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书评/力作 有一种深情为你憔悴

 

行走乡村,记录中国大地上的苦难,矛盾,希望和荣耀——文学不该缺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格子的乡村叙事显得尤为可贵,她建构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文学世界。...

有一种深情为你憔悴
——读方格子著作《留守女人》
郭 恩 平
总有敏感的心灵容易感动,感动于人间疾苦。因为感动,杜甫留下了烩灸人口的“三吏三别”;因为感动,白居易传下了千古名篇《卖炭翁》和《琵琶行》;因为感动,佛陀发愿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因为感动,方格子写下了这本《留守女人》,对一个少为人知的特殊群体倾注了深情的关注。

因为看到了,不忍的心就在那上面了。从2005年到2013年,从虚构的小说创作到写实的走访纪录,从富阳到全国10多个省的偏远山村,从小小书斋到社会的角角落落,从采访城市打工者到遍访留守女人,从100多位采访对象到20个典型故事,一个萦绕心头多年的课题终于脱胎而出,开花结果。


《留守女人》作者方格子
留守之苦
“女人独自在家,有很多苦说不出来”。后记中苏女士说的这一句话,道出所有留守女人的心声。作者通过朴实的记叙,呈现了女人们的留守之苦。

一苦是贫穷。为钱挣扎,入不敷出,看不到希望。丈夫虽然在外挣钱,其实大多挣不了多少钱,如果遇上老人大病,就债台高筑。还因为生活潦倒,营养不良,未老先衰。刘群英35岁,却已经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让人不敢相信。

二苦是身累。带小孩侍候公婆养猪种地,疲惫不堪,苦不堪言。菊英满足于第六个小孩是儿子之后,面对的便是无休止的折磨,她“恨不得掐死几个”的狠话,是承受能力接近崩溃的大实话。太多的人活得很累,很绝望,正如作者形容小秦二姐“生的疲乏,死的疲乏”。

三苦是心冷。形单影只,无人说话,有的老公经常打电话,有的电话也很少。公婆责备、小姑猜忌、邻居议论,简直是四面楚歌。更可悲的是娘家也不能回、不敢回,或不愿回。覃莉莉甚至被逼成了梦游症和精神疾病,每天打孩子。莉莉想生儿子,但一直未能如愿,她便从受尽娇宠的小三变成了冷宫里的弃妇。

四苦是生理的煎熬。正常性的欲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长期的饥渴让青春肉体过早地枯萎。小梅结婚六年,夫妻共同生活不超90天。更伤心的是,“就算回家,他也不碰我”。莉莉的老公回来“睡沙发,有时去外面睡”。最苦的,是书云,丈夫竟然是同性恋。

五苦是背叛。丈夫在外有女人,不再爱她。有的丈夫自己出轨,却来怀疑她的不忠。更惨烈的,是丈夫因为习惯了城市的生活,竟然嫌弃了家乡的一切,不再有丝毫留恋。叶晖从喜欢读书,到不让女儿多看书,认为看书是可笑的。本来爱看书的男朋友给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而竟然说出“宁愿在城里要饭,也不回去”;“死也要死在外面”这样的狠话,一个人要如何的忘恩负义、见异思迁?而一个城市听了,又应该是哭,还是笑?

因为这些种种难言的苦,生活的无意义、无价值、虚无、等死的想法,时时充满她们的脑海。想死的心,时时涌上她们的心头。只是一念之间,一步之遥。其实他们所求很少,如芳芳所说“只求平平淡淡”,但“这个看似极其朴素的要求,实现起来却是千难万险”。留守,给女人以及孩子身心的创伤,简直无法形容。作者看到芳芳家的对联卡通娃娃上写着“家是爱,要在一起”,听到的却是她凄厉的哭声:“活着就是来受苦的吗?”

