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第一届鼓浪屿诗歌节(2006年)日记

 

文/黄静芬2006年,第一届鼓浪屿诗歌节。温柔留在心田,时时唤起深浓的诗情诗意。...



按:感谢博客。10年前,我非常勤奋地写博客日记。如此,记录下了我眼里鼓浪屿诗歌节的一段历史,也留下了一些珍贵“物证”,比如,蔡其矫老师《花树下》手稿。或许,这首诗,是蔡其矫老师写的关于鼓浪屿的最后一首诗了。可惜那时,手机拍照不流行。可惜10年里,我的电脑坏了一台又一台,照片基本无存。



(此张图片取自网络。)

诗歌的力量

(2006年5月31日星期三 端午 阴雨)

早餐吃一个粽子。走20分钟到轮渡。坐渡轮到鼓浪屿,走至音乐厅。

上午,2006鼓浪屿诗歌节开幕式,“钢琴诗人”肖邦作品专场音乐会,《厦门百年新诗选》首发式,三项活动紧密联系。偷闲时,与熟面孔打招呼,与陌生手相握。

中午,又吃一个粽子。

下午,游鼓浪屿。从鼓浪别墅出发,微雨中一路缓行。鼓浪石,琴园,观看《天风海涛鼓浪屿》,坐索道,登日光岩百米高台,郑成功纪念馆,最后至菽庄花园。

晚上,到音乐厅欣赏“百年厦门新诗朗诵会”。

端午这天,微雨微凉,是诗歌的一天,是纯净的一天,是诗意的一天。

有外地游客问工作人员,能不能参加诗歌节活动。许多人无票等着进朗诵会场。餐桌上,服务员拿印制精美的诗歌节活动安排册找诗人签名。很老老人、很小孩子围着老诗人蔡其矫握手签名合影。有人说,下雨天,都是湿人(诗人),没有干人。

这些细节,让我,猛然体会到诗歌的力量,让我,仍然体会到诗歌的力量。

与89岁的蔡其矫聊。23年前认识他,有许多记忆。他说,诗是呼吸,人不可缺失。这位中国诗坛常青树,68岁时,独自一人进西藏,居然从拉萨搭货车历经5天5夜,抵达珠峰脚下。他曾对我说:最最遗憾是没到阿里,他因此羡慕我。

三年前,与86岁的蔡老师在鹭海宾馆舞一曲快三,为此,他写《鹭海》一诗说是为我写。今日,冒细雨浴海风,他登上日光岩最高处。望着蔡老师的白发,怎能不被他的激情所感染呢。



(与蔡其矫老师在日光岩上合影,这是我自1983年与他相识后,最后一张合影了。)

静静地看洛夫。我仰慕他他不知我是谁的情况下,我历来不凑过去套近乎。谁知,晚上一桌吃饭。洛夫夫人陈琼芳见到炒面中有海蛎,居然喜出望外。她说,爱吃海蛎,因为先生不吃,家里从来不买。我便拿起公筷,将面中海蛎一一挑出放进她碗里。大概,洛夫见我举止,便索要我的名片,客套地问我去过台湾吗,我说去过金门。这下,引出话题。洛夫说,与夫人在金门认识,结婚40年那年重回金门,写了《再回金门》。皇阳在我边上小声说,洛夫与夫人面容很像。是呀,幸福婚姻的一个表现就是夫妻越长越像。因为,相同作息,相同饮食习惯,对容貌有潜移默化影响。

认不得吕德安了。悄悄问清后,走过去递名片给他。当年,大学《南方》诗社与他的《黑色星期五》诗社有诸多联系。 一晃,好像20年不见。他居然说:以前你没有酒窝。我大笑说,本人酒窝保证原创。呵呵。

同样认不得的还有菲律宾的云鹤,几年前在厦门还一起唱过歌呢,他还将他的诗用短信发给过我呢。

去年才见过《诗刊》的林莽并采访过他,写过专访。再见他,感觉像分别不久。对《诗刊》,一直怀有特殊感情。1985年5月在其发表处女作,同年10月居然又发一组,然后一首被收入《1985年全国诗选》。在当年,《诗刊》作为唯一国家级刊物,地位高山仰止,由此带给的光环,以及牢记不忘的稿费——10月发的组诗收到90元汇款,收入诗选的一首诗又得到30元,我大学毕业见习期工资才40多元呀——真叫熠熠生辉。

与刘伟雄、谢宜兴说,沿安静海边漫步,在清晨或黄昏,最是诗意。有时候,浓雾漫上来,人仿佛行走云中,腰以上是清朗,腰以下是朦胧,那种感觉,只有在鼓浪屿才能感受到。所以,别急着明天就离开呀。鼓浪屿的绿树红瓦,温柔留在心田,会唤起深浓的诗情诗意。

