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是根在河南沁阳的姓

 

于姓形成后,主要是在其祖根地一块发展繁衍,后因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连居,加之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于战国末年开始向外地播迁。...





于姓,是根在河南沁阳的姓。

西周初,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周武王姬发的二儿子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称作邘叔,建立邘国。邘国的主要地域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和博爱县一带,北依太行山,南控虎牢关,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邘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十五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东,分东城、西城,曾出土有鼎、豆、简瓦、板瓦等陶器。



邘叔的子孙以国为氏,姓;因古代邘、于同音通用,后来有的去邑为于氏,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云;于氏出自姬姓,周武土第二子邘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氏。

于姓形成后,主要是在其祖根地一块发展繁衍,后因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连居,加之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于战国末年开始向外地播迁。

其中,迁至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的一支,西汉时有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治狱多阴德,受到群众的好评。于公的儿子于定国,年轻时学法于父,父死后任狱史,宣帝时,任廷尉。为人廉恭,决狱审慎有疑者,皆从轻处理,被称为能够决疑平法,后为丞相,封西平侯。于定国之子于永,嗣父爵,官至御史大夫,并娶馆陶公主为妻。由於这一支于氏世代官宦,繁衍昌盛,所以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东海望族。东汉末年有方士于吉,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人,传为《太平经》的作者。三国时有名将于禁,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初从济北相鲍信镇压黄巾起义军,后归曹操,官至虎威将军。此外,汉代还有匈奴人于军,封安陵侯,说明于氏有一支融入匈奴族。

唐代,于氏有三人官至宰相.还有诗人于濆,曾作古风三十篇以矫时弊,号称逸诗。唐代以前复姓淳于氏,因淳与纯同音,唐朝元和初年为避唐宪宗李纯的名讳,省文为于氏,从而为于姓扩充了人口。



于姓的郡望为:河南、东海。

在中国姓氏中,于姓为第二十八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二。于姓分布很广,以山东最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四分之一,其次是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这六省于姓居民约占全国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作者为河南省文物考石研究所研究员)




    关注 富于春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