,而不是把自我放得太大。我一直这么认为,媒体不应该有明星!传播者不应该有明星!

差不多吧,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一半。至于预期,其实我压根儿就没有预期,所谓的预期,就是自己能够比较充实、愉悦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是实现了。最重要的是能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块,并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开展工作,这一部分算是实现了。至于之前你所提的转型以及成功,我觉得这方面不应该自己说,而是由别人去判定,由社会及周遭环境给予其一个定义。从我个人而言,我不是特别在意这点。再成功也好,我觉得个人的愉悦、满足、充实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我算是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web1.0,到2.0,甚至往更深的角度去延展的过程。从传播角度看,我觉得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会让整个社会更加扁平,每一个个体在理论上会得到更大的尊重。所以会有更多新的社交关系出现,它定义的原则有两种:一是衣食住行等刚性需求;另外一种是个体基于其兴趣爱好。我觉得这个其实跟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也相似,经过了三四十年高速的发展,人已经到了沉淀期,这个过程中温饱已不是第一诉求,在满足后第二诉求就是你的兴趣、爱好。这个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一样的。你会去不断寻找一个自我实现的阶段,这是第三诉求。在这个过程的演化中,移动互联网给大家带来一个更加扁平、民主,更加既趋同又尊重个性的一个平台。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业,实际上是一个很细微的社会定位。它对于足球的喜好,对于主队的喜好,一种新的社会关系诞生了,其实我觉得它很符合现状。当然,这个发展的过程很难,毕竟球迷的喜好千差万别,哪怕支持同一支球队,他的爱好在细节上还是会不一样,包括接纳以及排斥的方式也会不一样,还有对于信息、服务的满足以及诉求也不一样。所以很难用一种模式化的东西满足所有人!我觉得用一种主流的思维定势去涵盖所有人,是不太可能的。现实的情况与以往已经不一样了,比如说今晚又是一个比赛之夜,英超、德甲、西甲、法甲多场比赛同时进行,在满足个人诉求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求同”,但更重要的是“存异”。

鸣:现在的自媒体很火,但真正以质量取胜的平台不多,您是其中之一。您觉得自媒体应该有几种类型?是否在取得一定影响力后再做会事半功倍?它的承载形式一定要多样化吗?

颜:从自媒体的角度分析,我觉得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原来就具备媒体价值的IP的转移。比如像白岩松这样的,他有巨大的影响力,他有很大的受众群,虽然他现在表现出一定的“去互联网化”,但我相信以他这种级别的媒体人,他来做一个自媒体的产品,瞬间就会成功。因为他会把他的受众更具体化。一个自媒体的价值是在于你能控制受众去改变以往单项传播的方式,能够形成对话。也有一种,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当中,这样形成一个自媒体,也有成功的可能。因为他有自己专业的学识,他有其不同领域当中长年积累的很强的优质内容供给。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影响力兑现,还是优质内容兑现,或者说他就是一个“网红”,是一个具有号召力的人,他能够把自己的粉丝从以往的传播平台聚集到一个新的媒体资源当中,我觉得这三种都是有独立IP化可能的。所以我想这些成功的捷径会比较短,没有很多积累同样可以成功。

我觉得大家可以参考这三者之间的优势。第一个是你的大的影响力应如何去搭建,但这个成本会比较高;第二个是专业领域内容的输出;第三个是对于粉丝的运营和重新的集合。来来去去无非就是人,要不就是事,要不就是影响力,要不就是优质排他性内容。还有就是“术”的运用,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推陈出新的效果。将几者结合起来看,自媒体有它成功的必然,但是一个单一的自媒体产品,或是一个独立的小IP,它要实现未来长久的商业化,又会比较难。因为它表达的形式还是单一,其次它没办法形成平台化的聚合,这两者不具备,商业化如何去走,如果仅仅以流量换取商业效益,这个操作会越来越苛刻。

还有更多的变化,比如说电商,比如说彩票服务,比如说网络游戏等等焕发出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当然也还会有粉丝的经营,很多知名大号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当然,商业化说起来会是一个更加复杂,甚至更加痛苦的话题,但是想要有长久生存力的话,你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



中国体坛名嘴颜强专访视频精选,谈肆客足球app



鸣:您是肆客足球app创始人,这个平台会成为您接下来的主推平台吗?它的优势是什么?前段时间看到肆客足球这个平台有阿森纳球员玩直播的内容,引发关注,这会是未来发展的重头戏吗?在内容上未来有啥大计?

