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季吃柿子

 

熊德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霜降前后,许多地方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一些地方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筋骨。福...

熊德梁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霜降前后,许多地方都有吃柿子的习俗。一些地方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筋骨。福建泉州老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还有些地方的说法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这说明民间对柿子情有独钟。

柿子秋冬采收,经脱涩后用,可制成柿饼、柿干等食用。其营养丰富,含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碘、钙、磷、铁等。中医认为,柿子性甘寒,味涩,入脾胃肺经,有清热润燥,生津止咳养阴止血之功,用于燥热咳嗽、痰中带血、胃热伤阴、烦渴口干、痔疮下血等。清代温病大家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说:“鲜柿,甘寒养柿胃之阴,宜于火燥津亏之体。干柿甘平,健脾补胃,润肺涩肠,止血充肌杀疳疗痔。”现代药理表明,柿子有降低血压、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而秋冬季流鼻血乃肺热的结果,唇裂是胃热的产物,故食柿子可解。因柿子可增强动脉血流量,故可补筋骨,御寒。

实际上,作为药食两用物品,柿子一身都是宝。

柿蒂:性平味苦,入胃经。有降气止呃之效。古方有丁香柿蒂汤,由丁香、柿蒂和生姜组成,治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所致呃逆。方中丁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柿蒂苦平,长于降逆止呃,两药相配,温胃散寒,降逆止呃,共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止呕以增强温胃降逆,人参甘温益气以补其虚,共为臣佐药。根据虚者补之,寒者温之,逆者降之的治法,治当降逆止呃,温中益气。胃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宋代江西医家严用和《济生方》名之柿蒂汤。

柿饼:性寒味甘涩,入肺大肠经,有润肺涩肠、止血止痢之效。可治疗出血、痢疾等。

柿霜:柿饼表面白色结晶体为柿霜,其性味甘凉,入脾肺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效。可治疗肺燥及阴虚咳嗽、喉痛咽干、口舌生疮、以及出血等。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补虚劳不足,消腹中宿血,涩中厚肠,健脾胃气,多食去面䵟。

柿叶:性味苦寒,入心肺经,有止咳平喘之效。治疗肺胀喘咳肺气肿及各种内出血。

柿子的皮、根皆可治疗下血。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了许多干柿食用之法。如柿糕,用糯米与干柿捣粉合蒸,治秋痢。治脾虚不消化,面上黑点,用干柿、蜜合蒸。

现代人从药食两用角度,制作了柿叶粥、柿子粥、柿饼粥等。

柿叶粥:大米、柿叶、白糖适量。

止咳平喘,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高血压、高血脂、肺气肿病人可用。

柿子粥:鲜柿子1个(捣烂),大米适量。

清热润燥,生津止咳。秋燥、肺燥、酒后烦渴、小便黄短之人可用

柿饼粥:柿饼(捣烂),大米适量。

健脾益气收涩止血。用于热痢、血淋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皆宜食用柿子。中医认为的“三因学说”在此仍然适用。因柿子含大量柿胶酚、胶质,它们遇酸会凝结成不能溶解的硬块,其大者停留胃内,形成胃柿石症,轻者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重者引起胃出血或胃穿孔。所以柿子味虽美,但不宜空腹食用。另外,柿子含有大量鞣质,特别是未成熟果更多,它会与食物中铁结合而妨碍铁的吸收。因此患有缺铁性贫血或正在服用铁剂者不宜服食柿子。中医还认为,柿子味甘,食之引痰,故痰湿而无热之人不可多食。

民间还有柿子不得与蟹同时食用的说法,究其原因,二物俱寒,令人腹痛作泻。这个季节正是螃蟹上市,美味当前,宜慎之。现代药理虽言,可促进酒精氧化,但李时珍认为,饮酒吃柿子易醉。

(据《新参考文摘·健康社区》)

编辑:万晴
新参考传媒




    关注 新参考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