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城事】因废弃而幸存的元代桃源洞

 

桃源洞在马鞍山山南,元泰定年间,邑人陈志学用太湖石叠洞,在昆山境唯此一处。洞内现存明代的摩崖诗刻,完好如初。...







桃源洞位于马鞍山山南昙华亭下,路西石墙上有一小门,高1.4米,阔0.8米,门楣上镶嵌“桃源洞”三字,款识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洞完全用太湖石叠制,洞口小仅容一人,向南通明,内为石室,可栖居。


桃源洞记

杨子器

昆山在华亭,晋陆机与弟云生其下,人比之“玉出昆冈”故名。今昆山,古之娄县,有山名马鞍,非昆山也。马鞍山秀出平地,峰峦岩岫,吐云抹烟,殆天作神造。唐张承吉、孟东野题诗上方。宋元来,楼阁亭馆,随风雨幻化,惟名载简册尔。一日,蹑蹬而登,举武稍西,山坳平处,即翠微阁故址。下瞰石洞,洞以太湖石积垒而成,向南立石,若窗棂通明。内为石室,圆若瓮牖,幽邃可栖禅衲,自上历石级而下,迂曲历洞腹,从西出,延袤数十丈,俗相传称桃源洞。石奇诡,为有力者所取去,洞因不支,颓塌芜废。县人戴恂于正统壬戌,即故址建小殿,奉玄武神。其子经以阴阳训术,致仕家居,命之修治,以绍前迹。绕洞种桃李,春时花开,纷红缀白、掩映苍岩翠壁间。予政暇入山,搜奇选胜,题诗刻石上,因旧称“桃源”名洞天,盖拟诸名山洞天云。经请予为记留洞中,予以忧去昆山,不果为。今移六霜,马鞍山色常若接眼界。兹来常熟,去昆山伊迩,追记其事,命经刻之。

弘治十一年冬十一月





桃源洞的始建者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宋代,昆山县开国男郑准。一说是元泰定年间,邑人陈志学。另清代的昆山史学家潘道根,认为是南宋诗人刘过所创。综合旧志,记载陈志学始建较为确切。


元泰定年间(1324—1328),邑人陈志学用太湖石叠洞,取名为“桃源洞”。明正统七年(1442年),邑人戴经重修。弘治二年(1489年),慈溪人杨子器来到昆山当县令,杨子器与担任过象山、秀水二县教谕的昆山人王成宪和王臣一起来此游览,三人乘兴联句一首七言诗:“山路逶迤石洞幽(王臣),一时冠葢此遨遊(杨子器),翠禽亦解吾儕意(王成憲),啼破孤雲未肯休(王臣)“,后刻于洞内太湖石上。


桃源洞

明 张銮

谁点苍崖胜,桃源小洞天。

拂枝浮夕露,卧石起春烟。

壁霭珠花度,萝寒玉乳涓。

攀缘幽窦黑,疑别有山川。

桃源洞

明  俞允文

梁公南望陇云偏,恋阙还开小有天。

初种碧桃千树满,刘侯无意琐闱眠。





山路逶迤石洞幽(王臣)

一时冠葢此遨遊(杨子器)

翠禽亦解吾儕意(王成憲)

啼破孤雲未肯休(王臣)

宏治已酉夏孟

桃源洞联句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九月,信士张于蕃捐资重建昙花亭露台法基,负责募资的住持僧定修还将一块青石嵌入亭子下方的南墙上,记录了这件事,碑子如今还完好地保存着。还有两位信女各捐了一两银子,也都在墙上的青石上刻字纪念,抬头处都有“城隍”或“城隍作证”的字样。








    关注 悠哉游哉之走遍苏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