颜:我觉得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对体育的理解以及过去这么多年在体育圈里积累的资源。我不会认为肆客体育就是一个纯移动互联网公司,我觉得我们应该是体育+移动互联网的公司。所以它更大的属性在于其体育方面。

可以说近段时间我个人的所有精力都会集中在肆客的运营当中。因为我希望把这个app做成未来其他工作的一个中心平台。此时此刻已经有很多2B这方面的事项,包括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等方面,甚至包括体育资本这方面的事情。但你如何知道你所搭建的平台能否足够去承载这些业务,因此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或许在未来,在体育产业这块,会有由1到10的跃升,但实际上最重要的,应该是由0到1。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是把这种直播的形式常态化。我们希望所有的足球豪门、普通球队都能出现在我们的直播平台,我们希望这个平台是给所有足球队、所有喜欢足球的人一个真正提供足球直播的平台。这当中会存在未来的社交机会。我们的app只是把框架搭好了,但在绘制领域的精耕细作,目前我们做得还不够,但这个方向是明确的。在这里我必须强调,我们真的希望未来在app中相关的板块,可以看到所有的球队。

我觉得有难度才有意义,如果没有难度谁都可以去做了!就算是C罗、梅西这些世界顶级球星的直播,也完全有可能实现。不过我们更多会从一个球队的角度考虑,现在app进入到一个将所有产品及服务导向转向主队化的阶段。因为对于球迷而言,没有一个是比主队关系更加适合、彼此认同、彼此聚合的社交纽带,主队应该是最好的一种社交关系的标签。既然能让阿森纳出现在直播平台,那么未来皇马、巴萨、尤文、拜仁等等都不会难,包括恒大、国安,这些都是我们想去做的。关键是从这些俱乐部的角度讲,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方式、手段去直接面对他们自己的受众和球迷,以一种真实社交的关系展现自己的存在,两者相辅相成。而且我觉得移动互联网的直播,不是需要画面制作特别精美,这需要专业人士后期制作才能完成,手机直播更多提供的是一种实时社交的体验。

鸣:在您的解说职业生涯当中,是否有一场比赛或是与该场比赛相关的事情令您特别难忘?分享一下。未来,是否会非常期待去解说、评论的一场比赛?是哪一场?

颜:我印象深刻的是阿森纳的各种惨败。我说过阿森纳3场惨败,都让我记忆非常深刻:阿森纳客场2:8输给曼联;阿森纳客场0:6输给切尔西;阿森纳客场1:5输给利物浦。这三场球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可能这就是难以面对但又必须要去面对的事情。像比我们大一辈的张路指导,他就没有那么多球迷属性,他十分反对从事足球解说的人有自己的站队。张指毕竟是职业球员出身,他是干这个的,说是哪队球迷似乎不太合适。但我觉得对我们而言,很多是从球迷变成了足球的传播者,所以你让我们不具备球迷属性,反倒不正常。有的人从事这行却硬要抹平自己的球迷属性,这反倒让人觉得不够真诚。我相信我的职业素质,特别是在工作的时候,我是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情绪降到最低点。当然,前面提及那几场阿森纳的惨败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因为比赛踢得过于失常,这个场景的震撼程度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到那时候你还是会被心里的喜好所影响。但回想那几场比赛,我解说的过程中情绪化的表达很多吗?不太多,我觉得自己基本能做到以一种轻松、愉悦、冷静的方式去讲述比赛。

以前在很多参与是以嘉宾的身份去进行评述,我可以忽略掉比赛中很多细节,而只讲一些精华,或是重要的信息点。后来我在一些场合是与嘉宾共同解说,必须要把每个细节呈现到位。现在在做《超级颜论》时自己更多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引领整个话题的延伸。主持人、评述员再到评论嘉宾,这三个角色都有经历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每一个位置、每一个角色、每一种环境下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我从未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个位置或角色,所以我对这些在心态上会比较放松。我喜欢做这个工作,即便你认为说得不好,对我而言无所谓,我没有包袱。

有,每个赛季都会有,甚至每轮比赛看到赛程表后都会有自己期待解说的比赛。还有比如说像欧冠的决赛,世界杯的决赛,当然这类比赛可能会被一些主流排他性媒体所垄断,这样的话给我们留下解说评述的机会不多,但不可否认,没有人不对它们充满向往。还有,我特别想解说一次奥运会的开幕式或闭幕式,我觉得可能我的知识结构以及兴趣爱好比较适合做这个有关,我是一个对奥运体育的传承和体育的精神这方面积累得比较多的一个人,和这种类型相关的解说,我十分希望可以参与。

鸣:恒大足球,国内足坛一种独有的现象,您也一直在关注,发展至今,您在总体上如何定位、评价“恒大足球”?这种模式及效应在足坛能否得到较好的复制与借鉴?

