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机电人第四期】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学科专家——王广林教授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学科专家——王广林教授
前言

采访王广林教授时,哈尔滨的天气已经开始凉了。老先生十分忙碌,听见我们要来采访十分热情,爽快地和我们约了时间。2016年10月26日我们一行3人来到了老先生办公室拜访,一进门看见的是一个整洁明亮的的房间。老先生长期从事机械制造自动化、精密工艺检测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本文是根据王教授口述整理而成。


那些历史的故事
王教授讲科研的故事,却也不单单讲科研的故事。王教授语重心长娓娓道来,他根据学校的历史,讲述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了解历史和创新一样重要。王教授说,新中国拨乱反正最开始有七个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部到第七机械部。一级部是机械工业部,二级部核工业部,三级部船舶工业部,四级部电子工业部,五级部兵器工业部,六级部航空工业部,七级部航天。80年代后期由于体制调整,成立了第八机械总局。之后许多年,又经过了很多的调整变化。但于1979年,哈工大归属国家航天部。哈工大开始为国家航天培养技术性人才。


那些科研的故事
王教授说,他主要从事三个方面的研究。

先进工艺检测技术研究。这门技术不是产品是否合格,而是给出产品具体的参数,指导下一步加工,这种检测方法技术并不是通用的手段,结合具体的生产过程,专有的原理、技术、方法。他说自己给本科上上这个课,研究生也上这个课。但是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教好学生。

液压伺服系统。关键的元件,电液伺服阀。将电信号转化为液压信号,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用于石化,船舶,飞机等。王教授说,国外卖民用品,贵且易损,但是军品阀是不卖的。自己挑起科研的重任,从原理到方法到制造,一整套技术都是自己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无数的奖项。他骄傲的说,“在中国,电液伺服阀的研究哈工大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想做电液伺服阀就必须到哈工大,就必须找我。”王广林教授成山的获奖证书在无言的述说着他在科研之路上的成就。在王教授看来这些国家级奖项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做的东西可以应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就是最好的奖励。王教授十分谦逊低调,他说,“我们做了很多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的东西。但很多东西都没必要说出来,也懒得去一一验证,那就作罢了。”

率先提出“一次性机械设计概念”。他说,要扩展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一次性机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出,而是他自己十多年的科研经历,不断累积,不断总结提炼而出的。在他的讲述中,提出这个概念是充满了创新精神。抛开传统的思维、传统的设计思路。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经过多次科研验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说:“我可以骄傲的说,我提出的概念是古今中外都不曾提出的新概念,咱哈工大在这方面是世界第一的!”

王教授科研经历丰富,一页薄薄的纸,几句浅薄的话怎能一一描述呢。但是,每每谈起这些科研经历王教授眼睛里就会发光。


与学生的故事
“接这么多科研是为了什么?”,王教授说,“一次一次接课题项目,而且难度都很大,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我的目的只是为了培养学生而已。学生能从我的课题组里学到很多东西,将来出去了能独当一面那就是最好的。科研都是副产品,培养学生才是最终目的,学生一流才是一流。”在采访过程中,王教授的手机也一直在响,看得出他为了这次采访推掉了很多事,甚至在接电话时说晚上回去开夜车看一个学生的论文。我想这就是师德吧。为人师表的王教授一直兢兢业业。王教授说,自己想搭建一个平台,让本科生也参与到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王教授一直反复强调创新能力。“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要学会运用才是创新。通过实验,弄懂一些原理方法技术,有一种质疑精神,这就是在培养创新能力。但是,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是通过探究提炼出方法规律来。”

他对我们讲,学生学习要有方法规律,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复习,不要搞疲劳战术。

“学生历史责任感,要有舍我其谁的精神。别人都不能干,我通过探究,能做下来,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精神。”
尾声


说完这话,已经是晚上6点多。催王教授吃饭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来。他总是说,还有学生在,再等10分钟。夕阳早已西下,晚霞还在点缀这这篇北方的天空。为师者,莫过于此也。

采访:谭帅 朱魏 刘洛宁

主稿:谭帅

摄影:刘洛宁

主审:李超

“对话机电人”是由院学生会主办,为同学搭建起的一个与我院知名优秀老教授对话的平台,第一期取得很好效果,我们也将坚持下去,期待我们的下一期吧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HIT机电学生会”


    关注 HIT机电学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