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票房,不谈IP。当李安遇到冯小刚,他们只谈电影

 

好看...



昨天晚上,在清华大学有一场非常有意思的电影对谈,对谈的主角也是两位华语大导演,分别是李安与冯小刚,甚至,连主持人都是大牌,那就是贾樟柯。



也就是说,李安与冯小刚以及贾樟柯,他们三个人,昨天坐在一起,聊了聊。

单是冲着这三位嘉宾,也足够吸引人了。当然,更吸引人的,还是他们昨天聊到的话题。

当然,这次对谈的两位主角,还是李安与冯小刚。恰好,俩人的新片都要上映了。李安导演的120帧+4K+3D的《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11月11日即将与观众见面,而冯小刚导演的圆形构图的《我不是潘金莲》则会在一周之后,11月18日正式上映。



说起来,冯小刚与李安导演两人也是有缘,4年前,李安导演的上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是遭遇冯小刚,那次是与《一九四二》碰。有意思的是,那次,也是李安的片子提前冯小刚电影一周上映。不过,与大家预想的档期大战充满火药味截然不同,昨晚的对谈现场,却是难得一团和气,两位导演也各自对对方的作品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与祝福。

更难得的是,他们从头到尾也没谈竞争、对战或任何词语。而是把话题始终集中在各自作品本身,去聊他们的作品,聊题材、聊创作、聊表演、聊他们的·····第一次。

第一次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年龄加在一起已经120岁的老男人,却正在经历他们的第一次。



对于李安导演,《比利·林恩》当然是他的第一次,如你们知道的一样,这次他挑战了120帧,这是之前其他导演都没有尝试过的挑战,而且,还要以商业片的形式,接受全球观众的考验。



而对冯小刚来说,《我不是潘金莲》同样是他的第一次。通常,我们对冯小刚的理解,更多是一个出色的贺岁喜剧导演,一个敢说敢喊的小钢炮,甚至是金马影帝。但是,这一回,他却在《我不是潘金莲》里,试着挑战了一些纯电影的东西,技术方面的东西。那就是,圆形构图。同样,这挑战常规观影习惯的圆形构图也会以商业片的形式,接受大众的考验。这也是冯小刚导演的第一次。

贾樟柯导演也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谈了这两部影片的时候,可能对于观众也好、影迷也好,实际上最初接收到的信息,很多的时候是聚焦在技术,最初看到李安导演拍影片的信息,特别强调3D、4K、120帧,然后看到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聚焦在它是圆形的画幅,这些新技术给我们很多畅想,究竟会提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个视听感受,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影像世界。但真正分享两部影片之后,你会发现技术很好地融入到叙事里面,从叙事出发,依赖于一个新的技术,来表现导演想要展示的世界。不知道在技术跟内容结合的过程当中,经过了什么样的一些选择和决定?”



李安导演则以当年做《少年派》时候的体会为例,将他当初如何用2D的思维拍3D,发现自己可能还是有些误区。因为3D不是这样看,3D该有它的本身东西。包括帧数也一样,到120帧的时候,大概就是新的世界了。不过,带来的问题就是,过去很多熟练的东西没有了,包括演、拍、打光,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作为电影人,他同样觉得自己很冒险,拿了好几千万美金在里面试验,另外一方面觉得很幸运,有机会学习,跟新兵送去打仗的感觉很相象。

同样,针对《我不是潘金莲》的圆形构图,冯小刚也聊了很多。因为,原小说里面的事、人、台词都特别写实。但是整体看下来,这个故事觉得非常的荒谬。具体用什么方式来拍这个电影,一直是个问题。



导演想增加荒谬感,又使故事变得非常中国。女主角李雪莲在中国南方农村长大,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几千年的人情社会的教育,所谓的是和非。她的老公欺骗了她,办离婚为了多生一个孩子,因为有计划生育的政策,这个政策现在改了,所以拍的这个电影是时候。

等到真离婚了才发现,她老公已经有别的女人。法院说这个离婚证是真的,判决是生效的。李雪莲在人情社会长大的人,觉得他骗了我,但是法院判我输,所以她要在官司。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全世界都不可能发生,只有在中国发生。

所以才要找到一个非常中国的方式拍这个电影。张艺谋拍《秋菊打官司》是纯写实风格,而冯小刚则尝试从《秋菊打官司》这种形式里走出来,找一种新的方式。



于是,他想到了中国南宋时期,出现了马远、夏圭这样一批画家,画了山水、花鸟,非常有意思。最终,他选择安徽会乡古镇徽宅做,在这个圆里面看世界,非常有诗意、意境,要它有一种中国画的味道。

过去拍电影都是拉反差,希望把影像反差加大,使影像变得跟有力度、更精彩,但是这个圆的里面恰恰需要特别灰的,低反差的一个画面,跟习惯特别不一样,在灰的画面里,将黑的衬底,圆变得有山水画的味道,如果反差大,圆和外部的画框吃到一起,就变成残月了。这就是圆形构图的初衷,更传统,更中国,山水画的东西。