男人外出打工,女子留守家里,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大潮的产物,是基于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选择,也是一个家庭两难选择两地分别的无言之痛。古有女子因为男人进京赶考或从军赴战而留守,今有女人因为男子闯荡城市实现梦想而留守,无论古今,总有女子深情守望的目光,让男人愧疚,乃至心疼。打工者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对家庭和妻子儿女欠下了永远还不清的债。

自处之美
荒芜的时间,总是需要打发;困厄的精神,总是需要出路;生存的勇气,总是需要支撑。这也正是作者关心的,而各人各自有不同的自救方式。有人选择打牌打麻将,打发时光,解闷发泄,这在农村、山村是最普遍的。有人选择跳广场舞,自得其乐,自我陶醉,如于冬兰和刘茜亮。有人选择宗教信仰,寄托灵魂,如张春梅、李小娟姐妹俩都选择基督教,在《圣经》里找到依靠,得到安慰。这是作者很乐意看到的景象。也有人选择拼命地干活,来麻木自己,如小秦二姐。

有人怀摧着美好的回忆和向往,始终保持对未来的热情,如苏巧燕美美地回忆第一次去新疆的美好感受,述说着再去新疆的向往。芳芳一直对将来充满着憧憬,和丈夫有了打算。罗红梅很信任丈夫,对留守生活心满意足,并主动在农闲时去温州相聚。她是书中少见的乐观者。还有的,靠责任活着,如爱琴心灰意懒之时,牢记母亲一句“你要活着送爹妈”咬牙活下去。

真实的人生是复杂的,真实的人性是多元的,真实的性格是多重的。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她立体地描写了人物,让每个人的个性突显出来,让我们看到留守女人可敬可贵的一面,看到她们勤劳、善良、孝顺、隐忍、倔强、自尊等闪光的品质。钱绒放任懒散、自暴自弃的背后,是对不幸命运的抗争,是对重男轻女的父亲的控诉。好多女人不愿意多打电话,不愿意把内心的苦水向丈夫倾诉,不愿意责备丈夫的不归,因为她们理解他在外面也不容易。有些女人明知丈夫在外有情人,但也愿意原谅他。爱琴虽然丈夫背叛,常受村民诱惑,但她始终坚守底线,不逾越。彩琴自己读书少,却打心里喜欢有文化的人。海玉本来读书很好,也很想上大学,但为医治父亲而放弃了,她依然保持着对文化人的倾慕,相亲时“看到他们家窗台上搁着一本书,我就决定嫁了”,实在让人感慨万千。

陈一娟干了半天活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但看到误入棚子的鸟儿,却充满爱心地去解救它。她一直相信丈夫没有死,还在上海。芳芳虽然自己贫困,但很少向同学借钱,也绝不随波逐流,并且热心地去帮助别人。何大姐算是比较幸福、比较清闲的,经济宽裕,夫妻和满,她一心培养两个小孩读书,并且极力劝公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用情之深
关注留守女人真实的生命状态,如实记录她们的那一份希冀、期盼、寂寞、孤苦、艰辛、无奈和绝望,正是作家不远千里、跋山涉水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的目的。她无意粉饰,无意拔高,更无意唱起赞歌。她的语言极为朴实自然,只让生活本身来说话,而活生生的事件即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文学微弱作家渺小,也许无法拯救苦难的人们,但写作成书,即是文字般若,关注的本身,即具有施舍的意义。

虽然也记了几个典范家庭,但她坦言“我不想看到典型,他们事先已经被急速培训”,她说李大姐的“妇联和睦家庭典范”,“是一个没有男人的和睦家庭”。貌似满足的笑容背后,道德风尚的红妆之下,掩藏了太多的辛酸。文中所写路见的政府横幅宣传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对政府的质疑和微微的讽刺。

这本书虽然以20个留守女人为纲要来写,但实际叙述过程中,作者精心地描写了不少其他有血有肉的人,形象生动,给人同样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每篇故事后面的采访手记,完全是另一篇人物素描和心情速写的佳作,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多样丰富。如小秦母亲说“不吃牛肉,牛是最苦的”,而对于那头耕牛的描写,实在无限深情,动人心魄。

如张勤的女儿露露,懂事,好学,坚强。作者实在是有心人,随时抓住机会与陌生人交谈,了解她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虽然备受猜忌、防备和怀疑,虽然一路险情横生,困难重重,却她仍然不悔,义无返顾。在公交车上,与钱海珍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缘。虽然被人善意阻断,但作者瞬间读懂了她眼底的期盼,读懂了她那一份分享生命中喜怒哀乐的愿望。虽然笔墨不多,但动人心弦。还有好多次要人物,如带路人,廖廖几笔,便形神毕现,跃然纸上。一路上,她都在观察、捕捉、思索。足见作者的用心之细,用情之深,用笔之纯。