颜:我觉得恒大给中国足球带来最大的冲击,或者说能够提供的最大营养,是在于它的管理效率。它的目标锁定,以及管理效率的达成令人叹为观止。恒大足球崛起的速度,可能在整个国际足球界都是一个奇迹。从无到有,从接手这个俱乐部到亚洲登顶,到第二次登顶,以及近几年一直保持的国内联赛的强势地位,其实这当中管理的权限,包括主帅,包括一些重要的个体,它的变化也不少,现在一共算起来就是七年时间,但是它为什么能达成那么高的效率,我觉得这点应该是中国足球,不仅仅是恒大在联赛的竞争对手,甚至是整个行业的管理者都应该去了解和研究的东西。

包括国家队的运营和管理,特别值得研究。它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达成这样一个目标,它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觅得成绩上的突破?它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品牌传播得比过去自己的主营项目还要出色?有一点可以肯定,恒大足球俱乐部的成功标识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如果要定位的话,我首先觉得其管理效率之高,真的值得大家去学习。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忧虑,恒大已经走到这一步了,继续往下该如何?它把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品牌建立起来之后,现在也一直在用这个品牌在促进自身其他行业的兑现,以及一些利益的转化,这样的模式能够延续多久?

除此之外我更想去长久观察的是,广州恒大能持续给中国足球带来怎样的积极的影响?现在说白了恒大本身的强势,和国家队的运营之间,摩擦是一直存在的。一方面它聚合了国内大量优秀球员,让国家队中能够形成一种俱乐部独有的合作模式;但另一方面,当俱乐部的赛事或品牌利益与国家队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这样的矛盾必然存在,如何解决值得深思。

还有恒大足校,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实际上它到底想达到一个怎样的发展状态,是否能给中国足球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有了过去辉煌的七年,那么未来的七年呢?能否带来更多的人才?能否提高整个国家队的竞争力?关于这一部分,我觉得可能是连广州恒大自己都不一定能够考虑清楚的问题。作为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来讲,坦白说,青少年经营球员的培训(青训),培训本身跟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是那样密切。从来就不应该要求,一个职业联赛或是职业联赛的俱乐部去承担一个国家青训的任务和使命,这完全是不合理的。

青训更应该交给社会,应该是从学校和家庭这两个维度来起步的,应该是普及型的。那么足球俱乐部型的青训,应该是最终淬火的那一个环节。大量的优秀青少年在接近它的专业体系之后,最终被选为具备成为职业球员并以此为职业的那一部分人,这个应该才是职业俱乐部和青训进行对接而完成的。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比如阿贾克斯擅长培养青训球员,这当然没错。不过很多人说巴萨是青训圣地,阿森纳以青训闻名,对于这些俱乐部,其中是存在误差的。因为这些地方它不是做普及型青训的,那些15、16岁的孩子去到拉马西亚,去到伦敦,他们去到那些青训体系并加盟的时候,已经是在各个年龄段中出类拔萃的顶尖运动员了。他们的基本技术并非在这里诞生,8到12岁的时候这些孩子已经练成了,他们来到这里是学习这个体系的。阿森纳同样如此,它的青训也没有啥了不起的,关键在于它的一队敢于用人。同样的事件回到恒大足校这里,它似乎在做足球俱乐部不需要干的事,它所做的也让我不是十分明白其中的关联。这里或许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还值得去探索研究。

对于恒大的借鉴,我觉得国内很多俱乐部已经复制得差不多了,只不过别人投入的成本,要比恒大高出3倍、5倍,实际上恒大把这个门槛抬高了。但是如果竞争对手可以不计成本,也进行精英化选材来冲击恒大的话,还是有竞争力的。其实这两年大家都看到了,俱乐部之间的差距是在逐步缩小的。恒大提前一步布局比较好的地方,不光是它的外援和主教练的引进,它是极大囤积了一大批国内球员。现在的竞争差距不是在外援身上,只要有钱都能买到世界上最好的外援。现在的竞争差别是在于国内的足球人才寥寥无几,恒大倘若囤积了大半个国家队的话,别人无从入手了。这样只能用更高的成本来减小差距,那么未来五年呢?毕竟球队眼下依仗的国脚年岁逐渐变大,未来谁来接班?当然,俱乐部有在国奥、国青球员的环节做准备,不过这里的竞争环境又不一样了。通过自身造血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根据经验往往在国际区域内具有统治力的球队,很难通过这点完成新老交替。恒大能否实现突破?有待观察。

