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C|郝量的“知识考古”与《潇湘八景》诞生记

 

11月4日,“郝量:潇湘八景”在尤伦斯艺术中心拉开序幕。对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而言,回望传统,深耕中国画传统,是他获得艺术滋养最重要的方式,“中国艺术要有自己的生命力,内在营养必须充足才行。”...





2016年对郝量来说算得上一个丰收年:9月初在广州镜花园开始的“郝量:此君”个展还在持续,他参与策划的龙美术馆的展览“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又刚在10月28日开幕。11月4日,“郝量:潇湘八景”在尤伦斯艺术中心拉开序幕。对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而言,深耕中国画传统,是他获得艺术滋养最重要的方式,“中国艺术要有自己的生命力,内在营养必须充足才行。”

北京。“我特别想做一个和‘母题’有关的作品,像西方的宗教画,中国以山水为宗教。我们最早有潇湘的概念,才产生出‘潇湘八景’这一主题的绘画,后来从地理概念中抽离出来,在日韩生发,传到整个东亚,影响了日本后期的艺术,一直到浮世绘。”郝量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郝量:潇湘八景”于11月4日在尤伦斯艺术中心拉开序幕,这次展览计划甚至在郝量于2014年蜂巢艺术中心的个展之前就开始筹备。



▲ 郝量在创作“潇湘八景”,图片来源:郝量工作室





▲“郝量:潇湘八景”展览开幕现场,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演绎中的“潇湘八景”
- ▬ -
郝量的作品及此次展览的母题——“潇湘八景”,目前存世最早的作品被归结为中国宋代禅僧牧溪所作。在展厅入口处,摆放着牧溪《潇湘八景——渔村夕照》的珂罗版印刷品。经过数百年的历史风云,如今“八景“已分离成单独的挂轴,仅存4幅,均藏于日本各公私博物馆。

日本在最看重中国唐宋古物的室町时代,曾视“潇湘八景”为珍宝,川端康成曾评价牧溪的《潇湘八景》:“它已深深地浸透到我的身体里,给我颤栗般的感动。能给人以这种感觉的美术,在西方仅有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人。”日本人对“潇湘八景”的推崇可见一斑。



▲“潇湘八景”展厅入口处摆放着牧溪《潇湘八景——渔村夕照》的珂罗版印刷品,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国内对“潇湘八景”最早记载的是沈括的《梦溪笔谈》,宋代画家宋迪是目前有案可考,绘制“潇湘八景”的第一人。在其后,南宋的江参、王洪、禅僧玉涧、牧溪等都创作了相同画题的作品。除此之外,董源、李成、米友仁、夏圭、马远以及后代的许多画家也都创作了以潇湘为母题的绘画,数不胜数。

“潇湘”题材的作品最早打动郝量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张李氏所作《潇湘卧游图》,“那张画让我很感动,画中的每一处山尖都很漂亮,画面非常宁静。”从此,郝量开始关注“潇湘”这一题材。



▲南宋李氏《潇湘卧游图》(局部),图片来源:东京国立博物馆

郝量通过图像和文本的研究发现,“潇湘八景”是“一个母题,不停地演绎,但都和所处时代产生关系。”郝量笔下的“八景”则和以往的主题完全不一样,却也围绕中国画的艺术观讨论了8个山水画的主题,包括山水与文人的关系、山水与当下人的关系、绘画色彩与抽象感的讨论、时间、空间、卧游、文本等方面,每张涉及的问题都不一样,但立足点都是在当下。

《雪色》是郝量“潇湘八景”中的一张,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京冬季有雾霾的雪天。在冬天雾霾重时,空气中的颗粒格外大,天空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线,“就像看到罗斯科画面的那种感觉。”郝量感叹,“我就把这样的颜色记录下来,应对了潇湘八景中的雪景这一主题。”



▲郝量《潇湘八景——雪色》,绢本水墨,2014-2015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郝量《潇湘八景——瞬息》,绢本水墨,2014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4年完成的《瞬息》也是郝量对“时间”感知的结果。冬春之交,一片萧肃之际,玉兰花树前一天还是小花骨朵,转眼间在一刹那就都开放了。郝量以当下的认识来处理这种在生活中遇到的“刹那”之感,借此在画中探讨中国画是如何描绘时间的。
跨时空转化:当代语境下的传统回望
- ▬ -


郝量的创作方式被称为“知识考古”,他对古代美术、文学、画论、文献的深入研究,以绘画转译文本,以当代演绎的方式回望传统。“像我这个阶段研究中国山水,一定要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回到文本,回到大的艺术史看待‘潇湘八景’这一主题。”郝量介绍。在研究文本中对潇湘的记录时,最打动他的是《徐霞客游记》中描写中的段落,郝量就把书中感知化的东西提炼出来,“用徐霞客的感知来串联整张画”,完成了《士游》这件作品。



▲郝量《潇湘八景——士游》,绢本水墨,2016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对郝量“潇湘八景”创作产生影响的,还有传说中马远的画作——早期的“潇湘八景”都是一张张的单幅作品,而马远却将八个景全部处理在一个空间里。“我们当下的空间观,如何架构画面?”在郝量的画中,折叠式的空间只有在当下语境才会产生,因为面对的世界是有了电影、现代艺术、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山之石,攻己之玉,中国艺术要有自己的生命力,内在营养必须充足才行。”

