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走在第二届(2007年)鼓浪屿诗歌节边上

 

文/黄静芬这是,多么好的过往。这是,多么好的诗歌生活。这是,多么好的诗歌光芒——照亮我们的人生,犹如火焰。...





第一届鼓浪屿诗歌节,我不像参会嘉宾,我像“工作人员”,忙得如陀螺,无暇与熟悉的诗人交谈,无暇与不熟悉的诗人相识,以至如今老巢和几位诗人仍耿耿于怀地说:你仰着头,不理我们。甚憾。

因而,我对第二届鼓浪屿诗歌节充满期待——诗歌节前,陈仲义老师和谢春池老师一致要求我写诗歌节综述,我太为难。报社一年一度读者节于10月20日举办,部门照顾我要参加诗歌节,分身乏术,“取消”了我的读者节工作任务。然而,我名列“读者最想见的编辑记者”名单中,不得不满面笑脸接待读者,无法全程参加诗歌节活动。所以,我支支吾吾地对陈仲义老师解释。最后,这个光荣艰巨任务落到泓莹头上。而去年我精心编辑的诗歌节作品专版广受好评,被放大无数倍,成为这届诗歌节海报之一。谢春池老师笑说:从来没有哪个报纸版面事隔一年,被如此注目。

如此,我袖着手,三天游荡在鼓浪屿,安静地看着诗人们的激情,在安静的鼓浪屿,泛滥成波。

2007年10月19日:

黄昏时,与谢春池、泓莹一起过渡。在轮渡码头大榕树下签到。见到晓音、向卫国、楚楚一家三口——知道晓音要来,我想像过见面的惊喜,却想像不出清晰细节。隔近20年时间,在经历深刻的纸上交往后,我们终于可以面对面淡淡而幸福地谈上一餐,真令人高兴。这是我这届诗歌节的最大收获(下附《诗歌光芒中,与晓音初见》一文)。

开幕酒会上,与黄礼孩、莱耳、泓莹等坐一起,随意聊。



(我与黄礼孩。)

宴席后,没去听音乐会,与黄橙、夏敏、老茂、春雷、忆泠,走小巷,到“花时间”咖啡馆消磨。坐走廊上的摇椅上,喝一杯咖啡,看月亮慢慢升起,秋风微寒,周遭安谧,心里安宁。

2007年10月20日:

8:30准时出现在读者节现场。人山人海。与熟悉读者打招呼,与想见我的不熟悉读者握手。在一张当天报纸上签名,留电话号码给“粉丝”。与读者聊版面、文章和人生。聊到嗓门微哑。



(厦门日报一年一度的读者节,是这座城市一年一度的狂欢节。)





(每年我都在这里,与读者开心地见面。)

下午,与苏西一起去鼓浪屿。买了一堆水果到“花时间”,边吃边聊。又去走小巷。苏西带着我,看她多年前住过的屋子。她的房东在打麻将,她没打招呼,默默退出。她说,想再上鼓浪屿住一段。近来,我也生出避世念头。真想安静着一颗心,在这安静小岛,住一周,听海浪,写文字。

去了海边,坐许久,看海面泛金,夕阳沉落。

走回时,买了油条,边走边吃。买了炸糕,边走边吃。

晚餐与诗人们聚。拿出晓音近20年前写给我的信给她看。她一封封读。这些信,唤起她淡忘的记忆。(第二天,她告诉我,差点落泪。)

餐后,又去“花时间”。与苏西、中亚聊私房话。

坐晚10点渡轮归。

2007年10月21日:

早早赶去,码头人流如织。第一次见识游人如蜂,争着涌到鼓浪屿。挤呀挤,挤上渡轮。

到会场时,会议已开始。“女性诗写经验交流——一首诗的诞生”,这个主题,让女诗人们和男评论家们争着发言,大致分两种观点:一曰强调女性意识,一曰写诗是女人的活儿,男人站一边去。

我不激动。我的观点是:哪个女人写诗时,念念不忘自己的女性意识?写作分男女之别,向来是无稽之谈。如果,女性意识与男性意识真有个明显界定,那么,不论男性女性,只要是人,其意识里,一定有男性意识和女性意识两种混合,如同人身上有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一样。一样米养百样人,同为女人,有人意识偏“女”些,有人意识偏“男”些,这都正常。写作一向是个人的事,写什么也一向是个人的事。至于写出的东东,偏于“女性意识”还是“男性意识”,实在没有谈论必要。况且,女人思考和男人关注,真的水火不容吗?现今时代,性别特点越来越弱化,硬要分出个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分得清吗?

