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门当户对,是不自由的表现

 

说穿了,还是父母决定了你的配偶。...

写在前面的一点小说明:
这篇其实是昨天的推送,但被举报毙掉了
一脸懵逼地思考了半天
发现可能是配图的原因
于是今天换了一波配图重新发
委屈,但还是要保持围笑 :)
p.s. 昨天配图为摄影师Monia Merlo《悲剧与梦想》系列作品
“人不能百分百精确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人不能决定你爱的那个人的出身;人不应该为了所谓的「门当户对」而屈服于形式上的婚姻。”

——烫伤患者
一个关键词:
释义:指男女双方社会地位与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

提及“门当户对”这个现象,人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赞同的不赞同的。(在这种倾向性较强的问题上,非黑即白,中立观点不具有太大意义。)

赞同的理由大概可分为:
1、结婚和恋爱是两回事,结婚是要过日子的,当然要找个同等级的,才不至于被拉低生活水平。

2、经济基础可以决定太多东西:教育水平、谈吐气质、价值观……一个等级100的人跟一个等级0的人在一起的头几天可能会感觉新鲜,但一年呢,五年呢,十年呢?双方的整体素质跟精神思想差别太大,很难携手前进的。
不赞同的理由大概可分为:
1、真谈了感情哪还顾得上那么多?况且,以一个人的出身与目前所处的阶级来衡量一切,真的是很刻板、很粗鲁的行为。

2、我们生活在21世纪,不是裹小脚的时代。门当户对是封建家长制的产物,是个人选择不自由的表现。

插播一段资料:

在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的一份婚姻匹配研究中(研究夫妻双方拥有的社会身份、所属的社会群体是否匹配),“门当户对”的称为同质婚或内婚;反之,跨越等级和群体壁垒的婚姻为异质婚。

一般认为,婚姻的同质性程度越高,社会的开放性就越低。

这项研究的重要指标是双方的受教育程度。以此指标来看,在中国,有45%的夫妇教育程度完全相同,即同质婚的比例约为45%。在所有异质婚中,女性向上婚的比例为70.9%。

可以这么认为,中国人的门当户对,是基于合理的差别范围内选择最优的配偶,这仍然可以算是现在的普世价值观,只不过现在这个差别范围被相对放宽了。

问题是,这个合理的差别范围指的是什么?

我认为是接近或相同的资本与阶级。上层阶级对上层阶级,中产阶级对中产阶级,下层阶级对下层阶级,这是传说中门当户对最理想的状态。

而上面的资料也列举出来了,中国异质婚的比例约为55%,这代表着在婚姻方面我们的社会还是存在着阶级流通现象的。

但是容我小小敲一下黑板啊,还是上面这组数据:在55%的异质婚之中,女性向上婚的比例为70.9%。

阶级较高的男性选择阶级较低的女性,从古至今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阶级较高的女性选择阶级较低的男性则相对要少一些。这跟中国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典型表现为,达官显贵迎娶小家碧玉的个个恭喜恭喜,大家闺秀嫁个倒插门的个个背地嘻嘻嘻。

(重点错)下层男性苦啊。(重点错)



45%的同质婚,不算一个低比例。

而现在的社交平台上还有很多人在热火朝天地鼓吹门当户对的论调——诸如什么农村来的?别上当!年薪才十万?别亏了自己!没车没房?你让他滚一边去!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不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让爹妈给自己跟邻居的小娃娃定个亲呢?毕竟住在一片说明经济实力相当、阶级相当,一块儿长大还能算上青梅竹马指腹为婚呢。

多圆满啊,你说是吧?:)

◆◆◆
当然,我不是反对所有的同质婚。同质婚的合理性很高:两个阶级相当的人在一起能够免去很多麻烦,能够有更多共同语言,也更容易彼此理解。

我反对的是人人都要同质婚。

普遍性的同质婚所代表的是什么?

是人的情感选择不自由,是社会的流动性弱化,或者往严重了说,是社会阶级固化。(当然社会阶级固化是稳定社会的必然现象,因为社会流动是双向的,不可能人人都往上走。但无论如何,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提供个人向上的机会与通道。)

门当户对这种事,在我看来该怎么说呢?

三观合感情深的固然很好,没有任何问题。但当下有很多通过相亲之类渠道得来的婚姻,这种婚姻极其形式化,感情基础吹吹就倒,实质上更像是一个人的家族积累选择了另一个人的家族积累。

说穿了跟古时候没有什么差别,还是父母决定了你的配偶。
◆◆◆
最后,在你们拖到最下面“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么么哒”之前,发表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1、(因为)人不能百分百精确地控制自己的感情;

2、(所以)人不能百分百精确地控制自己爱上哪一个人;

3、(所以)人不能决定你爱的那个人的出身与阶级;

4、(所以)顾己及人,人不应该为了所谓的「门当户对」而屈服于形式上的婚姻。
好了,你们可以拖到最下面识别二维码了:)


参考资料来源:Tumblr


烫伤患者
男女无小事
对男女关系无止境的探索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往期精选








    关注 烫伤患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