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套&舞台调度(上)课程回顾

 

龙套&舞台调度(上)干货回顾龙套&舞台调度(下)11月日(星期)19:30不见不散...

概说
什么是龙套

  1. 在戏里无名无姓(1)家院,旗锣伞报……不是龙套(2)有词没词不是区别龙套的标志如《霸王别姬》的马童
  2.  群体,不以个人形象出现


关于龙套的由来

说法①

与服装有关:一些龙套身上的绣活是龙纹。他们是最底层的,代表了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个群体,但是服装上绣龙纹。

注:与服装相关的行当名称还有青衣、青袍等等

说法②

皇帝出场之前的仪仗——龙套

说法③

金山寺的水斗中有龙形(略牵强)

龙套的别名








门枪旗、车轮旗、飞虎旗

  1. 打旗的注:飞虎旗,门枪旗,风、雨、雷、电,车轮旗(轿子)
  2. 跑兵的
  3. 武行、站文堂
  4. 流行(Háng)(1)在同一出戏里,一堂龙套扮演好几波人,比如一会儿是正方,一会儿是反方。这是因为过去的乡村野台,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但是从观众的观感上当然不好,所以现在的正规剧团一般都很少有这样的了。(2)在名角制产生之前,龙套是分着演的。(3)台下的流动。在班社制的时候,有专门跑龙套的行业,还有龙套头。一天晚上可以跑三个戏院加一个野台子——因为过去的戏唱的时间久,可以从傍晚唱到深夜。建国以后,专业剧团成立以后,这些就没有了。


四个龙套为一堂

旧故事

中国戏曲学校在上个世纪60年代,学生排过一个戏,12堂龙套,走各种阵型队伍。学校的学生多,个头形象比较匀称,而且他们学的都是主戏,走起来好看。就为了这12堂龙套走阵,观众鼓掌叫好。这样的戏,现在的剧团比较难。

龙套对于形体的要求

旧故事

以前的班社,但一些大班社,比如马先生、梅先生,程先生的班社,是比较讲究的。但是梅先生的班社有一个习惯,用的宫女都不是特别美,这是刻意的。是为了形成强烈反差,更加突出“贵妃”的美感。与此相关联,在程先生的戏里,只有程先生上板唱,其他人基本是摇板,翁偶虹和   给他写戏的时候也会注意这些。这些就是过去的班社制度,角制,对主演的包装。

※舞台
点击查看大图


●旧时的舞台三面可以看戏,俗称“舌头台”。

●最好的舞台是坐北朝南

●守旧:清朝初年时,戏楼都是挂有绣活的台帐(指传统戏曲舞台上起装饰作用的衬幕)。后来开放的上海人觉得不好看,尝试着画景片,但是适应了一段时间之后,效果不好,于是“咱们还是守旧吧”。于是又把台帐挂回来,约定俗成叫守旧。

●以舞台正中为轴,“台左”、“台右”是以演员的方向来划分的。

●以舞台上的堂桌为界限,将舞台纵深分为内场和外场。旧时检场一般只在内场活动,等于内场既是一个表演区域又是一个公共后台。当然,如果是特殊需要,比如名角演出,需要在前台饮场,检场也会到前台来送水。

建国以后净化舞台,去掉了明检场,但现在有很多实验戏曲,恢复从前的老习惯,演员在台上完成部分的化妆和换装,就是在内场区域。

●现在的镜框式舞台,上场门和下场门不在垂直于舞台,一般从三道幕后平行的位置出来,依旧在九龙口亮像。


提问:三道幕之间的距离平均么?