话在心里,不说。如今,人愈老,愈不爱惹人注目。能不说,尽量不说。

午餐后,去晓音房里,与她聊。下午2:30,送她一家三口和广东诸诗人离鼓浪屿。



(参加这届诗歌节的三对诗人伉俪:刘亚丽与李震、晓音与向卫国、马莉与朱子庆,可爱的女孩是晓音女儿。)

下午,与伊路同行,去钢琴博物馆。伊路实在是个可爱女人,有着永远淡定的仪态和举止。我们一致说:生活第一,为了所谓诗歌、文学、进入文学史,将自己的生活折腾得面目全非,是太可怕的事。

出钢琴博物馆,我对伊路挥挥手。我独自一人出了菽庄花园,走过中华路,到安海路,踱进番婆楼,在“花时间”的安详里,与中亚相对,泡一壶茶。



(坐在“花时间”的摇椅上慢慢摇。)

黄昏时,导游却领了诗人们来到“花时间”,说有诗人慕名。大家一个劲拍照,声音嘈杂,有人要与中亚合影。我知道中亚向来不喜这样吵闹,却无奈地尊重诗人(要是客人,她也许下逐客令了)。她堆出浅浅笑意。我无奈地看着中亚。

诗歌节最后的晚餐,是自助餐、诗朗诵、卡拉OK、舞会的大杂烩。我与伊路坐一起,边吃边聊。扭头对坐邻桌的张晓风说:太喜欢你的散文,想拿一本书让你签名,又觉太矫情,便罢了。她轻轻一笑。

晚9:30,和泓莹一起退场,留狂欢在身后,一阵一阵喧哗。

2007年10月24日:

诗歌节结束后,在厦门网海峡博客上,相续出现《厦门的诗歌不会死》、《不伦不类的鼓浪屿诗歌节》、《新诗,你醒醒》、《西门外,关于诗歌的激烈碰撞》、《诗人们,低下你高贵的头颅》等博文。这些博文,其博主是对诗歌关注与兴趣,然而未参加诗歌节的人。我认真读了——当今诗歌,当今诗坛,乱象纷纷,已呈迷惑之势。

最后,想说我没在诗歌节上说的观点:

写作是纯个体的事,没必要过分强调写作者是男是女,强调作品中,男性意识占多少,女性意识占多少。

只要世界还存有诗意,只要人的心中还存有感动,诗歌就不会死,厦门的诗歌也绝对不会死。

好诗是有标准的。标准之一:触及心灵深处。好诗如水,是能够直接抵达心灵深处。

作家以作品说话,诗人以诗歌说话。拿不出好东东,而大声嚷嚷自己是名人,是无用和无力的。

有节比没节好。为诗歌设节,是一大盛事,值得赞颂。

附:

在诗歌光芒中,与晓音初见



(我与晓音)

突然,开始热切期待见到一个人。这种心情,真的奇妙。如同期待见到多年前暗恋的那个人,有想像和揣测的些微激动。

第二届鼓浪屿诗歌节在秋风送爽的重阳节拉开序幕。10月19日黄昏,我在鼓浪屿轮渡码头签到时,一伙拖着行李箱的人也围上来了。我扭头看见福建诗人哈雷,赶紧打招呼。他说从广州飞来,同机还有几位来参加诗歌节的广东诗人。他话音未落,我就忘了该与他寒喧几句,立马转头看那伙广东诗人,小声问他:哪位是晓音?

我看见的晓音,高个,戴白框眼镜,她的面容,我有一点点熟悉记忆。我故作镇静走到晓音面前,微微仰头看她。第一句话,我说:我们应该拥抱一下。她明显怔一下,立刻反应过来:你是黄静芬?是呀是呀,我们终于见面了。我连声说。

我们拥抱了。

然后,退一步,我看她,她看我。情不自禁,我们笑起来。

多么好。

隔近20年时光,年轻的我们,与中年的我们,在海边,在美丽的鼓浪屿,在鼓浪屿轮渡码头大榕树浓密树阴下,终于重叠——我相信,这一刻,盘旋在我们脑中的各自记忆,一定都是,有相同温暖的深刻与美好!

