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刷出了一条“薯乸藤”

 

历史的亲缘,源远流长,藕断丝连,并没有因为岁月的变迁而脱节。...

今天刷朋友圈,刷出了一条“薯乸藤”:



小明

原来红薯叶不仅能吃,而且还这么好吃!



26分钟前

秀秀,啊梓,毛毛,母后大人

秀秀:对的,香港人也誉之为“蔬菜皇后”。

母后大人:你喜欢吃,那我以后常做。

毛毛:这个早就知道啦,小时候上山种薯乸藤的时候经常带回去炒菜!

小明回复毛毛:薯乸藤?

“薯乸藤”一词,来自于恩平方言。


恩平是广东省江门市属下的一个县级市。恩平话的“薯乸藤”指的是番薯藤,是红薯、番薯、地瓜的藤,又称薯苗。
种植番薯,先要裁出一段6~7 寸长的生鲜薯苗,再把它插到预先掘好并已撒上肥料的坑里,盖土严实。在阳光雨露下,薯苗长出新枝,直着长,横着长;又生出新枝,横长直长;再生出新枝,继续直长横长。

如此下去,这一截薯苗长成许许多多横横直直、相互交叉的薯乸藤,直至连成一大片,恩平话称之为“连连棚”。

用这种关系表述人的远亲,远亲的远亲,哪怕已经很远很疏,只要追根还同这截最早的薯苗攀上关系,便都是亲戚,名字也文雅,叫“薯乸藤亲戚”

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恩平语言内涵丰富、诙谐爽听,从“薯乸藤”中就可见一斑。



据记载,恩平古称恩州,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为广东五邑之首,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目前有港澳台同胞12万人,海外华侨近50万人,分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演变历程,恩平地区的语言文化古老而又现代,洋腔与土话相互交织,语言文化内涵丰富、诙谐爽听。

同时,恩平方言与被誉为中国语言的源头──关中方言,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用恩平话来形容,恩平方言与关中方言是“薯乸藤”关系


关中,指现今陕西省渭河流域一带,历史名城西安、咸阳都位居于此。
众所周知,关中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我们的老祖宗──黄帝、炎帝,都是在那里诞生在那里繁衍,最后在那里安眠;古都西安,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那里建都,历时一千一百多年;古都咸阳,既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的国都,又是唐代皇帝寿终之后首选的安息之地,唐朝32个皇帝中,就有27个的陵墓建于该市境内;还有历史上创造汉文字的仓颉,也出自关中(白水县)。

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古老的官话,自西周开始就被称为雅言,周朝国语即为关中语。正因如此,人们把这片疆土上产生的原始语言──关中语言,誉为中国语言的源头。

关中和恩平,一个地处中原,一个地处南粤──昔日的“南蛮”、南越之地,两者相距一两千公里。长期以来,分隔两地的恩平人和关中人,可以说是素不往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分别说的恩平方言和关中方言,究竟是怎么连上这个“薯乸藤”关系的?

详见吴绍吟教授著作《恩平方言──与关中方言的薯乸藤关系》。
《恩平方言──与关中方言的薯乸藤关系》

吴绍吟 编著
“侨乡恩平语言文化研究文丛”第一辑《恩平方言──与关中方言的薯乸藤关系》,通过与《关中方言趣解》(惠焕章著)一书作甄别、对比,发现分割两地的“恩平方言”和“关中方言”存在着缘深不可分的关系,“南腔北调”,同宗同源,各有来头,印证了恩平话的古老。

该丛书是目前第一部对恩平方言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开启了恩平语言研究的先河。

历史的亲缘,源远流长,藕断丝连,并没有因为岁月的变迁而脱节。

不管我们身在何方,此刻回味一下家乡古老方言的丰富多彩,相信你会情不自禁地抒发内心对故乡的眷恋情怀!
- 版权信息 -

编写:三桑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chcn_scut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开启人类财富之门


    关注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