回答:基本比较平均,但第二幕和第三道幕之间会宽一些,因为走仪仗的原因。

比如贵妃的出场,前面有宫灯,后面有掌扇的等等,如果地方不宽裕,就出不来了。我国的的戏曲,以京剧、昆曲等为代表,大量的表演——身段、唱腔等等,都在上下场的时候。
——相关——
现在演员的起霸、走边、出场,基本是一个弧线,但是这个弧线也是对角线——45°。在对角线画一个弧,又回到对角线。不能太靠里,也不能太靠外。不能太靠上场门,那样人就出不来了;也不能太靠下场门——除非是某些武戏,比如台上的赵云扎犄角,一方面是剧情需要,表示在追逐别人或者被追逐,一方面是演员本身扎靠,穿厚底靴,展现他的圆场功夫:很快的冲过来,靠旗不动。

高盛麟先生,可以穿四寸的厚底靴,鞋帮子也没勾上,是散着的,靠旗也扎得很松,在舞台能走出很多高难动作,靠旗不动。或者,翻身靠旗扫地,等等。
出场
站门

“站门”基本会出现在官府、行政单位或个别的官宦人家。但像高俅这样的人,或者窦尔敦这样的山大王,出场时也会有“站门”。

“站门”表示某个组织的头目出场时的仪(bai)仗(pu),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
=故事=
某一次一位M姓演员唱堂会唱包公,使用了四堂龙套,16个龙套之后王朝马汉才出来。按理说,包公达不到这样的级别,有点盖过皇家的感觉。

在这里的情况,“站门”龙套的出场不仅表现剧种角色的级别,也是为了表现演员本身是“名角”。
无名无姓的四个龙套,在场上却有自己的数字代码,一般叫做头旗、二旗、 三旗、四旗,或头家、二家、三家、四家。大边是单号,小边是双号。

如果你是一个看脸的迷妹,也许会留意到,在一般剧团,头旗都是老腊肉,后面才是小鲜肉。上场、下场、队形阵法,都是头旗领起,所以头旗的包银也会更多。
“站门”的走法,成对的龙套先在九龙口停顿一下,然后走到正台口。这个过程后面的要控制好节奏和步伐,头旗二旗子走到正台口的时候,三旗、四旗差不多到九龙口。最后龙套们翻到上场门下场门的台口。

站门的方式可以是两个人可以紧挨着,也可以在台中。看实际剧情需要,也看龙套的个数。


=举个栗子=

由于微信公号只允许上传2M以内的GIF,为了保证比较完整的展示龙套走法,店主已经尽最大努力了,图片渣也总比你们看店主摆积木要好,么么哒。



《群英会》周瑜出场·标准站门
#分享者音频弹幕#

这是“三军司命”的帅帐,周瑜是水军都督,相当于现在——至少是海军司令吧,所以要戒严、吹打——这里吹打曲牌是【水龙吟】。一般坐帅帐的,比如曹操的出场,也用这个曲牌。

龙套们相同服装,相同的大小(个头,胖瘦),相同的步伐,相同的功力,看起来非常协调漂亮。

龙套们的步伐是台步。
——相关——
台步是戏曲舞台上基本的步伐,台步快走或是跑起来就是圆场。每个行当的圆场要求不一样,生行是厚底靴,花脸的靴底要三寸半,旦角过去是踩跷。

踩跷的表演不但有圆场,还有跟头——从三张半桌子翻下来,还能唱。过去外国人老不信,觉得肯定是假唱。怎么可能有演员摔完僵尸还有气力拉十二板的唱呢?这是传统戏曲表演中的难度所在,也是它所展现出来的惊人魅力。

#碎碎念#就在讲座前不久,跟一位朋友讨论起现在实验戏曲舞台上恢复踩跷的表演。跷是踩上了,但是完全感受不到踩跷走台步的婀娜,也感受不到亮跷时女子那种玲珑的美,好像就是为了单纯的满足一下观众的猎奇心理。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操心的店主由此想到了在各个村寨里所看到的濒危剧种,其实也是非常不讲究表演的,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纯为了满足观者的好奇心。如果一种艺术形式,却并没有艺术上的追求,而是单纯的倚老卖老,那么即便留存下来,它丧失了“惊人的魅力”,我们看到了,恐怕早晚只是冷漠的“哦”一下。
在一个无声的gif下看了分享者无声的语音弹幕,您是不是有些疑(meng)问(13)觉得对不上呢——哼!谁让你萌不来的!
不过
=再举个栗子=
《群英会》周瑜出场·快站门


正在吃吃吃喝喝喝沉浸在分享者话痨模式中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纳尼!九龙口没停啊!正台口也没停啊!难道是我们嘴里太满错过了什么么?