当资本进入足球领域的时候,当其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甚至改变足球规律,到最后会得到更好的结果,那就是短视,短期行为化,而没有办法真正去尊重足球原本的规则。一个良好的团队要打造成型,最少也得需要三年,但在中超任何一个俱乐部,哪个主帅能得到三年的耐心?都做不到啊!就像鲁能,近乎所有硬件条件上都不逊色于恒大,但它缺的是管理。没有管理,它塑造不出自己俱乐部的文化,它也没有自己俱乐部的气质,这样就容易变成一个乱局。

鸣:记得您曾经强调过这样的观点,足球俱乐部应该扎根社区,要有服务球迷的意识,这点目前纵观世界足坛,您觉得哪些球队做到了?中国国足坛有做到的吗?咱们差距在哪?咱的球迷文化还要多久才能形成规模气候?

颜:我觉得每一个在世界上成功的百年足球俱乐部,或者说只要是超过半个世纪存在的俱乐部,它全都是扎根社区的。举一个反例,现在江苏苏宁控股国际米兰,眼下的迹象体现他们未来很有可能介入俱乐部的运营,我觉得对国际米兰的球迷来说,会比较警惕这种行为。因为不管谁买了国际米兰,是中国人、阿拉伯人、美国人,其实都无所谓,对于国米球迷而言,国际米兰在情感上永远是属于他们的。这方面对广州恒大的球迷而言同样适用,在情感上,这支球队永远都属于每一个愿意认同这个颜色、这个logo、这个队徽的广州球迷所有。也就是说不管你在俱乐部中处于什么位置,如果你不尊重当地球迷,就是在自作孽,就是自寻死路。

因为足球俱乐部在欧洲的发展,和美国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的职业体育运动,四大职业体育联盟,它从最开始创立时先有联赛,再有俱乐部。联赛是融合了所有俱乐部,在大的市场中存在的,首先就是以商业目标为第一原则。首先不能亏钱,其次自然是挣得越多越好。这样它在一个大的市场中以标准化的方式去操作,这是一种现代工业化的结果。但是足球不是这样的,足球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是由大量的非城市居民涌入到城市之后,它缺乏对城市的认同,缺乏对城市文化的认可,最终在足球俱乐部中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所以美国的职业球队可以随意搬迁主场,除非是像纽约扬基这种与当地结合非常深的球队例外,像一些年轻一些的球队,一些完全生活在财经压力下的球队,它变迁主场是不难的。从小城市往大城市搬,是这些球队共同的特征,完全是基于商业的变化。美国人也接受这一点,他们会认为这支球队并不是代表我的信仰,只是增添了我周末家庭生活中值得一去的地方。而不是说场上的球员就是本地人,就是能代表我这个区的人。这也是英美之间体育发展的差别所在。

然而足球在欧洲,恰恰是先有本土化,才有国际化的。而本土化则是最根本的,像帕尔马这样的俱乐部,现在已经降到第四季联赛去了,几乎要灭亡了。但是它绝对不会离开帕尔马这个地区,当地的球迷该支持它的还会去支持它!这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信仰的组成,而不仅仅是我出钱你就得为我娱乐、表演这样一个关系。在场上奔跑的人,退回去三四十年,场上11人里可能有8个都是本地的孩子。曼联,哪天离开了曼彻斯特,那还能叫曼联吗;国际米兰,真的要国际化了,把米兰去掉了,那就不是这个球队了;拜仁也绝不可能离开慕尼黑……所以这种地域文化的锁定,比它的商业属性要高。不管曼联在全球可以卖出多少个赞助商,它最核心的球迷就是在老特拉福德地区不到二十万的人口。像阿森纳新修一个新主场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它不能搬离北伦敦这个地区。现在的球场,距离海布里,步行10分钟。这才是它的根基不动的原因。