当晚,深夜回家后,我找出留存下来的一包旧信。旧信中,微微脆黄信纸上,晓音漂亮的字迹跳跃起来,仿佛我和她年轻时的激情跳跃起来。

1988年底,晓音开始创办《女子诗报》。1989年初,晓音写信给我,向我约稿。她写给我的第一封信,消失在时间中,我不记得她写了什么。然后,我寄了几首诗给她。1989年6月18日,她回信说:“说实话,我是久知你的大名,但一直找不到你的地址,后是戴砚田老师所寄地址后才找到了你。你原来的诗和你所寄我处的诗我较为推崇,我诚挚地期望着我们能够合作,并把我们这张占共和国一半人口的报纸办好并生存下去。”这封信,以及此后4封信,被我保留下来,成为我与她交往的一些见证,也成为《女子诗报》最初办刊的一些见证。

自此,我们开始诗歌上的合作与纸上交往。

隔遥远距离,晓音在四川西昌,我在福建永安。没有如今便利的电话与网络,人与人之间,异地联系依靠通信。于是,你来我往,一封一封信,探讨诗歌与人生。

重读旧信,重读我和晓音的一部分历史,字字句句,唤起我以为已经忘却的经历。其他的信,湮灭在哪里?时间是可怕的魔,惟文字永恒,能够重现真实的当初。

1989年6月18日,晓音说:“上个月收美国《一行》、台湾《创世纪》的信,希望《女子诗报》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成员和创作艺术自释,他们准备在海外宣传我们,为此,我认为四川女诗人不能代表中国女人,所以我就更希望你和诸位外省诗人的支持了……第三期准备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几位国内先锋女诗人,联合搞一个专版,我打算你是其中一员,但不知你意下如何?”

1989年8月31日,晓音说:“我于7月11日生病住院,8月1日出院休息,因休息的日子倍感无聊,所以去了趟西北,沿途见了朋友们……在江油县参加了‘1989·星星·新诗会’……顺寄一张去西北途中的照片给你,做个纪念吧……《女子诗报》签于各种外在原因,可能要拖延一些时候再出。”

1989年11月11日,晓音说:“《作家生活报》登了《女报》的文章,今寄与你,希望你能高兴……美国《一行》诗刊1989年8月号介绍了中国《女子诗报》,可能的话,你可找来看看。《华夏诗报》10月份也登了《女报》的文章。”

1989年12月19日,晓音说:“看了你的照片,我羡慕极了,健康的身体对我来说是太重要了,但是上帝却不让我好活……不管怎样,总算过来了,病我想会慢慢好的,我还想活得好些,让我和你能相聚在一起……我也常常在想:哪年、哪月、哪日,能与你面对面坐着淡淡而幸福地谈上一餐。”

人生辗转,多年过去。始终,我们没有见面机会。诺大世界,有缘相识,无缘相见,是常有的事。然后,我们断了音讯。然后,几年前,因一个诗歌界朋友,我们重新有了彼此消息。我给晓音发一封邮件,彼此都惊喜,却没法设想,在哪时哪地哪种情景中,能够遇见。

如今,我与晓音,面对面坐着,淡淡而幸福地谈着。我记起了晓音年轻时的模样:一袭牛仔装,站着西北大漠中,神情充满青春的自信与洒脱——这张照片,晓音寄给我,应该还在我保留下来的无数照片中。晓音则记起了我寄给她的照片,是依在一棵大树的树杆上,笑出两个深深酒窝——晓音说,对你的酒窝,熟悉呢。

我对晓音的先生,著名评论家向卫国开玩笑说:可惜我不是男人,不然,我认识晓音在先,也许捷足先登,你也许追不到晓音了——晓音与向卫国的爱情,在诗歌界家喻户晓:向卫国偶然间读到《女子诗报》,提笔给主编写信,信件往来,滋生并成熟了他们的爱情。

匆匆聚,匆匆散。晓音与广东诗人们提前半天离会踏上返程。送别晓音时,我们再一次拥抱,轻松说再见——这时,我心里是相信,不需要隔近20年光阴,只需要不久,我们就有第二次见面的机会。

21日晚,诗歌节在自助餐、诗朗诵、卡拉OK的热闹中圆满结束。我回转家,翻阅晓音的诗集《祈祷书》,读她的诗句,读她的自序《诗歌是我生命中绚丽的花朵》。她写到:白纸被我写满,那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蔓延过我的全身,它犹如一朵花徐徐盛开在我痛感暗淡的生命旅程中——那时的我,也如晓音一样,诗歌的纯净与激情,是我生命里的繁盛花朵。

这是,多么好的过往。这是,多么好的年轻时代。这是,多么好的诗歌生活。这是,多么好的诗歌光芒——照亮我们的人生,犹如火焰。

博客评论:

荆溪(2007-10-22 11:30)

昨日上午交流会上,晓音提到了你们之间的往事,令人暗自唏嘘 。生活、生命、诗歌,都是美好的。因为,有热爱着这一切的美好的人们。问好静芬姐姐!