才不是啦!原来这种不走常规路线,快速穿过舞台,直接在大小边站定的方式叫做快站门。

因为戏演到这里,正是周瑜等着诸葛亮交付十万支狼牙箭的日子,如此紧张激烈的情绪,怎么还能等着龙套们慢慢悠悠的停顿好几次呢?
 
宝宝好捉急

这就把你干掉


这里的龙套演员,脸上一定不能很松弛,要配合起此处的氛围。

挖(Wà)门
=举个栗子=


《法源寺》刘瑾与太后出场·标准挖门
#分享者音频弹幕#

这里是八个仪仗、四个太监、四个宫女,因为不但有太后,还有九千岁刘瑾,哎呀还有小九千岁贾桂,怎也得两千五百岁吧(老湿你不去解说体育节目真是白瞎了),就得这么多人。

挖门表现的是从室外到室内,所以这里有进门的动作。

龙套们手持着马鞭,可以印证是从室外进来的。

出场,一翻,两翻,一定有一个进门的动作,然后站门,如果人多了,后面是正一字。挖门变站门和正一字。这就是龙套、舞台调度和阵法的组合。

=再举个栗子=


《三堂会审》双挖门(从两边上)里的双进门


#分享者音频弹幕#

刀斧手,进门,从两边上,双挖门。王金龙溜上。翻进去,变成队形一字,变成斜八字。

这个挖门走得很深,基本走到台里才翻出来。

这里有三个原因:

第一,三位官员一起审案子,王金龙又是八府巡按,气势很大,挖门的人又比较多。

第二,这是八府巡按审案的地方,要有威严,有气势!

第三,俗话说一入侯门深似海。官衙和寺院不同。《法门寺》里所表现的建筑虽然也很大,但是主佛的院子并没有多么大,所以挖门不是很深。八府巡按审案件的地方,那是层峦叠嶂(老湿请注意用词),有气势——建筑的气势。

#碎碎念#这一次的分享,大家普遍的一个感觉就是,相比上一次《从“一桌二椅”说开去》的分享,信息量没有那么大。但是总结到吐血的店主发现事实好像不是那样。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错觉呢?恐怕是因为相对于需要更多阅戏量才能了解的一桌二椅,我们对龙套更熟悉,上课的过程更多像一种“对号入座”。

对于戏台上我们以为看懂的东西,真的看懂了么?这些龙套走法代表的意义与我们想象的有多少出入?同一个队形的细微差别究竟代表了什么?

这些看过很多遍的东西,花时间去较真一下,再耐心去回顾,往往发现看戏台上又多出了另一个角度的新世界。
 
大家好

注意气势


斜门
=举个栗子=
《贵妃醉酒》单斜门


#分享者音频弹幕#

前面拿着宫灯的是站门,后面四个仪仗就是斜门

斜门什么时候分开?

一般来说,演员唱的时候不能分开,否则就是搅戏了,一般是在过门或在锣鼓中分开。比如导板之后的锣鼓,或者唱一句,过门里。这里是在“见玉兔”前面的过门分开的。

一字
正式非正式场合都可以用,情节推展过程中一种上场方式,留出舞台空间。

上面内个叫正一字,下面这个栗子,和舞台平面垂直,也是个一字,就在歌舞之中。
=举个栗子=


《吕布与貂蝉》一字


#分享者摇摆不定的音频弹幕#

我们就不看貂蝉出来了吧!