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整个足球俱乐部的产生、联赛的发展是一种人造行为。我们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足球俱乐部,我们的球队都是一个体工大队的足球队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支足球俱乐部,仅仅是完成了一个注册手续,它根本不重视球迷,它和球迷之间没有先天的关联,不是由球迷所组成的俱乐部最终在一个联赛中找寻自己的定位,再去把自己往上推升发展而成的。因此中国足球必须要补这一课,就是如何让俱乐部真正回归社区,和社区的血脉相连。但中国这30年城市化的过程又在不断阻挠这种行为,因为过去这些年我们的变迁非常大,很多城市化的人口至今没有出现一个减速的现象,都是一些新的移民从别的社会环境中进入城市,中国的社区根本不成型。大家的根不固定,根基不固定,社区不固定,足球俱乐部想跟社区形成关系,变得很难。所以一定意义上,以大学、学区去取代一部分社区的功能,在中国可能会比较合适一些。大学起码有4年时间相对固定在同一个区域,而且也是最有热情、最能被影响、吸纳的这样一个人群。

鸣:您看眼下这支中国男足国家队最终有机会突围12强赛进军俄罗斯世界杯吗?如今国家层面如此重视足球发展,咱根基薄弱的问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吗?中国足球的未来路在何方?

颜:我觉得进军俄罗斯世界杯挺难的!目前中国足球的情况,如果短时间内有一个提升,那是反规律的。为什么国家重视了就要在短时间内成功呢?以前荒废了那么多年,难道那些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吗?那些没有上的课就不应该去补一补吗?我觉得不应该因为国家重视了,领导重视了,就要它一夜之间改头换面。而且想想看,现在有多少孩子在踢球,有多少能够让孩子们去踢球的环境,以及时间。每一个喜欢、关心中国足球的人,过去这几年是否在时间、经济的成本上加大了投入,如果没有或不明显的话,又有什么理由期待国家队在短时间内变得更好呢?

未来的路肯定很难走,首先是足球层面的问题,再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如果把中国足球的落后全部归咎为社会体制的落后,我觉得是胡扯,难道这三十年中国社会没有发展吗?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在不断退步吗?我相信这样的命题不会有人承认,大家都会认为中国发展更好了,更开放了,那么足球为什么会走到一个相反的轨迹上呢?我觉得足球人自己更应该去反思、考虑一下。甚至是一些围绕体育生态的周边人士,我们也有各自的责任去探究这个问题。

鸣:今天聊了很多,也感觉学到很多东西,最后,请颜总对一直支持您、关注您的报道以及事业的球迷朋友们,说一些心里话,或者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或是说一下您未来的大计,好吗?

颜:没有大计!我觉得大家享受生活,可以把运动以足球或任何其他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甚至是最健康的一种生活选择。在这里也与各位共勉:不管您多大岁数,不管您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或者是在哪个城市,选择怎样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阶段,都能够更好的去参与运动、享受运动之美。我觉得自己每天能够动一动,能够跑跑步、走走路,能够看看球,相信能为你的生活增加更多的亮色,而且能够通过体育展开更多的社交,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那也会是一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以此与各位共勉。

专访心得:首先,非常荣幸能够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与颜强先生有一个深入的交流。整个专访历时1个多小时,整理出上面超过一万字的报道,足见颜强先生的重视与真诚,非常感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专访,笔者好似上了一堂与体育、足球行业相关的课,可谓受益匪浅,不少内容在反复聆听后依然能够有新的感悟。实际上,简单称现在的颜强是中国体坛名嘴,已经不太准确了。在他身上有太多的头衔,他也真正跨入了与体育相关的多个行业之中,因此其分享的内容才会如此精辟。希望各位朋友可以静心阅读这篇报道,从而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现阶段新媒体的冉冉升起,有一个更好的更客观的认识。

另外,还想给大家交代一个细节,当恒大足校执行校长刘江南先生通过专访内容得知颜强对足校有一些不认同后,表示理解之余,也盛情邀请颜强先生可以真正来到恒大足校进行实地考察,真正了解眼下学校的发展情况。刘校长表示,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要想达到有深度、广度、客观,更希望能做到三点:1,理论要深入研究;2,要到先进发达国家实地考察;3,要有实践探索的过程。希望一切关心中国足球青训的人可以感受到恒大足校对这三点的实践,真心诚意邀请大家莅临足校指导。

倘若能够促成这次交流,笔者会认为这篇报道的价值又高了些,实际上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大家都应该有开阔的胸襟,为了更好的愿景去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用自己的能力去发挥更多的正能量作用,才是对中国足球真正有利。期待未来可以有更多积极的力量在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上得以积蓄并发挥作用。





想与大佬鸣探讨各种体育话题的朋友们欢迎您加入大佬鸣体育博客交流圈(Q群):117057851、124391979、136555341

想随时看到本人评论,请加大佬鸣微信公共平台:congshuoming

二维码扫一扫: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