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工程地质大会学术会议重要讲话

 

▲点击蓝色“交大地学”,关注交大地学大会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交通与生命线工程地质、能源...



点击蓝色“交大地学”,关注交大地学

大会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交通与生命线工程地质、能源与资源开发工程地质、海洋和近海工程地质、复杂环境下的地质工程问题、城市工程地质、地震工程地质、自然与文化遗产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新理论与新技术9个专题,举办54个主题报告和210个专题报告。

1、何华武:高铁建设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策
15日上午10时许,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院士首先作了工程地质大会的第一个特邀报告,题目为《高铁建设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策》。何院士首先就中国高铁迄今为止的发展成果与发展历程向与会代表做了简要的介绍。随后他围绕着在中国高铁建设中主要存在的包括:湿陷性黄土、区域地面沉降、大风风沙、活动断裂,岩溶岩溶水这五大类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逐一引用工程实例介绍了这些问题对高铁建设的影响及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相对应的工程对策。最后,他还向在座的工程地质工作者分享了几点在高铁工程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地质工作经验:1、预则立,不预则废,工程建设必须要以扎实的技术积累作为支持;2、要持续增强抗灾防减灾能力,勘察设计成功的关键就是抗灾防减灾能力;3、坚持发展综合地质勘探技术,提高勘察工作的技术水平;4、坚持加深地质勘察研究子阶段。何院士的报告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何华武,中国铁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委会副主席。教授级高工,铁道部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铁路工程技术工作,主持了几十项铁路枢纽、铁路干线的勘察设计、咨询评估、技术决策。
2、殷跃平:特大型岩质滑坡关键块体防控理论与实践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总工程师、国际滑坡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主任、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殷跃平研究员在工程地质大会开幕式上做了“特大型岩质滑坡关键块体防控理论与实践”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新滩型”和“鸡尾山型”两类滑坡,并辅以大量的灾难性滑坡的实例,向我们介绍了这两类滑坡的前期识别和后期治理的相关技术,他提出了“鸡尾山型”滑坡的5大前期识别指标:1)层状块裂结构;2)山体倾向阻挡;3)临空斜向剪出;4)驱动块体下滑;5)关键块体阻滑,基于以上理论,殷教授着重强调了关键块体的防控在这类滑坡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广大的工程地质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唐辉明:基于演化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唐辉明教授,在大会上作基于演化过程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的演讲,从工程地质的学科属性(即研究工程工程地质条件及其演化,分析工程地质问题)为出发点,指出演化过程研究是工程地质分析的源头,提出基于演化过程的研究方法是工程地质的本真、初心。列举了不同类型滑坡的灾变模式和演化规律,启示我们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经验运用到条件大致相同的研究中去,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最后传递给我们“工程地质学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演化”这一理念。
4、Scott Burns:Urban Landslides A Challenge to the forensic engineering geologist and geotech engineer
2016年10月15日上午,Scott Burns 教授在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作了题为《Urban Landslides: A Challenge to the forensic engineering geologist and geotech engineer》的报告,报告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对城市滑坡的发生和危害进行综述。

Scott Burns表示本次大会盛况超前,很高兴与中国地质界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地质学科领略前沿话题,中国作为国际地质工程界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地质工作者为推动地质学科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希望越来越多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到国际论坛当中去,并邀请与会学者参加即将在2018年9月召开的国际工程地质大会。

Scott Burns,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现任主席,波特兰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城市滑坡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面的研究。
5、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科的工程创新探讨
       2016年10月15日上午,王思敬院士在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作了题为《工程地质学科的工程创新探讨》的报告。王院士提出工程的三大创新领域主要包括科学发明、技术发明、工程创建领域,并鼓励工程地质学人应勇于投身工程创新,尤其是地质工程创新。接下来以碧桂园工程和深圳“12.20”渣土场滑坡两个创新工程为例,着重指出工程创新一定要按照工程要求,没有工程化的大工程,一旦出事,非同小可。

最后,王院士对工程地质学人提出了两点建议:1.鼓励工程地质学人同工程学科人士合作推动地质工程创新;2.希望在这一领域的创新中,严格要求,多做地质研究、地质勘测、测试试验、观测监控、总结经验,制订相应的系列规范和工作指南。

