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幸福家庭样本!只有在大连才能看到!

 

我眼中的大连城市因人而立,人是城市文明的灵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不是高楼大厦的堆砌,而是现代文明的聚合。它渗...

我眼中的大连
城市因人而立,
人是城市文明的灵魂。
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不是高楼大厦的堆砌,
而是现代文明的聚合。
它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上,
蕴含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中。


在今年“5·15”国际家庭日之际,2016全国“最美家庭”暨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来自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的温福珍老大妈,代表大连的“最美家庭”和“五好文明家庭”进京授奖,向全国展示了文明城市中最美家庭的幸福样本。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把这句话作为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侧重阐释的是后半句在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悲情。

今天我们引用这句话,则重在发现前半句在当代大连幸福家庭中的独特之处。


跳起咱的“棒棒舞”

  跳得其乐融融
                       

今年已经75岁的温福珍,出生于文艺世家,全家男女老少吹拉弹唱都能露一手。年轻时,她曾是哈尔滨评剧团和瓦房店评剧团的演员,常年在外演出历尽辛苦。十几年前,她因病离开舞台,回乡养老,跟儿子儿媳一起,靠种梨树维持生计,生活虽谈不上有多富裕,但老少三代其乐融融,尤其全家都爱好文艺,更是欢声笑语幸福美满。

三台乡是个满族文化浓郁的乡镇,在温福珍的儿时记忆里,家乡的“棒棒舞”是父老乡亲最淋漓尽致的幸福表达,是一代代人传承不休的传统文艺形式。刚回到家乡时,温福珍发现乡亲们都很忙,文化生活却没有过去丰富了。“物质生活好了,精神生活应该更丰富才对。”这样想着,温福珍决定承担起传承民族文艺的责任,农闲时组织村里爱好文艺的乡亲跳起“棒棒舞”。
锣声鼓乐让西蓝旗村又恢复了以往的活力,晚上温福珍家里总要聚上20来号人。小娃娃们学得最快,她的孙女徐可跳舞有天赋,跟着姥姥和乡亲们学了6年多,已经拿了辽宁省少儿曲艺大赛的三等奖,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来瓦房店演出,她在台上伴舞给村里人争了大光。


温福珍家的全家福。
有一种快乐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温福珍在村里传承“棒棒舞”,让乡亲们的生活变了模样,村里赌博的少了,拌嘴的少了,邻里矛盾少了,大家闲下来就聚到“温大妈”家,沉浸在“棒棒舞”的快乐中,乡亲们的脸上笑容多了,大家的关系更和谐了。

2010年,温福珍在家人的支持下,自掏腰包盖起了“文化大院”,六间房、500多平方米,“棒棒舞”在村里的动静儿更大了,现在已经发展到60多人常年在“温大妈”家的文化大院活动。

随着热爱“棒棒舞”的乡亲越来越多,温福珍在村里成立了“棒棒舞”队,她的能歌善舞的儿媳高桂玲,是“棒棒舞”队的骨干,也是婆婆的好帮手。为了让西蓝旗村“棒棒舞”的动静儿更大些,温福珍开始组织村里的“棒棒舞”队到各地参加演出,她出钱出力甚至亲自动手帮乡亲们做演出服,从无怨言而且乐在其中,她说:“我啥也不图,就想让‘棒棒舞’传承下去,让大家看看咱农村人的幸福和喜庆。”

在温福珍“不传珠宝传文化”的治家理念下,全家人都感染了快乐生活、助人悦己的生活态度。在温福珍家“文化大院”的带动下,西蓝旗村的乡亲们活出了幸福的滋味,随着“棒棒舞”队逐渐从小舞台走上大舞台,老祖宗传下的“棒棒舞”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各界认可,如今瓦房店市文体局正在为三台满族乡“棒棒舞”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述人:温福珍(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村民)



家里有个“好媳妇”

  文化大院更红火


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哈仙村的东头靠海,海边有个沙尖屯,屯里坐落着一处中间是楼房、两边为四间灰瓦房的四合院,被哈仙村人称为刘家“文化大院”。在这座“文化大院”里,被人们称道的不仅是吹拉弹唱的文艺之风,还有掷地有声的孝道传承。

“刘家大院”人口多,聚齐了有三四十口人。每年春节,刘家人都要开个长斗车,绕村游一圈,吹拉弹唱,各领风骚,俨然一支演出队。长斗车所到之处,家家户户跟着起舞,一屯连着一屯,整个哈仙岛上锣鼓铿锵,歌声荡漾,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刘家的“文化大院”开始于刘吉庆、朱晓英夫妇。夫妇二人膝下有六子二女(二女儿患有智障)。



刘吉庆老人一生从渔,没有读过书,但他喜爱唱歌、扭秧歌。也许是耳濡目染,他的儿女们从小就爱好吹拉弹唱。妻子朱晓英是队里的妇女干部,为人热情,乐善好施,经常帮助东邻西舍排忧解难,在岛上广结好人缘。刘家有个习惯,每天午饭前,总要敲锣打鼓欢乐一番。家里有什么难心事儿,刘吉庆老人总会唱上两句调节气氛,朱晓英既善解人意又苦口婆心,总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处理得妥妥帖帖。


去年春节,刘家文化大院举办了大型文艺晚会,家庭乐队里没落下智障的淑荣姐。
刘吉庆、朱晓英夫妇已经在多年前去世了,但刘家人仍然团结在一起,逢年过节都要相聚岛上的老家。这个家在老人去世后多年没有散,跟家里有个“好媳妇”有重要关系。今年48岁的朱秀岩就是支撑刘家的“好媳妇”。她是家里最小的儿媳,四个哥哥姐姐都在岛外生活,从一进门她就跟公公婆婆生活在岛上,照顾智障姑姐,持家过日子颇有婆婆朱晓英的模样。岛上物资匮乏,又缺医少药,她宁可委屈自己,也要让家里的老人和智障姑姐吃得好、住得好,不受一点儿委屈。老两口健在时逢人便夸:“俺这个媳妇,给个闺女都不换。”朱秀岩的孝顺之举在海岛上传为佳话,还被评为长海县“好媳妇”。

“在老刘家,孝顺的可不止我一个。哥哥姐姐还有晚辈们都做得很到位。”朱秀岩说,原本刘吉庆老人在临终前叮嘱刘家的“文化大院”延续三年即可,没想到三年过去了,刘家“文化大院”不但没散还越搞越红火。去年春节,刘家“文化大院”操办了一场隆重的大型文艺晚会,得到了长海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刘家四代人继续吹拉弹唱,各领风骚,为岛上乡亲送上了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


讲述人:朱秀岩(长海县大长山岛镇哈仙村村民)

  记者感言


五年前,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后不久,大连市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喜讯从北京传来,这是大连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全国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品牌给大连带来了更高的奋斗目标。

“要乘势而上,创新奋进,登上文明城市创建新高度,将‘为民靠民惠民’的文明城市创建理念转变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让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惠及广大市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唐军的话犹在耳畔。

五年来,全市人民在文明城市创建的奋斗之路上“再出发”,于去年再次荣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光荣称号,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是为了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同时,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文明是不断发展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发展过程。

文|记者王春燕

图|市妇联提供、网络

编辑|湘烨  小刚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