采访之痛


这样的采访是残酷的!因为对方露出的处处伤疤,让你触目惊心;她展开的内心隐秘,让你无颜以对;她流露的失望神情,让你手足无措。甚至,作者竟然有了负疚感,“仿佛我早有准备,专门来挖掘出她的伤心之事”。她还为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无能为力而惭愧,也为自己惊扰了她们平静的生活而自责。作者毫不避讳地在书中多次写自己落泪和怜惜之情,还在心底渴望这些女人奋起自救,她困惑于这些女子无条件的认命屈从,她一次次地在心底问道:她们为什么不离开这个男人?为什么不去寻找新的生活?可以想见,采访的过程和之后,作者会怎样一次次地热泪盈眶、一次次地泪流满面。而读者,何尝不是一次次地潸然泪下?

每一部文学作品的面世,都是作家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这本著作,正是一个真性情作家的不吐不快,是她慈悲情怀的真情流露,山高水远挡不住她向前的脚步,千难万险消不去她下定的决心。三年走访的过程之艰辛,简直不可想象。另外,她看到医托会挺身而出,看到困难的人会慷慨解囊,情不自禁地脱下手珠送给诉说的彩琴。当她的火车票被改签而无处安身时,想到的都是农民工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被采访过的人,经常浮现在她的脑海,成为不灭的牵挂。她留下手机,便经常要牺牲时间来倾听倾诉并回复短信。一个作家的良知与悲悯,流淌在字里行间,感动每一位读者。

一本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给读者的愉悦是全面的。素简的封面,却营造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一个背影,一袭破衫,道尽生活的辛酸。每个故事前的插页精心制作,摄取每个主人公生活中的小物件或小场景,清新、别致,自有一种美的意境和诗意,给人一丝温暖的慰籍。附录中的农民工故事,有力地佐证了访谈的内容,与留守女人互相映衬,让读者看到一个完整的情感世界。

感谢作者,让我们看见另一种人生,让我们自以为幸福的心灵,经受一次疼痛的洗礼。
书名:《留守女人》

体裁:长篇非虚构

作者:方格子

出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作者简介:

方格子在《收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杂志发表、转载中短篇小说。作品入选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排行榜,多次入选年度选本。有作品获奖、译介。出版中篇小说集《冥冥花正开》,短篇小说集《锦衣玉食的生活》《谁在暗夜里说,冷》;长篇非虚构《留守女人》《他乡是故乡》《一百年的暗与光》;长篇童话《月亮上的妈妈》。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第二十八届高级研修班(深造班)。现居富阳。

名家推荐:1、历时三年,前后走访十几个省一百多户留守家庭,方格子柔弱的双肩有了担当。典型的江南才女式的叙述笔调,让本书在沉重的底子背后,辉映出浅浅的暖色来。——李敬泽

2、方格子从事小说创作二十余年,这是她首部非虚构作品,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女子。她们的过去和现在,日常和非日常,在方格子的眼底笔端,无不呈现出这个时代的样貌。她规避了单纯叙写乡村物质贫乏带来的困顿,而从情感情绪的深层次来揭示人性的丰沛。——麦家

3、这个时代,有一群人这样生活着,他们历经悲欢离合,承受骨肉分离。无论身处平原,还是大山,远方成了她们一个时期内最敏感的话题。需要警惕的是,我们所谓的关心,关怀,不要成为另一种打搅。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感同身受的同时,还有深刻的反思。——阎晶明

4、行走乡村,记录中国大地上的苦难,矛盾,希望和荣耀——文学不该缺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格子的乡村叙事显得尤为可贵,她建构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文学世界。——谢有顺
东湖书评”微信公众号主要聚焦近年来大陆公开出版的新书、好书之评论、介绍。同时刊发优秀的原创散文及其他作品。欢迎广大读者、书评人、出版社以及各界人士积极投稿、荐稿。在这个喧嚣的社会,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阅读一点有深度的好书、好文,感受智慧和思想之美。
投稿邮箱:693900474@qq.com


    关注 东湖书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