博客评论:

皇阳(2006-6-1 09:07):

呵,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这是诗意的一天,难忘的一天。

止止壶天(2006-6-2 16:41):

诗人真是可爱,89岁的蔡其矫在台上是多么生动啊。只有诗人的激情才能像波涛一样连绵不绝吧?向诗人脱帽致敬。

诗歌的激情

(2006年6月1日星期四 暴雨 19—23度)



(诗歌节上的六大帅哥。 左起:张洪波、张德强、林莽、陈仲义、谢宜兴、刘伟雄。照片取自网络。)

各撑一把小小遮阳伞,与泓莹从鼓浪屿码头走向鼓浪别墅。雨不断下,没有片刻消停。伞面哔哔啪啪,鞋湿,裤管湿,肩膀也湿。

缓步半小时。欲急行,鞋的皮革膨胀,走不利索。我最心爱的这双高跟皮凉鞋呀,到哪再去买到又高跟又好走又美观的另一双鞋呢?邂逅一双好鞋,像邂逅一个好人,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

雾漫上来,水汽氤氲。此刻,雨中鼓浪屿像蒙面纱美丽女子:日光岩呈朦胧之态,小道安谧,花香盈盈,树青翠,海奔涌,孔雀的叫声从空茫处传来……

晚上,原定的诗歌座谈会演变成诗人即兴创作活动。曲有源写《练句鼓浪屿》12首交卷,当晚即兴又写2首。于坚低头,于会上完成《鼓浪屿便条》9章。老巢写“花朵在这里恢复水性/一朵一瓣的波浪撞击琴键/石头的质地/在这里被朗诵”。杨克写“波浪是白键/小道是黑键/我的足音不敢惊扰/海风触摸的树叶”。张洪波写“你有一个巨大的胸腔/即使沉默/也凝聚着坚硬的波浪”……

一叠诗稿陆续交到我手上。忙着翻,看谁没留地址谁没写简介,赶紧让补上。不然,明日分别,上哪找诗人行踪?读着读着,真有许多好诗呀。诗人的即兴思维,宛若灿烂星辰,犹如明月光辉。

突然醒悟:这可都是诗人们的手稿呀!作为“鼓浪屿诗歌节专号”责任编辑,嘿嘿,编好稿打好字,这叠诗稿,岂不是归我个人所有?念头才转,泓莹立马探头道,复印一份给我,要留做纪念呀!

怕雾太大,怕太晚,怕回不了厦门这头,晚9点多,会议匆匆结束。真意犹未尽。

坐电瓶车去码头,路上,吕德安电话追来说:切记,我那诗改一个字。

在行驶的渡轮上,采访诗人三日的同事小李对我说,我也快要成为诗人了。

博客评论:

厦门老茂(2006-6-1 23:47):

你收获了一箩筐,喜悦得像个采贝的小姑娘!

黑枣(2006-6-2 08:47):

采访诗人三日的同事小李对我说,我也快要成为诗人了。

但愿从此以后厦门真的成为一座“诗歌厦门”!

止止壶天(2006-6-2 16:47):

把有"又一架钢琴死了/大海依然躺在那儿"这等妙句的那首手稿送给我吧,我送你一双又高跟又好走又美观的鞋好不好?

我(2006-6-3 12:17):

我可没有于坚手稿,他没当场交稿,稿件是由鼓浪屿管委会通过电子传给我的。呵呵,遗憾,换不成高跟鞋呀。

诗歌的工作

(2006年6月3日星期六)



(蔡其矫老师《花树下》手稿,那个“琴”字是我改的。)

昨日,照例早起,翻看诗人们的手稿,思索该以什么样面目展示“2006鼓浪屿诗歌节专号”。9点到办公室,紧张忙。一时,手机差点被打爆,短信、电话不停。没当面交稿的诗人们说,发你邮箱啦,贴你博客啦,在自己博客里啦……

到18楼上网取稿,到17楼自己桌前编稿,得空找摄影记者要鼓浪屿照片,找领导申请紧急要一个打字员,回短信回电话要作者简介联系地址……

中午,先管《城市副刊》版面。下周一见报,照惯例,周五夜得做好传印刷厂。便开版,将编好稿件调出一一堆上,等待版式下午上班做。

然后,编诗。先分行,每行前空2格,不然,稿件以文本形式进入内部网,将黏成一块,文字将像连绵不绝长丝带。30多首诗歌,有多少行?单单空格,得敲多少下键盘?

