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的日常

 

两个人的快乐重叠,叫做交情。两个人的仇恨相似,叫做成长。...



昨晚第一次在澎湃上看到 “空巢青年” 这个词,乍看以为是在开黄腔,还想说主流媒体怎么这样,然后再往下翻评论,好像很多人都急于撇清自己的巢很不空,或者空是是一件很有逼格的事情——我想说,在我清心寡欲数十日之后,最大的感受除了饿真的很难受但一切都会过去之外,那就是凡事不过也就是凡事,只不过看你从哪个面来看而已,不同阶段不同定性——所以我觉得,空巢既不需要夸夸为褒义,也不需要鄙夷如贬义,不过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恰好,昨晚与亚太地区重点高校的研究生,讨论了一下需求偏好相似论在人际交往关系中的事例,我觉得与我今日阐述的空巢日记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装逼来讨论一下。

需求偏好相似论的出现是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大意是说,这个国家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物质文化需求在告诉发展,所以很多东西应运而生,那么就会有很多人来生产商品来满足这个需求,那么除了满足国内需求之外,又因为世界是一个圆,所以就存在着贸易,只要国外的那个国也有同样的需求,那两国之前就可能产生了贸易往来,这就是所谓的需求偏好相似。人与人之间亦如此。

一个出门就是劳斯莱斯,逛街只去恒隆或者国金的人,一碗阿文豆浆对于他来说,叫做生活上的小惊喜,而对于一个还在为房租而奔波的人,这个叫饱腹,这个是躯体继续运行下去的动力,此处虽然两人需求相似,但一个是可有可无,一个是非你不可,两个人可能会拼桌,但注定不会同路。

所以有同样需求的人,会越来越多的接触,因为会不断产生贸易,人的需求是不会断绝的,所以人在,买卖就在。那么为什么还会空巢呢?此处的巢,可以具象的理解为是自己的一个保护区和缓冲区,我巢中有最核心的部分,那里是贸易往来区,那里高度发达,那里车水马龙,但周围是一片死水,静谧,虽说心远地自偏,但我已经强大到为了得到纯粹而不受打扰的快乐,不惜买下一大片地,不为炫富,只为让我的富变得纯粹,那空巢也就变成了一种很高的生活品质。

所以如果单纯的把空巢理解为,住得很偏远,工作之余无社交,是片面的,因为这个不叫空巢,这个叫失败。好像这个词有点狠,就是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生活状态。我只能说在我的理解里,在异地发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种空巢虽然能攒下不少的钱,但我觉得失去的太多,还不如去搞个经济诈骗,至少风光过,再去里面蹲着。否则你一辈子无人问津,能攒下的钱规模也可想而知吧。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我更愿意把空巢理解为是一种为了更多快乐的牺牲。人活着本来就是互相都是彼此人生中的路人,因为主角只有你一个人。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需求不同,你陪我走过这段路,你就是我亲爱的路人,需求在改变,贸易种类也在改变,但贸易本身不会断,人也不过是从一个巢,慢慢走到另一个巢。把什么事情都看太开,什么羁绊都没有了,那有些冷血,什么事情都看太重,又失去了轻重缓急,那会对不起那些了不起的路人们。所以,偶尔吃个醋,代表你还有些少年情怀,然后再自嘲一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嬉笑怒骂,你们的快乐重叠了叫做交情,你们的仇恨相似了叫做成长。一句话,多大点事儿,日子都得往前走。

洗完的衣服都需要晾干,空不过是为了容纳百川,来年更浪。人这一辈子嘛,不都是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的,还有什么是看不开的呢?(我真的没有在开黄腔)


    关注 heissk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