还是看一下吧,这里面有个变态的斜门。




老湿你说的就是这个高矮相么?
——相关——
我们说龙套表演的整齐划一,在合适的情况下被打破。在舞台调度中,戏曲程式和表现形式高度紧密结合,这是排戏时的精妙设计。

再比如《黄鹤楼》中,周瑜迎接刘备。双方都比较有身份,但是分别从舞台两侧上场,龙套的衣服是两个颜色。如果采用“站门”的设计,恐怕两边龙套就要走晕了。所以,舞台上采用了双斜门的方式,既表示了双方队伍,又表示了在船上(以桨代船),还突出了主演。

双斜门,一般表示一方很正式的欢迎,一方很正式的来。

溜上
=举个栗子=
《铡美案》溜上

并没有GIF,反正你萌又听不见锣鼓。溜上是指在不专门打锣鼓的时候偷偷上来。溜上的目的是为了舞台节奏紧密,不被打断。

#分享者音频弹幕#

太后和公主出来了,龙套溜上,站一边,垂直于舞台,龙套演员正面面积最小。这其中夹杂了一句对内的通传。如果龙套不是溜上,而是专门打锣鼓,就没法通报了。没有通报,包公不知道太后来,他就出不来了。
 
搞乜?
俺老包才是主角好伐?
#分享者音频弹幕——还没结束#

旦角的嗓子一定要好,和他们唱一个调门。(课上使用的视频是孟广禄、赵秀君、兰文云正当年的视频,此处有个八卦,略:)

这里的皇后就是《遇皇后》中的皇后。包拯帮她洗冤,她封了包拯及其后代,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不一般。单论太后的身份,也比公主要高。

包拯在对太后讲话时还是有一定的分寸的。面对公主,他的性格马上出来,那个不屑的眼神——“你呀,你靠一边!”

公主这个唱安排得很好,因为要是放在皇太后身上,后面就没有办法演了,双方直接碰撞——露底。并且公主更着急也合情合理:“我老公就要挂了我能不急么?”

倒脱靴
=举个栗子=


《一箭仇》倒脱靴
#分享者音频弹幕#

一队人马过来,主将拿着把子一磕两磕,他们一翻两翻,然后敌将拿着把子,两人开打。武戏里面很多比如《八大锤》、《长坂坡》、《挑滑车》。

#碎碎念#分享者认为“倒脱靴”非常简单,音频弹幕配完,就觉得没啥好说的了。但是以店主为首的听讲者们一脸不(meng)解(13)。分享者问女生们,平时怎么脱靴子?女汉子们说唯一的方式就是“揪下来”。于是我们又重新看了一遍视频。以后再看到类似场面,想想揪靴子神马的,还是挺有趣的。

那些舞台上秒过的程式们,以前还真的没有想过再看一遍。人家眼中的常识,也要按个暂停键,多问问明白。

二龙出水


敌我双方的龙套,由上下场快圆场冲出,也可以碰头打,两两一对,翻过来,都面向观众(也可以变成斜一字)表示阵头相遇,这是会阵的一种,走场中常用。
=举个栗子=


《定军山》二龙出水


#分享者音频弹幕#

快节奏的二龙出水,两边冲上,(急急风),急切打仗行军,表示路上碰到——不是约好的。约好的就不用“来将通名”了。
=故事=
某次会阵(可能是《战马超》里),扮演张飞的演员忘记带髯口。对面的演员愣了几秒,灰常机智的说:“把你爸爸叫出来!”