然后,一首首诗堆上电脑版面。一看,坏了,行是分清楚,空行却不体现。只好找出原件一首首校对。

版式头疼,没做过这样的诗歌版面呀。首先,必须先将每行诗顶格。他十指飞快翻动像蝴蝶。

于坚和靳晓静的诗没收到呀。打陈仲义老师电话,没接。泓莹电话来,忙乱得没空说话,只瞩她帮找陈仲义老师,不然找陈仲义老婆舒婷。下午5点半,两个大诗人的诗终于通过电子邮件传来,赶紧取下,传内部网,编好,提交,盖章……

《城市副刊》版面做好,自己校一遍,给领导一份,给校对一份。

诗歌专号版面也做出来。不满意,改吧。终于有些像样,但似乎可以更好。再改吧……

终于,呼一口气。电话却响,三明卓子说稿件在什么网上,我根本没空,只好说有空拜读,版面已好,还有8首编好上不了呢。短信声音也响,是刘伟雄说“最后一句改成‘多少记忆就这样沉醉着我的经历’可以吗?”

来得及,当然可以。吕德安不是也电话追着要将“叫声”改成“喊叫”吗?我不是也征求蔡其矫老师意见,将他的《花树下》改一字,他竖起拇指连声说好吗?认真的诗人,字字较真的诗人,这样“炼字”,让人欣赏。

夜12点,走在回家路上。多么孤独我的影,多么疲累我的身。

博客评论:

花花小谢(2006-6-3 20:28):

这工作需要激情。不然这么累人是干不了的。

皇阳(2006-6-4 00:29):

编的很好。真是辛苦了,深表感谢!哈,建议授予“2006年鼓浪屿诗歌节”功勋奖章。

资料:

2006年鼓浪屿诗歌节“八大特色”

一、与会嘉宾

境外(18名)

台湾:洛夫、陈琼芳

菲律宾:云鹤、楚复生、明澈、 吴天霁

马来西亚:吴岸、杰伦、秋山

泰国:岭南人、曾心

新加坡:郭永秀、史英

文莱:海亭

印度尼西亚:顾长福、沙萍

澳大利亚:庄伟杰

美国:吕德安

省外(12名):林莽、曲有源、于坚、王明韵、郁葱、沈奇、杨克、靳晓静、蓝蓝、老巢、张德强、安琪

本省(16名):蔡其矫、刘登翰、孙绍振、汤养宗、毛翰、王珂、谢宜兴、伊路(女)、刘伟雄、林忠成、刘志峰、康城、老皮、马兆印、卓子、林秀美、叶恩忠

厦门地区(20名):白珀、冰儿、陈功、老茂、陈志铭、风中百合、高波、黄橙、黄静芬、华晓春、皇阳、江浩、李可可、南方、夏敏、颜非、祝俊、陈彦舟、岸子

二、时间:端午节5.30—6.1

三、地点:鼓浪屿(鼓浪屿别墅、鼓浪屿音乐厅)

四、主题:诗与音乐

五、主办单位:鼓浪屿-万石山管委会、厦门市文联、厦门日报社

为区别其他众多的诗歌节,2006鼓浪屿诗歌节注意自己的特色:

1.邀请人数60名,共10个国家与地区的诗人,以东南亚为主,阵容壮观,较强的东南亚特色。

2.举办《厦门百年新诗选》首发式(1920—2006)。该书收入200多名作者400多页码。

3.推出《厦门青年诗人诗选》,57名作者,337页码。

4.始终贯穿“诗与音乐”主题,吻合鼓浪屿“琴岛”身份。开幕式为“钢琴诗人肖邦专场演出”,另一场是目前诗歌界很少问津的诗与音乐研讨。

5.恢复早在1914年就诞生,存活30多年的菽庄诗社。尝试新、旧诗体并行活动的路线。

6.举行“厦门百年新诗朗诵会”,克服一般朗诵会平面块状,整台朗诵会拥有鲜明的历史纵深感。

7.在鼓浪屿轮渡广场举行2场厦门青年诗人街头朗诵会,与游客互动。

8.尝试鼓浪屿“驻岛诗人”。

黄静芬,媒体人,现居厦门。

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入选苏教版中学课外阅读教材,成为多家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多次获得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厦门市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多种文学奖以及各级各类报纸副刊作品奖。

著有诗集《午夜的昙》《穿越我身体的花香》,散文集《青山看不厌》、情感随笔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拥抱你》,非虚构纪实文学《新男女关系》。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轻松关注“静芬茶馆”。


    关注 静芬茶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