同时,由于两位导演都针对新的技术做了相应的变化,也做出了不少探索。比如《比利·林恩》120帧会让画面更加清晰,演员脸上的雀斑,细微的毛细血管都能看到,对演员的挑战、压迫感非常大。同时,也是由于这种清晰,演员没办法化妆,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回到生活本来的样子,这是与过去电影的那种朦胧美截然相反的东西。

不过,李安导演却认为,这种真实也提供了很多新的美感,内在的美感。因为120帧会更注重观察角色的脸,会更多特写。他认为,如果化妆的话,等于把真正的表演盖住了。当演员相信你需要试这些东西的时候,他给你的东西其实是非常丰富、非常可贵的,层次非常多的。这已经不是在表达,而是在感受。



与之相反,《我不是潘金莲》由于圆形构图与山水画的缘故,则尽量告别特写。因为圆形构图的特写特别像望远镜的景象,好像偷窥,这并不是冯小刚导演想要的东西。他说,他要帮助范冰冰成为李雪莲,但范冰冰的符号太强了,所以不如离她远一点,就好像侯孝贤的电影,也都离演员很远。于是,把镜头摆在一个让他们不注意、忽视掉的地方。

冯小刚说:“我觉得我把镜头拉远一点,对冰冰有帮助,她没有意见。”



比较有意思的是,冯小刚说,他的潘金莲还有收到贾樟柯的启发。因为选景的时候,很多景都很难看,选的很痛苦。可是我他现在这个美学系统之外,出现了一个贾樟柯的美学系统,专门捕捉这个时代的气息,就是所谓的这些不和谐,这些不搭嘎,放到画面里面。实际上也有取舍,但是整体下来,那个电影其实也形成了一个美学风格,是很有幽默感的东西,比如县城里面的一个卡拉ok。所以,他最终选景在安徽,觉得很自然,很美。


这个新版的预告,你们也可以感受下,有没有点山水的意思。

而李安,则重点分享了《比利林恩》中的那场重头战争戏,这也是全片中最具戏剧性和情绪感染力的一场,看得人惊心动魄。李安对这场戏也非常用心,前后演练很多遍,除了动作指导,跟2004年在那打仗的长官做过研究,这场戏研究拍摄,因为经费有限、资源有限,可是准备思索的时间非常长,战争里面希望怎么样,希望看到什么东西,都有相应的规划。

同时,他还是更多希望用一个精神方式表现搏杀,加上很清楚的视觉感、最清晰感觉。包括杀的时候,周边都是影响男主角的心理状态,不是一般战争表现英勇、动作,而是表现内心的体验。



其实,在这场对谈中,两位导演也各自针对他们的作品谈了很多。毕竟,圆形构图与120帧都是比较新鲜的东西,大众接受起来也都需要一点时间。所以,导演们也格外希望把自己的想法,更多传递给观众。我上面也仅是截取了一部分我觉得有趣的,其实,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你们看实录吧。

不过,在对谈中,两位导演有段话我觉得很有趣。

冯小刚:借李安导演电影里的一句话,电影的最后,他们参加完中场秀之后,这些士兵全部回到车上之后,说了大概有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原来觉得战场特别危险,现在通过这次,走了这一遭之后,觉得回到战场才是最安全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想说的是,我们电影人,我们面对生活复杂的很多人际关系,投资人、宣传等等,我们都是很紧张。我们觉得回到电影里面去,我们是最安全的。

李安:两个月以前,抽空休假两个礼拜,跟太太爬山,从山上滚下来,腿受伤了,将近两个月才恢复,所以我也是在工作上比较安全一点。


所以,相比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还是电影本身更享受。拍电影是,看电影又何尝不是呢?



后面还有一些观众的提问,不过大多很傻逼,

比如有观众说,很失望李安把120帧、4K、3D用在一个赛场中场秀的题材,而像之前的革新都是《阿凡达》《霍比特人》这种大题材,如果是他,他希望120帧、3D、4K拍摄用在诺兰的《星际穿越》上面比较合适。

还有人问“你们是在36岁的时候,开始第一次自己的作品,我现在26岁了,十年以后,我应该可以拿我的作品和三位对话了,所以我想把提前可以请教的机会,想问一下冯小刚导演,您在创作《我不是潘金莲》的时候,选取一些具有中国古代传统的这种山水画的艺术形式,但是本身《我不是潘金莲》这个故事却是一个比较写实派的故事,我可不可以怀疑,你是有这种艺术和现实拼凑的这种嫌疑?”



真心的,绝对各种见面活动,都应该取消观众提问。并没有人关心你们怎么想,以及你们的人生历程。

好吗?



好吧,还是用贾樟柯导演在对谈结束时的话作结。

今天应该是非常难忘的对谈,因为我们没有谈票房,我们没有谈艺术跟商业的对立,我们没有谈IP,其实电影可以谈的东西很多,今天是一个非常有收获的夜晚。然后多一些这样的活动,就有电影文化。

谢谢大家!



你看人家说的多好,无论如何,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都是这个月我很期待的新片,我也希望两部片都好,无论是票房,还是评价,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