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大雅与大俗于一身的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一分钟故事


大家好,我是老鞠。

山东吕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地方剧种。约在1900年冬,广饶琴书艺人时殿元借鉴京剧艺术形式,第一次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演出,引起了轰动,这是吕剧的雏型。1923年吕剧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这个新剧种,尤其是得到了女性观众的认可。吕剧的题材多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唱腔多以下行腔为主,委婉缠绵,特别擅长表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加之对白以济南方言为主,尾音多为平声去声,观众听着格外亲切。因此在山东农村,来了吕剧团,山村顿时就欢腾起来。在或如泣如诉或欢快流畅的唱腔中,观众时而抹眼泪时而拍巴掌,听得是如醉如痴,所以吕剧又有一个不雅的绰号:拴老婆的木橛子。

欢迎关注非遗说,明天见。
吕剧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2008年,吕剧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频:吕剧《借年》选段大雪飘飘年除夕
[b]『 吕剧
[/b]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吕剧发展形成的历史不过百年,吕剧演唱的故事或反映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或赞美乡土人民的勤劳朴实,或讽喻人心世风的贪婪阴险,或鞭挞剥削阶级的丑恶行径,但因其旋律质朴清新,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  ,这一时期出现了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著名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安徽、河南、天津、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滨州市吕艺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
『吕剧的名称由来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
『最初起源
山东琴书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光绪初年,乐安(现广饶县)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



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是年初春,时殿元等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同乐班遍走博兴、广饶、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

因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时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地首先声明唱的是“化(上)妆扬琴”。
『文化沉蕴
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早期多由民间艺人在农村中传唱,始称为“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为扬琴(早称洋扬),故被称为“扬琴”。后来,说唱山东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被称为“文明琴书”、“山东扬琴”等,至1933年始定名为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的音乐构成,包括了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著名曲调和来自“诸宫调”、“杂剧”、“昆曲”中的古老以及明、清以来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山东琴书早期是曲牌联唱体,所用曲牌多达二百余个,其中常用的主要有。梅花落”、“叠断桥”、“银纽丝”、“呀儿哟”、“太平年、“上河调”、“汉口垛”、“娃娃调”、“剪靛花”“点绛唇”等。后来,各路琴书逐渐以“风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间或插入其他曲牌。
于是,牌子曲目多被口语生动、故事性强的书目所取代。在演唱形式上,也由自我娱乐式的“庄稼耍”,逐渐被对口搭档所代替。演唱时,两人搭档对口,或多人分角色演唱。以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这种唱、说及表演浑然一体的演唱特点。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
山东琴书曲调优美悦耳,音韵婉转;用词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书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群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贴近生活,妇孺皆知,易记易唱也易于流传,能够普及。因此,山东琴书在鲁西南形成后,便迅速流传至山东各地。由于各地的语言、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特别是琴书艺人在演唱技巧、艺术风格及个人自然条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使琴书在山东逐渐形成了南路、东路和北路三大艺术流派。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东路琴书则在广饶、博兴、昌潍和胶东一带流行,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德州等地区。
『艺术特点


优美朴实

吕剧音乐是在从山东传统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扬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自然流畅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润腔时常用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贴近群众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经典剧目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

改革开放以后,吕剧获得新生,出现了吴萍、郭爱琴、董家岭、刘玉凤、高静、李萍、杨春梅、荆延国、李肖江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回家》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得到领导和戏迷的一致认同。

如今,吕剧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性阶段。
『角色行当
吕剧在化装扬琴时期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多是几个人搭档,演唱一些故事简单、角色又少的剧目。

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生行

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

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折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当》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汉喜等人物;

老生饰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称须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为剧中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浑厚,注重褶片、袍带、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赞》中的杨六郎、《玉清楼》中的宋江



《玉清楼》中的宋江
娃娃生为扮演戏中的儿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须具备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挂帅》中的杨文广等;

武生系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
旦行

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类

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如《小姑贤》中的李荣花、《井台会》中的蓝瑞莲等;

花旦,扮演活泼热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润,吐字清晰、身段灵活娇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张素花、《王小赶脚》中的二姑娘等;

闺门旦,扮演未出阁的大家闺秀或贫苦人家有教养的妙龄少女。道白注重声韵,唱腔委婉缠绵,形体端庄,注重水袖、折扇等功夫。如《逼婚记》中的洪美蓉等;

