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声悠长--【散文诗--雪山关系列】

 

请点击上面蓝色“芳草一席”关注伯伯和二丫在巷子里开起了首家石磨店,二丫灵机一动,取名为“磨声悠长”,诗...



请点击上面蓝色“芳草一席”关注

伯伯和二丫在巷子里开起了首家石磨店,二丫灵机一动,取名为“磨声悠长”,诗意般的名字中,蕴含着几分对石磨的喜欢和憧憬。一直以来,在伯伯和二丫的打理下,石磨店生意红红火火,名扬千里。

深秋,伴着碾碎米粒的声响,村里的石磨便在悠闲的时光中,慢条斯理地转了起来。姓马的伯伯歪歪斜斜地坐在村口,注视着石磨一圈一圈的转动,呆滞已久的眼神瞬间不由得灵动起来。身边挨着一位正在择菜的农妇,看着伯伯的眼神,莫名地笑着叨唠起来,那便是他的老伴二丫。

石磨是伯伯年轻的时候,一锤一锤打出来的,伯伯做了一辈子的石匠,都靠打石磨为生。石磨,伴了他大半辈子。

那年,瘦小的伯伯才满十三岁,就传承了父业。二爷也是一名石匠,长得五大三粗,然而一辈子手艺一般,多数以抬石头下重力来养家糊口。

二爷三十三岁那年,下重礼聘请了自己的第二个师傅,师傅将打石磨的独门绝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伯伯。二爷希望伯伯技术精湛,以打为主,不再吃上自己日晒雨淋、肩挑背磨的苦头。

后来,石磨师傅去世了,伯伯成为了村里有名的石磨传人,虽然石磨师不止伯伯一名,然而大家眼里都只认师出名门的“马石磨”。

伯伯体力一般,然而却吃得苦中苦。

春夏秋冬,不分寒来暑往,伯伯一心扑在打磨上,方圆百里,农家预定的磨子从来不打烊。每天从早到晚,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如一支轻快的老歌,在深巷子里久唱不衰。

十九岁那年,仰仗着“马石磨”的名气,伯伯被邻村的一名叫二丫的女孩心仪上了。二丫常常借着崇拜的名义,三天两头来帮忙,透明的眼神中暗藏着无数的依恋。没想到那年冬天,伯伯托人说亲,竟然用了一个精致的石磨作为彩礼,轻易将二丫娶回了家。

第二年春天,伯伯和二丫在巷子里开起了首家石磨店,二丫灵机一动,取名为“磨声悠长”,诗意般的名字中,蕴含着几分对石磨的喜欢和憧憬。一直以来,在伯伯和二丫的打理下,石磨店生意红红火火,名扬千里。

伯伯是位勤劳而热心的人,从不会因为生意红火而偷工减料,更不会玷污自己的手艺。记得一年夏天,外地不少灾民来向伯伯预定了一批石磨,伯伯以平常五成的价格与灾民们交易。伯伯还亲自上山找最好的石头,和二丫用铁丝浪子抬了回来,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加班加点最终完成了那批石磨的订单。次年,伯伯和二丫在全县的抗灾救灾总结表彰会上,双双被评为救灾先进,第一次在公社的台子上,当着乡亲们的面,他们都戴上了大红花,二丫还作为代表讲了话。再后来,伯伯和二丫所在的乡,被评为“全国石磨之乡”。

十几年过去了,伯伯和二丫的一儿一女也逐渐长大了。和伯伯不同的是,儿女们没有像他那样继承了父业,而是走出了石磨巷,捧起了厚厚的书本。

伯伯的儿子叫马达,毕业于水电专业并留校搞起了研究,后来发明了一款碾米机代替了伯伯的石磨。女儿叫马妞,旅游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导游。

伯伯和二丫老了,也没有打石磨了。他们的石磨手艺,想必自此成为了村里永久的记忆。

马达和马妞先后回到了村里,依托“马石磨”非物质文化遗产,捐献出父母遗留下来的数十口石磨,帮助全乡发展以石磨体验为主的旅游产业,马妞还自愿当上了导游。

那年参与石磨救灾,伯伯找石头从坎上摔下来,头部受伤终身落下了毛病,导致老年神志不清,一直由二丫照顾。

古老的小巷里,流水潺潺,磨声悠长。石磨转动着时间,轮回着季节,引来游人如织。伯伯和二丫,仍旧住在村口的石磨边,听着熟悉的磨声,偶尔回味着村庄的变迁。年轻的马妞,则是伯伯和二丫心里的一口石磨,每天为了上百名的游客,忙碌地转动于村内村外。


    关注 芳草一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