晓音之音(2007-10-22 17:38)

在家中看此文,流泪了。那天在会上因为在发言,忍住没流下来。这些年很习惯把眼泪朝肚子里流……人与人之间是有感应的,早上什么都没有做,也备忘录式的快快记下了应该记住的人与事。

南宋写吧(2007-10-22 19:40)

我见到晓音了,印象颇佳,她讲一首诗的诞生也颇感人。哎呀,那个贫穷而快乐的年代啊。

秧子的麦田(2007-10-23 15:33)

太美了,这样的友情以及与诗歌有关的过往。那是个内心有诗歌光芒的年代。

晓音:

见到了女子诗报最老的成员之一黄静芬,这太让我意外了!尽管在去鼓浪屿前,我就看到她的名字,但还是没有太大的感觉,时间把很多东西冲淡了……但是,当我们在鼓浪屿诗歌节报到处,相对的第一眼,却让我内心有些震憾,我与她有如多少年未见的姐妹相逢,那时我发现,没有任何语言能够把当时的心情准确的描述出来,尤其是她拿出1989年至1990年我写给她的几封信时,在发黄的信纸上我看见多少年前我写下的那些文字,内心的感动更是无以言表……

资料:

2007年第二届鼓浪屿诗歌节于重阳开幕

主办单位:鼓浪屿风景区管委会等

时间:2007.10.19——2007.10.21

主题:诗与女性

活动安排:

10.19 报到  晚上:欢迎酒会

10.20上午8:30开幕式: 音乐会

10:00-12:00“女性诗写经验交流”

10.20下午 游览鼓浪屿

10.20晚上《古今中外女性经典诗歌作品朗诵会》(海峡卫视直播)

10.21上午 “福建诗歌版图座谈”

10.21下午游览厦门

10.21晚上 菽庄之夜 ——鼓浪屿即兴诗写交流

10.22离会

附:诗歌节邀请名单(80名)

诗人伉俪(9对18人)

1.晓音 向卫国  2.刘亚丽 李震  3.马莉朱子庆    4.黄芳刘春  5.杜涯张杰

6.阳子道辉    7.宇向  孙磊   8.王小妮徐敬亚  9.路羽 付天虹

境外女诗人:3人

1.尹玲  2.张晓风   3.欧茵西

省外女诗人:9人

1.海男 2.荣荣 3.莱耳 4.胡的清 5.吕约 6.李小洛 7.郑小琼 8.翟永明 9.周瓒

省外男诗人:3人

1.王明韵 2.黄礼孩 3.衣水

福建女诗人:9人

1.安琪 2.伊路 3.叶玉琳 4.荆溪 5.巫小茶 6.然墨 7.巫昂 8.张惠妹 9.张鞍红

福建男诗人:8名

1.汤养宗 2.罗唐生 3.蒋庆丰 4.刘志锋 5.康城 6.老皮 7.曾宏 8.邱景华

厦门市女诗人:8人

1.黄静芬 2.南方 3.子梵梅 4.冰儿 5.周丽 6.祝俊 7.银兰 8.张漫青

厦门市男诗人:22名

萧春雷、黄橙、庄伟杰、江浩、岸子、颜非、陈功、叶来、陈彦舟、皇阳、老茂、华晓春、舒城、李可可、白水、白珀、成金、夏敏、洪思发、宋永贤、蔡学伟、雷霆

黄静芬,媒体人,现居厦门。

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入选苏教版中学课外阅读教材,成为多家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多次获得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厦门市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多种文学奖以及各级各类报纸副刊作品奖。

著有诗集《午夜的昙》《穿越我身体的花香》,散文集《青山看不厌》、情感随笔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拥抱你》,非虚构纪实文学《新男女关系》。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轻松关注“静芬茶馆”。


    关注 静芬茶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