彩旦,又称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妇女,其表演动作及台词多源于生活。如《小姑贤》中的刁氏、《龙凤面》中的后娘等;

武旦,扮演剧中有武艺的女子,要求身段轻捷灵活。如《打瓜招亲》中的陶三春、《打焦赞》中的杨排风等;

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表演侧重老态,要求唱做念白稳重大方。如《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等。
净行

吕剧中以花脸行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较少,仅有《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温凉盏》中的洪彦龙等几个花脸角色,尚未形成该行当独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国成立后该行当的角色才逐渐增多,如《打焦赞》、《打瓜招亲》等剧中的武花脸表演。

丑行

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小丑多扮演剧中不戴髯口的丑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通俗,道白多用乡音方言。常扮演剧中诙谐、刁钻或奸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赶脚》中的王小等。

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动风趣。如《洗衣记》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吕剧传统剧目中并不多见,只是后来由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才逐渐形成该行当。

『传承与发展


吕剧由山东最主要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发展而来,风格质朴清新,最能代表山东风格,也体现了华北、东北农民的朴素特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与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川剧并称为“中国八大戏曲剧种”。央视电视指南《数字飙榜》栏目盘点的中国十大经典戏曲种类分别是,京剧、豫剧、评剧、越剧、昆曲、曲剧、黄梅戏、吕剧、越调、沪剧。

2008年,吕剧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学院于2014年排演了吕剧《苦菜花》,获得广泛好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李渔、王永昌、马常委、杜瑞杰。


郎咸芬
吕剧在山东省传承情况较好。省文化厅非遗处姜慧表示,山东目前能够经常性演出剧种23个,除吕剧外,都属于濒危剧种。 山东省积极组织“吕剧华夏行”、“吕剧艺术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实施吕剧艺术振兴工程,组织《看大戏》栏目的制作。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郎咸芬、李岱江、林建华、李渔、王永昌、马常委、杜瑞杰、李萍、高静、胡静华、李肖江、董家岭、焦黎、栾胜利、苏智。


李岱江
前不久,山东省吕剧院排演的现代吕剧《回家》亮相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舞台。山东省吕剧院演员盖勇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汇报演出的中青年演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剧种优秀中青年演员同台竞技,获得专家和观众高度评价。
“戏曲人才培养有‘十年一茬’的说法,如果现在不进行人才的储备,我们将错过十年的光景。要是有十年的断档,那是多么遗憾和可怕。”蒋庆鹏说,“吕剧想要传承发展,人才是关键。现在很多吕剧院团面临的是老一辈演员退休了,年轻演员选择了其他行业。吕剧演员少了,成材率也更低,吕剧青年演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自2015年9月开始,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2008级、2009级吕剧传承班表演、演奏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在山东省吕剧院接受集中训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乐器、唱功、武功的练习略显稚嫩但也有模有样。据了解,吕剧传承班是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招收的首个地方戏专业,采取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与山东省吕剧院合办的方式。在教学中,该专业创新了“科班+学院”式的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在完成戏曲基训课程后,粗略地划分行当、选择剧目,由省吕剧院选派有舞台经验又有教学实践的教员指导剧目实践。”蒋庆鹏介绍说。
在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中,《回家》中的主要角色由中青年演员担当。“不给年轻人机会,他们就永远成长不起来。让平日里‘跑群众’的中青年演员‘挑大梁’不是冒险,而是有长远考虑的实践。一次真刀实枪的演出,真正的意义在于锻炼队伍,让青年演员更加成熟。”蒋庆鹏说。
《回家》
吕剧的保护传承不仅是学几台戏,培养几个人,“而是需要出人才、出作品、有阵地、有演出的系统工程,使发展形成体系,使其形成长效化制度。”蒋庆鹏认为,“下一步,要借助‘五位一体’的剧目生产链模式,形成支撑吕剧振兴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吕剧艺术规范化、创新化发展。”
吕剧艺术不仅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创新,而且要在创作内容上狠下功夫,创作出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优秀剧目,使得吕剧艺术既能引领时尚潮流,颂新时代的新风貌,又能做到寓教于乐,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吕剧艺术发展的进程中,坚持“保持原有风格,博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的发展创新原则,汲取京剧、豫剧等剧目的特长,从而促进吕剧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健康发展。
带你走进非遗的世界
搜索“非遗说”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新浪微博:老鞠说非遗
微信号:非遗说/hyhy0630
投稿及工作邮箱:sdhaoyanhaoyu@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内容!


    关注 非遗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