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悬念”是语文教学的"润滑剂"

 

悬念,即读者、听众、观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有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这...



悬念,即读者、听众、观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有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这是悬念的定义,“悬念”一词也是心理学名词,释义大体与文学意义相同,这也是小学语文记叙文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的一种不错的手段。



小学生心里状态整体来说处于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并且兴趣才是决定小学生注意力的标准,通俗来说,小学生喜欢的会聚精会神的认知,不喜欢的充耳不闻、三心二意,所以这也就是现代课堂改变“满堂灌”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小学生处于想象思维旺盛的阶段,这种想象思维主要指的是具象思维,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根据一幅画,一件具体的事物展开想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点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小学生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掌握却不那么高调,所以这也就恰恰反映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写景文章的掌握程度一般会比记叙文或者其它一些记事文更好一些,写景文章的感受及想象是直观的,孩子们通过老师的描述可以在脑海中自行创设情境,感受写景文章所要带来的精神主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优美等等)。



记叙文则不然,因为有人物或者动物参与的文章类型难免显的不可控,相比写景文章,能直观感受的只有文章场景及环境的设置这个出发点和写景文章是一样的,除此之外还有人物,动物的形象描写,当然,这些也是直观的,学生们可以拿到文章立即在脑海中想象出文本所构造的环境和人物特点,但是两种类型的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记叙文中一个典型的要素—情节。

记叙文中情节的设置是线性的,情节的构成并不直观,故事构成情节,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篇文章中故事的叙述是从文头至文尾的,如何才能让小学生们在一节课中保持注意力集中、认真且有收效的把文章前后内容及人物特点和环境三者结合构成一个灵动的场面,这就需要教师教学应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说到“悬念”,就是所谓的“打哑谜”,小学生恰恰又爱“猜谜”,讲好课无非就是要对症下药,最终结果才能“药到病除”,让学生接受一种东西不难,但是让学生彻底而又心甘情愿的接受却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夫。

(待续......)

2016.10.20夜于秦小


    关注 左爰莫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