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之城

 

德国汽车之旅之第九篇...

“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德国闻名于世的,不仅仅是香肠和汽车,更是其领先的教育水平。作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强国,教育更是这个强国坚实的基础。而德国的首都---拥有42座实体高等学校的柏林,更是体现了德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以为,虽然我的官位留给我的只剩一年,但是我所能努力做到的就是通过我的权力坚持推动国家的教育事业。我所做出的贡献最终留下的就是这座我自己倾尽所有身家为柏林建立的新的大学。---威廉·冯·洪堡



就这样,在普鲁士国王和洪堡的努力下,柏林洪堡大学,这座被誉为“世界现代大学之母”的大学在柏林落成了,现在她在柏林是第二大的大学,仅次于与其齐名的柏林自由大学。正如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佛,这里和柏林自由大学代表了德国最先进的教育水平。现在看到的是洪堡大学的主楼,是海里希王子曾经的宫殿。从大门外看去感觉比较普通,没有过于华丽的装饰。而且这个大门是学院的而不是大学的。



一年后,1810年的柏林洪堡大学,4个专业的52名教员和256位学生在这里开始了第一个学期的学习,这四个专业分别是:神学,法学,哲学和医学。与以往大学不同的是,洪堡大学开设了医学专业,这是一门科学专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座新式大学的与众不同。



而这就是洪堡大学的法学院,与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建筑风格很像,这原本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皇家图书馆,显得比较气派,建筑上的雕塑还在昭示着皇家的威仪。看到了法学院小玮不禁想到了文章开头腓特烈国王的那段话,不禁感叹为何德国教育处在世界先列:洪堡和腓特烈国王都是国家的管理者,他们都在倾家荡产那样的办教育,特别是腓特烈国王捐出了自己的皇宫和图书馆。可见当时一个小国对国民素养的重视,为何德国会出俾斯麦?这个国家是如何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屹立于欧洲和世界的?正是他们的精神所在!



洪堡大学主楼的大厅,小玮个人觉得这应该是哲学楼。相比于国内很多高校的主楼门厅这里简朴了许多,但是仍然不能掩盖这所百年现代化大学的文学气息。正如上面所说,哲学是洪堡大学的传统专业,那么洪堡大学对哲学的理解必定是深刻的。小玮对墙上这段金色文字的理解是:

解读世界并去完善她,这就是哲学家们的任务。



哲学楼楼道同大厅一样古朴,似乎自从校园建立之日便没有过翻新,想必每块地砖也见证了无数学子在这里思考的过程。而洪堡大学的莘莘学子踏过这些走廊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从洪堡大学这些走廊中走出了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一座大学,大楼固然重要,但是大师的养成却需要年代的积淀,而这种积淀的可贵就在于数代人精神的持之以恒,



知识改变命运---Gloria Boateng

这是小玮在柏林街头的一座公交车站看到的广告,是德国著名杂志---《图片报》关于杰出女性候选人的海报。这位女性是一位教师,投身于为一些被歧视的儿童和青年教育的事业。《图片报》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阶层的民众。而这则广告所体现的正是全民教育平等的思想--- die gleichen Bildungschancen,这也是这座国家所致力做到的。



而实现全民平等教育则离不开公共的图书馆,那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柏林的国家图书馆



位于波茨坦广场的柏林国家图书馆波茨坦广场分馆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图书馆看上去却并不像是一座图书馆,更像是一座音乐厅一样,德国人称之为“书船”,而这条“书船”始建于1978年,位于柏林的波茨坦广场,这座广场是由汉斯雪伦规划设计的。



这是1978年柏林国家图书馆建成时西德联邦邮局发行的纪念邮票



国家图书馆的正门





这么看上去还确实是一条船。。。。。。



“读书永远助你一臂之力。”



柏林国家图书馆是普鲁士的文化遗产,这是一张游客参观证,在入口处可以领到。上面写着:持本证仅供一次本馆的游览,请您注意,凭本证不可以带走图书馆里的书籍材料。只有持付费的阅读证的读者可以借书,在参观完本馆之后将此证交回到入口检查处。







在波茨坦分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幅油画,描绘的是图书馆建造之初时波茨坦广场的样子,虽然这里自古以来一直是市中心,现在高楼林立。但是当时的这里看着更像是郊区,高楼少的都能看到远山。画的左侧是柏林爱乐音乐厅,当时的这几幢建筑显得极为突兀,正如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那样饱受争议,而这些当时显得奇怪的建筑都是出自于汉斯雪伦的构思。

















而汉斯雪伦的建筑设计理念就是“有机建筑”,这种建筑设计的理念就是让建筑顺应自然地“生长”,符合自然规律,体现在柏林国家图书馆的这座分馆里就是各个楼层的高低错落有致,像是一个一个的读书岛屿一样。而采光则更多的利用自然光,正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那样采用了很多的三角形采光口,尽量减少了能源浪费。



柏林图书馆不远处就是柏林爱乐音乐厅,汉斯雪伦的又一杰作,从外墙也能看出来这两幢建筑几乎出自于同一设计师之手,而1956年能设计出这样的建筑物理念还是很先进的,但是看上去似乎不像一般的建筑四平八稳,感觉比较奇怪。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来,这是世界著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常驻音乐厅。



可惜小玮去的时候音乐厅是关门的,于是乎只能贴一张内景照片过来,有机建筑的外观和内在都是特别的。体现在柏林爱乐音乐厅就是整个音乐大厅的排布像一朵花一样,演奏者在中间,观众席围绕着演奏席并且高低不一,这和传统音乐厅的布局完全不一样,这种设计应该是综合考虑了声学效果,据说在这里听音乐是与众不同的体验。



在波茨坦广场的南端是柏林国家美术馆,当时小玮到来的时候也是正在修理,不得不承认,德国人做事真是不紧不慢,和中国一样到处是工地,但是中国人干两个月的活德国人要做三年,而德国人做学问多数也是如此,所以有很多的大学生是边进行职业生涯边学习的。但是,正是因为做事不急所以能够心静,而心静就能沉淀下很多的东西,正是这些给了德国孕育大师的土壤。


    关注 小玮看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