“以前的绘画还特别讲叙事,这次的叙事都藏在画中,更注重空间的转移,时空的变幻。”在《琳琅》这件作品中,郝量试图以今人的方式,构建这样一个跨时空的画面。画作视觉是扭曲的,不同景别与视角以类似“蒙太奇”的方式全部被构建在一个画面中。他将其称之为“山水魔方”——“这个画面就像一个魔方体一样”。



▲郝量《潇湘八景——琳琅》,绢本水墨,2015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万化》也是郝量着力于对空间的描绘。天地幻化,风的记录是靠云的扭转,靠植物的摆动,天遇晴靠光的描绘,对夕阳的描绘依靠映照在溪流中水的颜色,郝量尝试以一件单幅的绘画讨论手卷绘画中空间的转化。



▲郝量《潇湘八景——万化》,绢本水墨,2015年,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山水与自然:藏匿的时代感
- ▬ -


以前的潇湘题材画作的尺幅都很小,郝量的“潇湘八景”尺幅大得太多了(387×184 cm),“画得比较累,但也有一些技巧上的发挥,自我感觉有所突破。”大尺幅的画作让郝量探索出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方法,“靠的是对绘画语言的摸索,一生二,二生三……一点点生发出来,画这么大的尺幅,就要解决问题。”



▲“郝量:潇湘八景”展览现场,每幅作品尺幅达 387×184 cm,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潇湘八景”的画面看上去温文尔雅,但实际上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当代人已经改变的视觉和审美观,让郝量重新解决传统绘画在当代面临的新问题。在处理山水和人与自然的比例关系时,郝量表示“峰回路转是我处理画面的一种追求,比如,明明画的是静的,但让人感觉具有动感;明明感觉很庞大的景观,一排竹林又让你回到现实。”他想让画面的整体感更强,但内容又很多——“要协调多种矛盾,处理很多画面构造的矛盾。”

郝量追求的是在中国绘画传统内探讨艺术创作。“我一直追求的当下感是隐藏的,不是图像化的当下感,探讨的是中国画内部的现代性到当代性的问题,所有的动力来自于内部。”郝量举例,倪瓒作品的构图,与自然的关系很和谐,提炼为凝固的模式;弘仁发挥了倪瓒的构图,但他描绘的是在深入山川中游玩后的自然;到了王原祁,他又将倪瓒的构图变成了案头的自然。“内部的情绪既反映了画家所处的时代,又是同样的构图,这就是中国画内部的问题,也是中国画的深邃之处。”



▲倪瓒《容膝斋图》,约1372年,图片来源:WikiArt

在他看来,中国画处理“母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避免当下的图像,隐藏当下的情绪,最终的时代感是藏匿的。然而,每个时代看到的东西一定不一样,滋养来自于更广的学科和眼界,这才是文人画的精髓所在,是靠很多学科交织,生发出的艺术。“我们不能迷恋倪瓒的图像,要迷恋的是倪瓒如何从自然中获取想法。”
“我只是当代艺术家中的画家”
- ▬ -


在6月南京四方美术馆策划的“山中美术馆”展览项目中,应馆方的邀约,郝量以当地一本民国影印本龚贤画册为基础,创作了一件实验性的观念作品《龚半千四百一七》。而广州个展展出的手卷《此君卷》和由9件研究过程中选出的材料组成的《此君考》,则更全面地呈现出了郝量的工作方法,此项目以明代学者王世贞私家园林弇山园为研究对象,耗时两年半。“两个展览要一起看,你才知道我这3年到底干了什么。”郝量说道。



▲郝量在四方当代美术馆举办的“山中美术馆”项目中展出的作品《龚半千四百一七》,图片来源:四方当代美术馆

在“潇湘八景”展览举办之前,郝量参与策划的龙美术馆的展览“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也刚于10月28日开幕。郝量表示,参与这次策展,收获最大的还是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我做龙美术馆展览,没有考虑这是一个古物陈列,我考虑的是这个展览如何对当下有启发。”





▲“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现场

郝量自2006年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至今正好10年。回顾最初的创作,郝量说,“那时就想表达,技巧比较有限,作品很‘拙’;现在反而越来越想把要表达的东西‘藏起来’——以前是一定要把我的想法告诉大家,现在的想法是一定要把这张画画好。”

在这10年间,郝量不断深入传统,学习中国画最讲究的部分——比如技巧、材质、装裱,开创了不同以往的艺术面貌,作品开始由明丽走向幽暗、由平白走向深邃、由西化走向传统,奠定了今日的语言模式。郝量表示,截至2016年完成的“潇湘八景”也算得上是一次转变——在创作这批作品时,想解决很多问题,也找到一些新的方法和可能性。“画画的永远满足不了,这批画画完了,又开始了下一步的创作,会感觉之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可能到封笔那天都没能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但观看的人,可能觉得你解决了。”郝量说道,“我不认为齐白石达到了他想要的高峰,但我们觉得他已经很有高度了。”

郝量强调,“我就是在中国画系统内讨论绘画问题,找到内部动力,所有做的事都是滋养我画画,我只是当代艺术家中的画家,所有问题归结为当下对我的影响。” 撰文/黄辉)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艺术新闻/中文版》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法律责任。


《艺术新闻/中文版》


主编:叶滢

编辑部主任:陆晓凡

   编辑:徐丹羽、蒋立言、黄天然

编辑助理:何佩莲



执行出版人:曹丹

助理执行出版人:安娜



联系相关编辑,可以电邮至:

编辑名字拼音@modernmedia.com.cn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www.tanchinese.com


    关注 艺术新闻中文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