报告内容翔实,发人深省,同时对工程地质学人提出了新的期许。

王思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专家。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岩石力学和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为若干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6、崔鹏:一带一路自然灾害与风险防范
       崔鹏是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学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崔鹏院士在工程地质大会的开幕式上做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与风险防范”的特邀报告,提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人口密度高,地质灾害频发,危害沿线的路桥和油气管线等重要设施,辅以舟曲泥石流、阿富汗滑坡、印度洪灾等重大灾害实例,向我们强调了一带一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重要性,尤其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冰雪消融、冻土退化、冰湖溃决、山地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活动加剧,严重威胁着沿线的道路交通安全。针对这一系列的灾害类型,崔院士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风险灾害的防范措施,并在最后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促进、推动“一带一路”减灾研究。
7、千木良雅弘:Disasters caused by deep-seated catastrophic landslides and prediction of their potential sites
       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教授,千木良雅弘,主要从事山体重力变形、大型滑坡机理及岩石风化的研究。这次在工程地质大会开幕式上做了“Disasters caused by deep-seated catastrophic landslides and prediction of their potential sites”的讲座,主要针对深部滑坡的灾害及现象以及地震和降雨诱发滑坡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以汶川东河口滑坡、台湾小林村滑坡和唐家山滑坡为例,向我们展示了灾难性滑坡对人民造成的危害,并对滑坡坝的溃坝机制和监测机制做了分析。提出了火山碎屑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在地震诱发滑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且着重介绍了日本熊本地震造成灾难型滑坡破坏,并介绍了降雨诱发的线状凹地的缓慢滑移破坏,在报告中,千木良雅弘教授提出深层滑坡的变形破坏并不是不可预测的,通过其地貌特征、地质结构和地质历史的进行推测。千木良教授的报告为我们在野外识别的滑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
8、袁建新: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挑战
       15日下午,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袁建新教授作为大会特邀嘉宾作了题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地质挑战》的报告。袁教授首先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概况、自然地理特征进行了介绍。随后它主要讲述了在水电过程中主要面对的挑战与工程应对策略。袁教授表示这些问题主要为工程选址问题、建筑物选型问题,他逐一说明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地质考虑。他表示水电工程建设还需要研究的有超高边坡稳定条件的勘探与研究、超高坝岩石地基的适应性研究、河床超深厚覆盖层的适应性研究、深埋大规模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研究、天然建筑材料勘探与研究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这些重大挑战性的课题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新挑战。最后,袁教授表示只要做好适度的工程规模、科学的规划选址、恰当的开发方式、适宜的坝型和枢纽布置、有效的风险管控等措施,在高原上水电工程就将不是问题,同时地质工作者应该勇于迎接接受新挑战,做好水电工程地质事业。

袁建新教授为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与管理工作。
9、彭建兵:略论工程地质学的思维
2016年10月15日下午,彭建兵教授出席了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并作了题为《略论工程地质学的思维》的特邀报告。彭建兵教授提出了五种工程地质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包括横向思维法、立体思维法、模式思维法、动态思维法、系统思维法。并以地裂缝、滑坡研究为例,对这五种思维方法进行了深刻解说,充分显示出这五种思维方法在工程地质学的重要性,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探讨。

在报告的最后,彭建兵教授向年轻学者们推荐了一个书单,并与年轻人共勉了多年来的科研体会。

彭建兵,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重大城市及工程场地的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工作。
10、施斌:光纤感测技术与地球表层系统监测
2016年10月15日下午,施斌教授在会议中做了题为光纤感测技术与地球表层系统监测的报告,报告首先从现有的地球表层系统所面临的各种地质灾害问题出发,提出地质体多维多仿生监测理论,同时指出这一理论技术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从而引出报告的主题——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讲解了这一技术工作机理以及其多重优势。综合世界各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各种衍生仪器也应运而生。在报告的最后,施斌教授还介绍了该技术在多种场耦合下得应用,还特别列举了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在多项工程上面的应用。

施斌,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环境岩土工程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
交大地学微信公众号(iGSEEmedia)
指尖上的微地学,地学人的小助手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新浪微博@交大地学,QQ 2282849479


    关注 交大地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