摆队
《黄鹤楼》摆队
你萌可能比较好奇

摆队明明是大家都下去了

为什么要要放在“上场”的部分来讲

这些未完待续

我们在“阵法”的分享中

揭晓答案
回顾还没完
听者提问
问题1:老戏台的门,能允许龙套这么大阵仗一个个上么?最多走一个斜边吧?感觉如果是二龙出水就比较困难。
分享者答:肯定是能走的,不然过去的老戏台怎么演戏呢?前人总结的八个字:“大台小走,小台大走。”

比如建国十周年,梅兰芳先生排《穆桂英挂帅·捧印》,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这一场四十分钟,台上只有他一个人,如果都跑那么大的圆场,倒在三十丈的舞台上,恐怕要算“工伤”。

不过,当年于连泉先生说,梅先生60岁的年纪,扮相是扮相,个头是个头,嗓子是嗓子,表演是表演,而且有新的创作。穆桂英此时是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穿对帔,虽然原来是战将,但是挂靴二十多年。梅先生在这里运用了“九锤半”的鼓,这原本是武戏中的锣鼓。

这样的场合,台下又都是专业的、行内的同志,梅先生会怎么处理呢?至少有一个圆场,按着人民大会堂的大场子跑,后面再缩小。大家看了,觉得“梅先生六十岁,功夫不减当年”。实际他可能是拼了命跑的——演员这个时候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下了台很可能大杯饮场,甚至休克。当然,当时的情况如何我们没有看见,但是我想他一定会跑这样一个大圈,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自觉。想象一下,在那样的场合下,如此的大圆场将获得多么热烈的喝彩。而且戏里有“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样的唱词,是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一个武戏,何况是在建国十周年的特殊场合。

所以,这里说的“大台小走,小台大走。”也是辩证的,要根据演出场合和观众的情况等因地制宜。
问题2:除了京昆表演中的龙套,一些地方戏,比如福建四平戏《天子图》中的《对阵·调五方》非常有特色的走阵,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关注和分析。


分享者说,我们的分享虽然是以京昆(京剧为主)做实例,但是其他剧种的龙套表演应该是可以做类比的。

#碎碎念#戏系列的讲座才刚刚进入第二个主题,出题的店主就几乎忘记了当时的初衷。这还真的不是出于对京昆艺术的热爱,而是因为长期去乡野看戏的一种困惑,是因为那些看似看得懂的东西不能去较真。比如年初去看地戏,看到那么多类京昆的套路的阵法,想清晰的记录和说明,可是——不会。十一做展览的时候,充满私心的让地戏和京剧做了一次对谈,略有了一些认识。听完这次龙套的分享,又非常吃力的画完舞台位置说明图,终于有松口气的感觉,似乎下次再去安顺,可以简单的做一些记录了(用舞台区域划分记录演员站位,然后划箭头……就行了吧……额,还需要大量练习,不然瞬移根本记不住)。

2012年,苏昆到北师大演戏,白先勇热情洋溢的讲话之后请同学们提问,当时师兄问青春版《牡丹亭》活了,那其他的呢?草昆呢?当时我第一次去绍兴看野台戏回来,也对这个问题激动得不得了,后来就看到了《新叶昆曲》这本书。我想再厉害的人,他的关注点总是有限的,好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能举一反三。

比较遗憾的是,四平戏实在小众,《对阵·调五方》在网上一点点视频都没有,店主本人又错过了现场,所以其中的阵法是不是我们后几节课可能会讲到的“扯四门”(从走阵过程中插播主角演唱这点上有点像)。

“调五方”这个名字我是熟悉的,在大量的仪式戏里都有类似的表演。虽然这出戏里有情节,但是关于此戏的文字介绍中说它的舞台调度要比龙套表演复杂,所以我想它也许更偏向于科仪。


龙套(上)分享回顾结束,我们主要做了一些概述和讲龙套的出场;龙套(下)即将开讲,主要讲龙套的下场;后面还有武戏会阵的番外专场。几次分享相对独立,没来过的童鞋也可以直接报名哦。但是我们要求阅戏量,你懂得。
活动信息
戏•龙套&舞台调度(下)

时间

2016年11月4日(星期五)19:30

地点

宝产胡同54号梦里南柯

费用

80元/人


    关注 梦里南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