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先发现最古老的昆虫化石竟是蟑螂

 

若给你一次回到洪荒时代的机会,与远古的昆虫“老乡”来一场“对话”,猜猜你会遇到谁?...





若给你一次回到洪荒时代的机会,与远古的昆虫“老乡”来一场“对话”,猜猜你会遇到谁?

1件你可能不大相信的事:“小强”也“穿越”?

“有一种昆虫,断食可活1个月,断食、断水可活3周。”被网友奉为“神话”的它,生活中无处不在,却人见人“拍”,这顽强的生命力,为它赢得了“打不死的小强”的称号。

自从周星驰在影片中将蟑螂称作“小强”之后,蟑螂就此成名,“小强”也成了蟑螂的代名词。

其实,“小强”和河南的缘分可不是一般的深。乍一看到“短翅艾斯蜚蠊”和“寡径宗系蜚蠊”这两个“火星名”谁都会一头雾水,但若要告诉你,它们就是“小强”的“原始版”,发掘地分别位于河南禹州的方山和河南巩义市,你可能会反问:这是真的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两个小东西的发掘,得归功于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和三队的队员。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外出作业,却意外收获了它们。其中,“短翅艾斯蜚蠊”的发现人,是当年四队的地质组长韩文俊。已80岁高龄的他,再次回想起那次看岩心发现昆虫化石的经历,还是激动不已。

“外出勘探找煤,需要钻孔,每次打出的岩心,都得看看属于哪个地层,哪个时代,偶尔也会发现植物或动物的化石。”韩文俊回忆说,1981年,他独自一人前往河南禹州市方山观察打出来的岩心,其中有一块上面带有翅膀,“足足有食指肚那么长。”


虽是地质专家,但韩文俊对古生物化石却不大懂,不过他知道,这一定是块好东西。

后来,经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林启彬鉴定,证实了韩文俊“这是块好东西”的判断。

1985年,林启彬和韩文俊联名发表论文,把在禹州方山上石盒子组发现的昆虫化石,命名为短翅艾斯蜚蠊。

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是河南最早发现的昆虫化石,也是在河南发现最古老的化石。

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蟑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甚至要早于恐龙的出现,你会惊讶吗?

事实上,这已是被科学论证的事实。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俄亥俄州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蟑螂化石,其生活的年代是距今三亿年的石炭纪,且化石保存的极为完整,研究人员甚至可以明确地分辨出蟑螂翅膀上的血管。要知道,最早的恐龙出现在晚三叠纪,距今两亿两千万年。

看来“小强”这个称号还真不是徒有虚名,要不它怎能玩起“穿越”,至今还“阴魂不散”呢?

“很久以前,有些蟑螂甚至是吃肉的捕食性昆虫,随着历史的变迁,蟑螂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现在的生活,从而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昆虫之一。”说到“小强”的进化史,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工作人员常华丽博士给出这样的解释。
1个意外中收获的惊喜:“放屁虫”的“先辈”在河南还有不少呢!

比“小强”的出世要晚一些,大约在一亿三千万年前,一只莱阳中蝽和它的小伙伴们,快乐的生活在气候宜人的森林里,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火山喷发,打破了它们原有的生活平静,即使具备飞行本领,也没能从灾难中逃生,它们被包裹在火山灰里,永远的睡着了……直到1991年11月份,一群古生物学家的到来,才让“沉睡”在河南信阳罗山的莱阳中蝽重见天日。

莱阳中蝽就是大家熟知的臭娘娘,因其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会放出臭气,因此它也被称为“放屁虫”。有过经历的人都知道,一旦摸过“放屁虫”,手上就会奇臭无比,若把它拍死,味道会经久不散。这是一种啥味道?有人调侃说,跟香菜散发出的味儿差不多。

那一年,河南省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古生物学专家王德有也是参与考察的专家之一。如今,回想起当年在信阳罗山陈棚组发掘的5块莱阳中蝽化石,王德有用“意外收获”来形容。

原来,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想寻找“热河动物群”的生活足迹,去证明信阳大别山是“热河动物群”分布的最南界。同时,也想通过对当地岩层构造的研究,搞清楚备受争议的信阳大别山北边,到底是晚侏罗世,还是早白垩世。简单说,这一回他们研究的是地层。

“我们想找东方叶肢介化石,它是一种像甲壳一样的淡水生物,只要发现它,就能证明‘热河动物群’曾经在这儿生活过。”王德有说。

至今,王德有仍清晰地记得,挖掘地位于河南信阳罗山县,上侏罗统陈棚组上天梯段。当地较为荒僻,住家户不多,且住的很分散,典型南方居住风格。

“挖掘化石考察地质,除了体力外,还得靠眼力和机遇。”王德有说,只要外出,整个团队就只有一个姿势,跪在地上手拿地质锤,边敲打山层中的岩石,边用放大镜“淘金”。

突然间,一位专家通过放大镜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有翅膀,旁边还有头,像是古生物化石。”

一层层敲开岩石后,“小家伙”现身了!“整块化石只有小拇指指甲盖一半大小。”王德有边比划边说,既然有翅膀,那就具备短距离飞行的能力,不是东方叶肢介类化石,“刚挖出来时,化石泛着浅黄还带点褐色,共有5块,只有一块比较完整。”

火眼金睛的专家们现场就基本确定,这是中蝽化石。后期,经过南京一位古生物专家鉴定,得出的结论为:莱阳中蝽。

遗憾的是,在信阳罗山发掘的中蝽并不是新物种,早在1928年,在山东莱阳一带就曾发现过同样的化石,所以取名为莱阳中蝽。


1个你想知道答案的疑问:河南昆虫化石为啥不多?

截止目前,在河南省内发掘的昆虫化石,除上述三个属种外,还包括在南阳南召、镇平发掘的拟蜉蝣属中的三尾拟(类)蜉蝣、在渑池发掘的渑池艾斯蜚蠊,以及未定种的古箭蜓(蜉蝣)和三叠蜚蠊,共有6个属,与其他省份相比并不算多。

那么,地大物博的河南,昆虫种类数量在全国趋于前列,可为啥昆虫化石却存在的相当低调呢?对此,常华丽博士解释称,由于化石形成所需条件复杂,根据河南的地质情况、岩性情况,可预见在河南形成昆虫化石的几率很小。

这就不难理解,为啥河南昆虫化石总在意外之中被发现了。

尽管河南的昆虫化石不算多,但在科研上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申效诚说,其实他也曾关注着河南本土是否有昆虫化石被发掘出来,做手术前,他还曾邀请北京的化石专家一起前往煤矿寻找,“河南煤矿多,有煤矿的地方发现化石的几率就比较高,按说河南的昆虫化石应该不少,可此前河南昆虫化石研究却是个空白。”申效诚说,昆虫化石的发掘工作对研究昆虫进化历史和进程意义重大,因为化石证据不仅可以揭示出生物进化的过程,使昆虫史更完整,还能揭示出历史上的气候变化。而且对河南现代昆虫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昆虫化石图片由河南省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古生物学专家王德有提供)


    关注 大河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